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

四平名將,遼吉功臣

——馬仁興

馬仁興同志,你的血流在了遼吉土地上,澆灌了人民幸福之花,遼吉人民懷念你!

——鄧華

馬仁興(1904~1947),河北省平鄉縣人。1926年畢業於開封軍官學校,同年投奔馮玉祥部,後升任上校參謀處長、少將參謀長、十四旅騎兵團長等職。1938年10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4月14日,在山西省陵川縣率部起義,受到朱德、彭德懷等黨政軍領導人的高度讚譽。後任八路軍冀中軍區騎兵二團團長、八路軍第六支隊二十七團團長、晉綏一分區司令員、東北保安第一旅旅長、四平衛戍司令部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西滿縱隊獨立一師師長。1947年6月,率部參加四平攻堅戰,擔任從城西北角打開突破口的任務。帶領戰士衝鋒陷陣,突破敵人第一道防線。16日進入市區,21日與友鄰部隊會師。正當部隊協同作戰之際,接到總部命令撤出戰鬥休整,準備打援。6月23日傍晚,在與師參謀長分析戰況時,身中流彈,不幸犧牲。

求索中投身革命

馬仁興(1940~1947),出生於河北省平鄉縣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家有田百餘畝、房十餘間。從祖父起,馬家人就重視讀書,父親是小學教員,馬仁興8歲時被送入私塾讀書,以後又到本村小學讀書。他從小聰慧勤奮,到14歲時寫得一手好字,還擅長水墨畫,成了當地有名的馬家“秀才”。

馬仁興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家鄉度過的,雖居住在鄉村並不孤陋寡聞,辛亥革命後的動亂時局,諸如張勳復辟、袁世凱稱帝、軍閥之間的混戰以及“五四”運動掀起的愛國浪潮,一股股社會激流都從北平波及小小的平鄉,再流入馬仁興稚嫩的心裡。

17歲的馬仁興還不懂得反帝反封建的含義,但他卻渴望到家鄉外邊的世界去長見世面。1920年下半年,馬仁興第一次走出家鄉,到陝軍第三混成旅當兵。

從1920年到1924年間的陝軍生活,使馬仁興擴大了視野,初步認識到了軍閥割據給人民帶來的只能是災難。於是,馬仁興於1924年初決然脫下軍裝,重返故鄉,再度過起簡單而質樸的農家生活。

這一年,全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日益高漲,馬仁興的血液沸騰了,他揮筆寫下一首詩篇:

夜深人靜五更寒,

半片殘月照窗前。

邪霧塵污遮大地,

何時旭日照人間。

哺乳雖重母命危,

巢毀豈能有完卵。

到處黃土皆埋骨,

血染徵袍何堪憐。

馬仁興在鄉間居住不到半年,便二次從軍,託人在大名(今河北省南部)國民黨軍隊裡找到一個文書職位。1925年,這支部隊調到信陽,改編爲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三軍。

1926年,馬仁興隨國民革命第三軍參加了北伐戰爭。11月,馬仁興考入該軍在開封創辦的軍事政治學校。同年投奔馮玉祥部,後升任上校參謀處長、少將參謀長、十四旅騎兵團長等職。

隨着年齡的增長,革命形勢的發展,文化素養和閱歷的累積,馬仁興對救國救民的真理開始進行尋求和探討。在軍官學校,他有幸結識了李若通、李茂林等進步青年,開始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這些對馬仁興的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如馬仁興徵自傳裡敘述的那樣:“這裡有不少進步分子,如李若通、李茂林等(後來知道他們都是共產黨員),由於他們的幫助和澎湃的革命運動,就使我在政治上得到初步的認識,但那時還是‘三民主義’式的,而對共產主義尚無深入的瞭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蔣介石堅持推行不抵抗政策,置東北淪陷而不顧,卻調兵遣將圍攻積極抗日的工農紅軍。清楚的事實擺在面前,使馬仁興開始對蔣介石產生了懷疑和不滿情緒。1932年,馬仁興所在騎兵第三師被改編爲騎兵十四旅,馬仁興降爲二十八團團長。正當他惆悵的時候,好友李茂林、潘洪飛分別從煙臺和南京來看他,潘洪飛擔任了二十八團團副。此後,馬仁興和潘洪飛朝夕相處,遇事相互切磋。幾年時間裡,他們閱讀了大量進步刊物、文章,有時還開展激烈的爭辯。對共產主義由不認識到認識,最後發展到對共產黨和紅軍的嚮往。馬仁興在回憶這段生活時說:“到這時,我的革命人生觀已經形成,決心要跟共產黨幹革命了。”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馬仁興率領部隊參加了蘭(考)封(丘)會戰,奉命堅守黃河,與數倍於己的日軍作戰。並在一次戰鬥中右腿中彈,被送到洛陽養傷。傷愈歸隊後,他見到了彭雪楓從新四軍中派來的聯絡員汪志。當了解到汪志的身份後,馬仁興欣喜若

狂,雙手握住汪志的胳膊:“同志,我總算找到了你呀!”兩人交談之間,馬仁興表現出了對共產主義的虔誠信仰。

1938年10月,在河南周口經汪志介紹,馬仁興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內心無比激動,從此,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新的革命生涯。

1939年冬至1940年春,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氣焰越來越囂張,不顧全國人民的呼聲,調轉槍口向陝甘寧邊區進攻,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這時,馬仁興也受到反動派的懷疑,處境十分危險。於是馬仁興率領部下,毅然高舉義旗,從山西林縣的河澗核桃窯出發,踏着崎嶇不平的山路,趁夜色向八路軍總部開進,次日拂曉,會師于山西省黎城縣。接着發出“反對內戰,爭取團結”的通電。

在歡迎大會上,馬仁興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掌聲不時打斷他的講話。會後,朱德、彭德懷、左權、徐向前等領導人一一同他握手,對他的行爲表示了高度讚譽,祝賀他加入人民軍隊,馬仁興激動得流下了熱淚。

馬仁興所部改編爲十八集團軍騎兵第二團,馬仁興任團長,奔赴抗日前線參加戰鬥。

加入到人民軍隊之中,馬仁興如魚得水,刻苦學習,英勇善戰,在冀中保衛深(縣)安(平)路戰役中,他率領騎兵奔襲安平縣城。1942年,他不懼日軍的鐵壁合圍,指揮部隊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調虎離山,聲東擊西,穿越碉堡林立的灣花河畔,跳出了敵人的層層包圍,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1943年到平西,正值災荒,馬仁興帶領部隊開展大生產、大練兵活動,克服重重困難,在物質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粉碎了敵人兩次瘋狂的進攻。

保衛四平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爲保衛人民勝利果實,在東北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命令呂正操部、張學思部、萬毅部、李運昌部揮師挺進東北。10月,馬仁興率部隨呂正操到瀋陽。東北局決定將馬部擴編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稱東北民主聯軍)保安第一旅,馬仁興任旅長。

在東北解放戰場上,馬仁興率領這支部隊期間,經歷大小戰鬥百餘次,從鬆遼大地到科爾沁草原,都印下了他們的足跡。四平保衛戰和攻堅戰,載入東北解放戰爭的光輝史冊,馬仁興的名字也因此而受到世人傳頌。

四平位於東北平原中部,瀋陽、長春之間,是長(春)大(連)、四(平)梅(河口)、平(四平)齊(齊齊哈爾)鐵路的樞紐,是溝通南北滿的咽喉要道。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急於搶奪人民的勝利果實,在他的“中央軍”未到達東北之前,先空運黨政“接收大員”飛抵東北各省,就地網羅地主武裝,瘋狂佔領地盤,鎮壓人民。

1946年1月8日,國民黨接收大員劉翰東率近百名官員到四平,成立了國民黨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1946年3月13日,駐四平蘇軍全部撤離四平回國。爲了遲滯國民黨主力的北犯,爭取更多的時間建立東北根據地,東北民主聯軍西滿軍區派馬仁興和鍾偉一起,率部於3月17日凌晨兩點向四平發起攻擊,戰鬥至中午結束。國民黨“接收大員”及其網羅的3000餘名敵僞殘餘和地主反動武裝,除200名逃跑之外,其餘的全部被殲。活捉了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等人。共繳獲機槍69挺、大小炮32門、步槍2000餘支、汽車20輛、馬700匹,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搶奪的囂張氣焰。

就在這時,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新一軍,七十一軍已從瀋陽北上,沿途飛揚跋扈,侵擾沿途百姓。當時的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命令所部,“四月二日前必須拿下四平”,爭奪四平的城下苦戰已成定局。

馬仁興進城後兼任四平衛戍區司令員的重任,面對強敵,指揮若定。一方面在火車站前召開全市人民戰前動員大會,組織羣衆投入抗敵鬥爭;一方面組織部隊抓緊戰前的短暫時間搶修工事。黨政軍民日夜奮戰,一時間《戰前動員歌》、《保衛四平街》的歌聲響徹全城。

四平保衛戰,從4月16日敵軍佔領昌田縣後正式打響。在四平人民的支援下,馬仁興率部同兄弟部隊協同作戰,抗擊了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王牌”新一軍33個晝夜的進攻。戰鬥中他注意總結經驗,採用鋼板工事頂住了新一軍每分鐘25發炮彈的轟擊。33天裡,馬仁興從未脫衣安睡一夜,從未安心吃過一頓飯。在馬仁興指揮的陣地上,哪裡戰鬥激烈哪裡就有他的身影,哪裡最艱險,他就在哪裡出現。5月19日,轟動中外的四平保衛戰結束,馬仁興帶着隊伍從陣地上撤下來時,此時的他衣服髒了,身體瘦了,鬍子長了,但勝利的喜悅讓他依然精神飽滿。

四平保衛戰給蔣介石以迎頭痛擊,殲敵1.6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

的反動氣焰。因此,在戰役結束的當天,中共中央致電予以高度評價:“四平我軍堅守一個月,抗擊敵軍十個師,表現了人民軍隊的高度頑強英勇精神,這一斗爭是有歷史意義的。”

英名永存

四平保衛戰之後,馬仁興率部隊始終活躍在開通、瞻榆、開魯地區,打擊土匪,發動羣衆,組織地方武裝,建立地方政權。他帶領部隊每到一地即得到人民羣衆的衷心擁護。他號召部隊要把我軍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發揚開去,並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保一旅從四平撤出後,進駐通遼地區舍伯圖。敵人逃跑時遺棄數千石糧食,其中有大量細糧。哲裡木盟人民政府見我軍生活艱苦,便派出代表攜帶大批細糧前來慰勞,馬仁興婉言謝絕說:“這些糧食都是敵人從老百姓身上榨取的血汗,目前舍伯圖羣衆已窮困到極點,要立即賑濟羣衆,還糧於民,我們不敢也不願意領受這個慰勞。”羣衆聽了都極爲感動,這與敵人掠人民財物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因而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的良好影響在羣衆中深深紮根。

戰鬥中的馬仁興個人生活十分樸素,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從不搞特殊。他經常鋪一條毯子,藍粗布棉被,冬天穿一件破舊的日軍黃呢大衣,而且補了好幾塊補丁。後勤部門要給他換一件新大衣,他拒絕說:“這是呂正操司令員在抗日戰爭期間送給我的紀念品,是從日軍手裡繳獲來的,我要永遠保存它。”有一次,馬仁興穿的鞋子壞了,便自己坐下來一針一線地縫補。警衛員要到後勤部給他領一雙新的,他不讓去,要替他縫補也不允許。馬仁興說:“縫補舊鞋是八路軍的優良傳統,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它。”正因他如此儉樸,生前設有留下一張單人照片,犧牲時也只是穿一雙半舊的布鞋。

1947年3月,保一旅改編爲東北民主聯軍西滿軍獨立第一師,馬仁興任師長。此時,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爲戰略進攻。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強大的夏季攻勢,馬仁興根據總部的命令,率領獨立一師由通遼以北地區出發,迅速攻佔了四平致齊齊哈爾鐵路上的玻璃山、保康、茂林等地敵人的據點,全殲了保康守敵。6月,馬仁興率全師,參加了異常殘酷的四平攻堅戰。

四平守敵國民黨七十一軍軍長兼第五綏靖區司令官陳明仁經一年苦心經營,確實把四平修得像“鐵桶”一樣。城外四周築有七米多高的城牆,三米多寬的水壕,鐵絲網、絆馬索、陷人坑、地雷區、碉堡羣,有縱橫交錯的交通壕相連通,暗堡火力點穿插期間,再加上有3.4萬多人的兵力,國民黨中央社吹噓說:“四平是攻不破的鋼鐵堡壘,固若金湯,共軍難越雷池一步!”

戰鬥打響以後,四平攻堅戰第一階段(6月11日至2日3)我軍調經7個師的兵力分3個方向發起總攻。

馬仁興師從11日開始行動,平均每天打掉敵人1個據點,6月15日掃清外圍並攻入城內。馬仁興親率1個團,以迅速爆破、架梯、投彈相結合的打法,僅用15分鐘就登上了城內製高點,打開了一條重要的突破口。

守敵的西部核心火力點在市內一座大樓裡,樓牆高壁厚,內有1000餘名敵人駐守,給我軍前進造成巨大威脅。爲了拔掉大樓據點,馬仁興組織會議,發動戰士、幹部出謀獻計。最後他歸納制定了作戰方案:第一,先包圍大樓;第二,挖交通壕給爆破作準備;第三,集中全團的輕重機槍一齊來掩護。

準備工作就緒後,馬仁興同一團團長邢程一起,冷靜地指揮一連八班在40挺輕重機槍火力的掩護下,在槍林彈雨中連續進行了十多次爆破,最後一次裝了600斤炸藥,由副班長李廣正等實施爆破,隨着“轟隆隆”一聲巨響,頓時火光沖天,大樓被團團濃煙所淹沒。大紅樓北側一角被炸塌,守敵被炸死和震昏,我軍攻入樓內,全部消滅守敵。這一仗,李廣正等6人獲戰鬥英雄稱號。

6月23日黃昏時分,夕陽的餘暉把殘缺不平的四平城染成一片金黃。此時,戰果正在不斷擴大,穿越四平的長(容)大(連)線以西市區已完全掌控在我軍手中,馬仁興吃過晚飯,到師指揮所前觀察戰況,不料一顆流彈飛來,擊中他的右胸,年僅43歲的馬仁興壯烈犧牲。

馬仁興的遺體被安葬在齊齊哈爾市西滿烈士陵園。爲了紀念這位人民戰士、優秀指揮員,在白城市修建了仁興體育場,樹立了馬仁興將軍紀念碑。當時的中共遼吉省委書記陶鑄題詞:“四平名將遼吉功臣,建場紀念,無上光榮。”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題詞:“馬仁興同志,你的血流在了遼吉土地上,澆灌了人民幸福之花,遼吉人民懷念你!”

1948年5月,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的命令,中共四平市委四平市政府決定把四平最繁華的街道——道里四馬路命名爲“仁興路”,以紀念馬仁興的豐功偉績。

(本章完)

“鐵軍”名將——葉挺文武兼備——艾平文武兼備——艾平文武兼備——艾平“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戰鬥英雄——馬思進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無線英雄”——李白“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雪原英雄——楊子榮“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炮兵之父”——朱瑞“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文武兼備——艾平“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鐵軍”名將——葉挺戰鬥英雄——馬思進“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無線英雄”——李白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鐵軍”名將——葉挺“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文武兼備——艾平“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文武兼備——艾平“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鐵軍”名將——葉挺“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鐵軍”名將——葉挺“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文武兼備——艾平“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文武兼備——艾平“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戰鬥英雄——馬思進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炮兵之父”——朱瑞“無線英雄”——李白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戰鬥英雄——馬思進“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文武兼備——艾平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文武兼備——艾平“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