第181章:羽翼

戶部右侍郎唐守忠被大理寺彈劾了!

這日朝會, 大理寺上表彈劾戶部右侍郎唐守忠貪污, 並列出唐守忠於廣匯票號的大量資產。

此奏本一上, 滿朝頓時便議論紛紛。

要知道唐守忠可是戶部的右侍郎, 是季銘的左膀右臂, 亦是新政派中的中堅力量。

之前杜允文等人拉下馬的雖然大多都是戶部跟工部的官員, 但也總歸只是一些低階官員, 不至於讓新政派傷筋動骨。

但是唐守忠卻是不同。

唐守忠原本就是季銘一派的鐵桿,後面季銘主政戶部之後,便對戶部的官員進行了一次大清理, 不僅是將王守和一手提拔起來的兩位侍郎拉下馬,更是將錢卓然跟唐守忠推了上去。

可以說,唐守忠之所以能夠調任戶部右侍郎之位, 其實就是季銘一手提拔扶植, 是爲了推行新稅制。

自新稅制在戶部一推行,唐守忠便是新政派中的主要人物。

但是現在杜允文等人將矛頭指向了唐守忠, 可見守舊派們對新政派官員的清洗已經不再侷限於低階官員了。

這不僅是在向季銘挑釁, 更是觸及了元化帝的底線。

若是真的這次保不住唐守忠, 那麼接下來倒下的說不得就是季銘跟錢卓然, 如此一來, 新政派便算是完了。

季銘顯然也是明白這個道理, 故此,自大理寺出言彈劾唐守忠開始,季銘等新政派官員紛紛出言反駁。

但杜允文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角色。

當兩方相持不下的時候, 朝中武將也開始紛紛出列, 向元化帝進言要嚴明法度。

面對左相一黨、勳貴世家以及武將們的步步緊逼,元化帝總歸是頂不住了,沉默了半響,還是下令三司會審,只是不同於以往讓刑部主理,此次卻是讓顧雲浩他們都察院主持審覈此案。

人所周知,都察院是被右相孫惟德牢牢掌控在手裡,元化帝如此安排,無非是想要將唐守忠一案交由到孫惟德手上,以此爲唐守忠取得一線生機。

當然,在顧雲浩等一衆都察院官員的眼裡,元化帝此番動作,其實倒更像是要將右相給拉下水,從而分擔杜允文等人帶來的壓力。

這件事顯然是有些出乎衆人的預料,但對於季銘等人來說,卻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唐守忠一案牽扯的東西太多,都察院這邊在接到此案之後,卻是有些不敢妄動了。

對此,都察院幾位頭頭也是親自去拜謁了右相孫惟德,求得孫惟德示下該如何行事。

但是讓衆人都預想不到的是,右相孫惟德卻是在這個時候下令都察院,對待唐守忠此案一切就實而論,既不刻意陷害,也不存心包庇。

接下來,都察院對待唐守忠一案的態度便如對待其他案子一般,竟然並無什麼特殊之處。

對此,朝中不少人都開始疑惑了起來。

這位右相大人到底是什麼心思?

要知道眼下局勢緊張,左相跟季銘鬥得厲害,唐守忠一案牽扯太廣,且大理寺跟刑部又都是陶明哲跟杜允文的人,自然是要藉此拿下唐守忠的。

偏偏在這個時候,右相孫惟德又是如此的態度……

因着都察院這一番行事,朝中不少官員開始揣測,覺得孫惟德是有意倒向季銘一方,從而相助季銘對抗杜允文。

但這只是面上的情況,稍微懂點門道的人卻都不會如此看。

顧雲浩知曉了師祖的決定之後,不由眼神一默。

師祖果真是打算作壁上觀了。

畢竟在朝爲官,特別是坐到唐守忠那樣的位置,都乾淨不到哪裡去。

那唐守忠乃是正三品的大佬,本就有權有勢,加上任職的部門先是工部,後是戶部,那可都是油水衙門,這麼多年混跡於官場,手中又掌握着那般的權勢,唐守忠即便再是個謹慎之人,手上也肯定是沒有那麼幹淨的。

如今孫惟德下令都察院就實而論,說不得唐守忠有的事情便是瞞不住的了。

而且,即便是唐守忠所犯之事相比而言算不得什麼嚴重,但只要抓着一絲把柄,杜允文跟陶明哲等人便是絕對不會放過的這個機會,勢必要藉此大做文章,將唐守忠拉下馬。

唐守忠這次,絕對是凶多吉少!

不僅是顧雲浩明白這個道理,杜允文、陶明哲、季銘等人更是心知肚明。

一時間,季銘更是心急不已。

而杜允文等人卻是如之前一般,絲毫不去觸及孫惟德及右相一派的官員,只專心對付季銘。

“師祖,季閣老那邊真的是無計可施了麼?”對於唐守忠一案,顧雲浩也是私下問過孫惟德。

聞言,孫惟德卻是嘆息一聲,沉吟道:“其實如今杜允文步步緊逼,並非乃是季銘的無能,實際是皇上帝位不穩,故而不得不退讓的結果。”

“看來,此事的關鍵不在於季銘,而是在於皇上。”

顧雲浩也是點了點頭,嘆息道:“如今杜允文聯合衆多世家,通過軍中的力量向皇上施壓,皇上手中僅僅只掌控着京中的五萬禁軍,又如何能與之抗衡。”

經過這一次的風波,顧雲浩越發將朝局看得明白了。

原本進展良好的新政會突然變成現在這個局面,其實歸根到底,不過是因爲元化帝的帝位不穩,手中的兵力不足罷了。

之前他將主要目光都是放在了文臣內閣這一方面,卻是忽略了最爲重要的的東西——軍權。

不錯,作爲君王的元化帝,手中只有薛海麾下的五萬禁軍是絕對效忠於他的,其餘的華朝幾十萬軍隊,卻是不一定聽命於他。

看來,只有元化帝帝位穩固,手握軍政大權,方纔能真的確保新政得以順利實施。

“師祖,此案您老人家是不準備摻和了麼?”

想了想,顧雲浩還是問道。

聞言,孫惟德長嘆一聲,沉默了半響,最後說道:“且讓陳雲華他們拖着,看看陛下那邊是什麼個情況再說吧。”

不錯,顧雲浩進入都察院之後,便被分派到了副都御史陳雲華手下。

只是唐守忠一案,陳雲華卻是沒有讓顧雲浩涉入進來。

畢竟顧雲浩身份特殊,一則是右相門下弟子,二則又是新政的第一個倡導者,若是讓顧雲浩涉入唐守忠一案,說不得便會有人拿他來作文章。

在唐守忠一案上,孫惟德面上公允處事,但實際上還是稍稍有些向杜允文等人那一方傾斜。

對此,季銘等一衆新政派官員紛紛對孫惟德這位右相暗恨不已,甚至有那些沉不住氣的開始對孫惟德有些怨懟之辭。

在這樣風波不斷的朝局之中,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動靜。

隨着杜允文跟陶明哲的步步緊逼,又過了半個多月,季銘一黨似乎是真的有些抵擋不住了。

這時,卻又是出現了一個令人詫異的說法在朝中傳播開來。

當初新政的實施細則,居然是元化恩科狀元、右相孫惟德門下得意弟子——顧雲浩所擬定!

甚至新政的細則所含括的並非僅僅是稅賦改制一項,更是將兵事、教育、邊防、商貿等諸多事宜都包含在內。

這個消息來的突然,幾乎一兩日的功夫,朝中大小官員都聽說了此事。

一時間,顧雲浩又成爲了衆人矚目的中心。

畢竟他乃是右相門下弟子,甚至當初右相還爲他親自主持過冠禮,是孫惟德擺明了要力保之人。

而且,這位顧雲浩還是元化二年恩科的魁首,當初殿試,他以一篇提倡新政的文章受到元化帝的看重,點位當科狀元,成爲華朝立朝一來第一位‘三元及第’之人。

當初既然他都能在殿試的文章中提出新政,那麼顯然是心中早已思量此事,若是由他制定出新政細則,倒也是極爲有可能的。

在一番推敲之後,衆人都是認可了這個傳言的真實性。

而且更是有人對顧雲浩入朝之後的經歷進行了分析。

先是以從六品修撰進入翰林院,編修順德一朝的歷史,主要負責《南巡起居錄》,而後突然被調任到戶部的閔省清吏司。

一年的時間,便自從六品一躍成爲了從五品的員外郎,這樣的擢升速度,簡直是讓人難以置信。

而且朝中衆人更是關注的是,這位顧雲浩調任的地方乃是閔省清吏司。

徐景之案纔過去不久,不少人都還記得,徐景之所以被處以絞刑,主要就是因爲他在閔地犯了事。

當初戶部全面清理全國田地,而徐景那邊最先是因着在閔地所爲被都察院彈劾,方纔由元化帝下令三司會審。

而都察院是右相所分管,顧雲浩又是在閔省清吏司,且這顧雲浩還是右相孫惟德門下最爲看重的弟子……

將這些事情聯繫到一起,好似有一個答案在緩緩浮出水面。

朝中的官員們對此詫異不已。

難道當初禮部徐景之事並非是他們所看到的那般簡單?難道當初徐景一案並非是季銘季閣老主張嚴懲方纔鬧得那般大的動靜?這一切居然是右相一派在背後操控的結果……

不論如何,顧雲浩這一次是徹底被暴到了明處,頓時成爲風波的中心。

看着顧雲浩與新政細則之事公之於衆之後,戶部跟工部的官員們紛紛都是鬆了口氣。

守舊派們記恨新政的官員,自然是也不會放過顧雲浩。

畢竟乃是顧雲浩制定的新政細則,他可是一個最鐵桿的新政派。

但是顧雲浩乃是右相要保的人,如今顧雲浩被牽扯了進來,那麼右相一黨也別想在此事上撇乾淨。

有了右相分散杜允文等人帶來的壓力,對季銘等一衆新政官員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杜允文等人卻似乎是忘記了顧雲浩這個人,仍是將矛頭對準了季銘所掌控的戶部跟工部,甚至手段更是狠辣果決了不少。

頓時間,整個戶部跟工部的官員皆是人人自危,季銘一黨的新政官員一個接着一個落馬。

六月下旬,戶部右侍郎唐守忠一案還沒有得出最後的結論,但朝中又出了新的事故。

湘省數十名百姓一同進京敲登聞鼓告御狀。

這些百姓所告之人並非旁人,正是身爲正二品封疆大吏的湘省巡撫——樑如海。

樑如海乃是季銘門下的得意弟子。

此事一出,季銘更是首尾難顧。

那廂唐守忠還在接受三司會審,這邊杜允文等人便開始算計樑如海。

要知道一般敲登聞鼓告御狀,那都是有極大的冤情,皇帝都是必須要親自過問纔可。

這些百姓似乎態度很是堅決,即便是知曉了告御狀要受一百鞭杖,也是堅持要面聖述冤。

顧雲浩也沒想到杜允文等人會來這一手對付樑如海,心中頓時一片冰涼。

如此以百姓之名逼迫元化帝,這樑如海多半是要凶多吉少了……

第158章:右相之爭第158章:右相之爭第55章:二妞婚事第139章:決斷第21章:季老爺第76章:郊遊賽馬第151章:哥也是有脾氣的(捉蟲)第119章:閱卷第138章:稅改第107章:風聲第41章:衙門第176章:放榜第29章:選擇第102章:節日第39章:家(二更)第113章:生產第106章:喜訊第23章:志向(捉蟲)第91章:銀錢第69章:救命恩人(一更)第22章:一百兩(捉蟲)第94章:新婦第13章:學堂第16章:考校第112章:新帝第141章:開局第37章:堂試第69章:救命恩人(一更)第157章:吏部大結局:千古一相(二更)第107章:風聲第51章:分家第20章:救人第32章:顧雲濤的改變第35章:考前第158章:右相之爭第160章:彈劾第127章:家常第114章:恩科第125章:家第39章:家(二更)第112章:新帝第121章:太和殿內第103章:開考第194章:爭奪(三更)第24章:拜師(捉蟲)第139章:決斷第201章:丞相之位(一更)第56章:姐弟第161章:顧忌第128章:返京第125章:家第157章:吏部第38章:發案(捉蟲)第187章:君臣默契第129章:事端第194章:爭奪(三更)第38章:發案(捉蟲)第147章:帝相之爭第152章:對策第159章:該動手第163章:杜家第191章:未來(二更)第24章:拜師(捉蟲)第156章:所謂‘黨派’第145章:龍顏大怒第127章:家常第38章:發案(捉蟲)第117章:宮門第104章:會試第133章:聖心第148章:升官第98章:右相第51章:分家第170章:難對付第27章:回家第46章:簪花宴第180章:風向變了第47章:成爲師徒第102章:節日第148章:升官第141章:開局第47章:成爲師徒第194章:爭奪(三更)第62章:顧雲浩的建議(捉蟲)第66章:吉祥物顧雲浩(一更)第177章:風起雲涌第82章:初定第5章:夫妻夜話(捉蟲)第93章:紅燭下第107章:風聲第163章:杜家第204章:狠毒的丞相(一更)第203章:突來變故(三更)第158章:右相之爭第13章:學堂第169章:君子之間第104章:會試第41章: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