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

“一個旅也換不來”

——王克勤

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

——王克勤

王克勤(1920~1947),安徽阜陽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愛兵模範、殺敵英雄。1945年10月,在邯鄲戰役中被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期間,先後9次立功,被評爲“模範共產黨員”、“一級殺敵英雄”。同時,發起並開展了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戰鬥互助的“三大互助”活動,爲部隊提高戰鬥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軍中蛻變

作爲曾經的“解放戰士”,王克勤經歷過漫長的思想轉變。邯鄲戰役,解放軍將國民黨孫連仲部全部圍殲,大批解放戰士得到了改變政治觀念的機會。王克勤加入解放軍後,被分配到晉冀魯豫六縱五十二團一連。來到新的隊伍,王克勤總是沉默不語,不願與別人溝通。以至於大家對他的瞭解只停留在高個子、黑皮膚、身材魁梧的原國民黨王牌三十軍機槍手。

其實,王克勤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小時候的王克勤聰明好學,渴望新知。然而,由於家境貧寒,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富人家的孩子讀書寫字,自己只能用瘦小的身軀幫助支撐整個家庭。每天,其他孩子揹着書包上學時,王克勤都會上山拾草砍柴或是跟着父母到田間種地。這樣的日子充斥了王克勤的整個童年,長大後的他卻又在戰爭年代吃盡了苦頭。

1939年7月,王克勤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嘗試過逃跑,卻都被抓了回來。每次被抓回來,王克勤會被打得皮開肉綻。此後,個性剛強的王克勤雖然沒有再逃跑,卻暗下決心學習本領,以備不時之需。在國民黨軍營裡,王克勤練就了一身本領,獲得“機槍神手”的美名,不但槍法極準,還能矇住雙眼,迅速拆下機槍的各個部件。加入解放軍以後,王克勤發現,這裡的戰鬥裝備與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軍隊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免心生疑慮:面對國民黨的飛機、大炮,就憑這些步槍能打勝仗嗎?

當時,爲了更好地教育和改造解放戰士,部隊開展了訴苦運動。在訴苦會上,戰士眼含熱淚地講述着自己的痛苦經歷,立誓要爲犧牲的戰友報仇雪恨。當王克勤聽到副連長痛說家史時,被深深地感動了,曾經幾度落淚。

訴苦會結束以後,王克勤沒有吃飯,躺在牀上陷入了沉思。戰友們端來了熱騰騰的麪條,他卻直勾勾地看着遠處,一言不發。班長要派人去叫衛生員,王克勤卻拽住班長,輕輕地搖了搖頭。晚上,排長來到王克勤的身邊,和他嘮起家常。回想起自己悲慘的童年,王克勤不禁鼻子泛酸,低聲說:“明天我也要把心中的苦和痛說出來。”

第二天,王克勤勇敢地走上訴苦臺,用了兩個多小時,把埋藏在心裡的痛苦毫無保留地向大家傾訴。同樣受壓迫、受剝削的王克勤與部隊的戰士們拉近了距離。從那以後,王克勤的態度轉變了。他除了積極投入戰鬥,還利用休息時間教大家正確使用機槍,性格也變得開朗了許多。王克勤告訴自己,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思想,要從“解放戰士”變成一名真正的人民解放軍戰士。

“三大互助運動”的開創者

解放戰爭初期,很多解放戰士和翻身農民紛紛加入人民解放軍,爲爭取全國解放出一份力。部隊大量增兵是好事,同時也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使新戰士、老戰士和解放戰士團結一心,在短時間內形成有效的戰鬥力。

時任機槍班班長的王克勤首先想到:“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如今離開家鄉,轉戰各地,誰是我們的朋友?可以說,所有指戰員都是患難與共的朋友,革命就是要靠大家互幫互助,才能取得勝利。王克勤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全班戰士,並採取自由編組的形式,建立思想、生活、戰鬥互助組,以民主方式選出組長。

思想互助,目的是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士多“交心”,建立友誼,團結一致,共同進步。有些戰士遇到問題,或是有了思想包袱,王克勤就會講事實、擺道理,耐心地勸慰他們。班裡有一位名叫白志學的新戰士

,經常躲在被窩裡睡懶覺,不去出早操。王克勤看得出新兵白志學不習慣部隊的生活,他沒有嚴厲地批評他,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白志學不吃餅,王克勤就親自下廚給他煮麪條;白志學長了疥瘡,王克勤就給他熬藥水;白志學害怕打仗,不敢用槍,王克勤就手把手地教他練習,還經常鼓勵他說:“學到了本領就不會害怕,多加練習,到了戰場纔不會怯陣。”爲了讓白志學的家人放心,王克勤還找人替他寫信報平安……

同時,思想互助活動中還以“訴苦”爲主題展開交流會,讓大家有機會把長期壓制在心底的苦悶一一傾訴出來。曾經,王克勤在“訴苦”會中受益匪淺,他把“訴苦”延續到思想互助活動中,使那些有基礎的解放戰士,調整好心態,以更飽滿的精神應對戰鬥和生活。

生活互助最初稱之爲體力互助。部隊不斷增員,仗越打越多,越打越大,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都會體力透支,更不要說是剛剛入伍的新兵了。在這種情況下,王克勤提倡大家相互幫助,無論是行軍打仗,還是部隊生活,每個人都能夠用一己之力幫助身邊的人。

“咱兄弟在一起幹革命、求解放,應該比親兄弟還要親。”這是王克勤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部隊過河時,他背起傷員過河;部隊夜裡行軍,他拆下自己的綁腿,擰成一股繩,讓戰士們拽着繩子走;宿營以後,他給戰士們燒水泡腳;有的戰士因爲長途跋涉,腳上磨出了水泡,王克勤就親自爲戰士們挑水泡。

在思想互助和生活互助順利展開的前提下,戰士們更加緊密團結。然而,戰爭年代,上陣打仗是每個戰士必須面臨的考驗。戰事頻發,許多新戰士還沒練好射擊,就要衝鋒陷陣。王克勤提出“戰鬥與訓練、勇敢與技術結合”的口號,並親自帶領戰士們加緊軍事訓練。訓練過程中,王克勤始終堅持從難從嚴的原則,他認爲:天底下沒有不會打仗的兵,關鍵要看將領如何帶兵。

那時,班裡有一挺蘇式轉盤機槍和一挺日式歪把機槍,王克勤平時又是擦、又是摸,視如珍寶。他經常教導新兵說:“你平時愛護它,在戰場上它就會保護你。”全班戰士經過不斷地練習,每個人都能夠熟練使用、拆卸和組裝這兩種機槍。很多戰役都是在夜裡打響的,王克勤意識到:必須加強夜間訓練,提高戰士們的夜間射擊能力。於是,他在碉堡孔的地方貼上白紙,讓戰士們對着白紙瞄準,練習射擊。

“三大互助”逐漸成爲了王克勤獨有的帶兵方法,班裡的凝聚力、戰鬥力也因此明顯提高,並且在徐莊戰役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1946年10月初,王克勤奉命率領1營在徐莊阻擊敵人。敵軍是素有“王牌軍”之稱的國民黨一師,他們企圖打通濟(寧)菏(澤)公路,向魯西南解放區發動進攻。

王克勤接到戰鬥任務後,對戰士們說:“各個戰鬥互助組,聽從組長安排。如果我犧牲了,大家就聽從副班長指揮;如果副班長犧牲了,就聽各互助組長指揮。大家一定要做到呼救互助!”

徐莊戰鬥打響,王克勤率領機槍班,見機行事,相互協作、團結一致,殲敵上百人,全班無一人傷亡,圓滿完成阻擊任務。徐莊戰鬥勝利後,王克勤率領的機槍班被授予集體一等功,他本人被提升爲排長。經過這次戰鬥,班裡評出了3位戰鬥英雄,其中包括曾被王克勤“特殊照顧”的白志學。

“三大互助”的帶兵方法在徐莊戰鬥中得到突顯,並得到了劉伯承、鄧小平的認可。他們指出:“王克勤開展的團結互助活動,是適應戰鬥需要和部隊情況應運而生的一個典型,是廣大戰士高度的政治覺悟和革命友愛精神相結合的產物,對鞏固和提高部隊戰鬥力有着極大的意義。”

1946年12月1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宣傳王克勤所開創的“三大互助”運動,並倡導全軍根據當前條件,展開“三大互助”運動。

攻城獻身

在黨的培養下,王克勤不斷進步,很快被提升爲排長。身爲排長的王克勤次次衝鋒打頭陣

,撤退轉移當守衛,在他的帶領下,全排戰士團結一致,奮勇殺敵。

在戰士們眼中,王克勤的身上似乎有耗不盡的熱情,有對大家關懷備至的熱情,也有無窮的戰鬥熱情。王克勤常常告訴戰士們,我們當人民的兒子,爲人民打仗,救出那些受苦受難的人,爲自己的階級去戰鬥。

按照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要“把革命戰爭引向蔣管區”去,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7月,正值酷暑,不少戰士都昏倒在行軍路上,走在隊伍前端的王克勤提出要替弱小的戰士被行軍裝備,減輕他們的負擔。其實,從行軍以來,王克勤已經消瘦了很多,有的戰士勸他不要過於勞累,王克勤卻總是笑着迴應:“現在要是給我一門山炮,也能馱得動。”

不久,部隊到達山東,幷包圍了定陶城。王克勤主動請纓,爭取突擊任務。營長和指導員擔心王克勤的身體狀況,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後來,王克勤一連數次找到領導,袒露心聲:“營長,教導員,請答應我的請求吧。現在排裡的新戰士多,需要有人幫助,另外這一仗是打向蔣管區的第一仗,我的家人在那裡受盡剝削,所以我不能不去。”營長和指導員見王克勤的作戰決心如此堅定,只好同意讓他帶領本排的戰士負責突擊任務。

1947年7月10日傍晚,部隊準備攻城。王克勤率領戰士們,帶着整整一筐手榴彈,運動到距定陶城北關外50米的地方。在觀察好衝鋒線路以後,王克勤向擔任突擊任務的三班戰士詳細交代了作戰計劃,然後又把幾個新戰士叫到身邊,告訴他們在戰鬥中該如何痛殺敵人,保護自己。

定陶戰役打響以後,炮火不斷蔓延。王克勤突然提起一筐手榴彈,怒視着前方。身邊的戰士急忙說:“排長,你可不能衝啊,你的身體……”戰士的話還說完,漆黑的夜空中亮起了衝鋒的信號。王克勤大喊一聲“衝啊!”跳出戰壕,飛奔出去。

在此之前,登城的雲梯已經架好,以王克勤爲首的突擊班一刻也沒有耽擱,迅速登上城牆,攻破了守城敵人的堅固防線,並及時發射了兩顆紅色信號彈。突擊隊在幾分鐘之內完成了攻城任務,看似順利的過程,卻帶來了噩耗。

王克勤在登城時,不幸胸部中彈。當時,身邊的戰士提出揹他下城,王克勤卻堅持指揮戰鬥,一隻手捂住不斷涌出鮮血的傷口,另一隻手緊握信號槍,及時發出了攻城信號,爲奪取定陶城,打向蔣管區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城下的解放軍戰士見到閃亮的信號彈時,殊不知王克勤已經昏迷了。隨後,一名戰士把王克勤背到救護所,進行搶救。甦醒後的王克勤,問守護在身邊的戰士:“定陶城打下來了嗎?”接着說:“請替我給兄弟部隊的戰鬥英雄史玉倫寫封信,告訴他咱們全排的戰士都要向他學習。另外,把我的衣服都分給大家吧……”戰士聽到王克勤的句句叮囑,一邊哭一邊搖頭:“排長,別這麼說,你會好起來的。”

王克勤淡淡地笑着,說出了最後的幾句話“黨把我教育成一名革命戰士,我回報黨、回報人民的卻太少了……”年僅27歲王克勤在生命的盡頭不忘黨的教育,惦念着解放戰爭的勝利。

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得知王克勤英勇犧牲的消息後,捶着桌子悲憤地喊道:“蔣介石一個旅也換不來我一個王克勤!”此後,延安軍民組織了悼念烈士王克勤的活動,《解放日報》專門刊登了悼念歌曲《展開王克勤運動》。1947年7月18日,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共同悼唁戰鬥英雄王克勤:

“我們以極悲痛的心情悼唁本軍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悼唁我們一切爲人民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王克勤同志一年來建立了很多的戰功,樹立起戰鬥與訓練、技術與勇敢結合的爲我全軍所學習的心得進步的範例。我們對於他這種爲人民立功不顧一切奮勇殺敵的犧牲精神和高尚品質,表示無限崇敬。爲了永遠紀念王克勤同志,決定王克勤所在的排永遠保持王克勤排的光榮稱號。號召全軍學習王克勤同志,併爲繼續開展王克勤運動而奮鬥,一直到全部殲滅犯軍。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

(本章完)

“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文武兼備——艾平“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文武兼備——艾平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無線英雄”——李白“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無線英雄”——李白“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鐵軍”名將——葉挺文武兼備——艾平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無線英雄”——李白“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炮兵之父”——朱瑞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文武兼備——艾平“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鐵軍”名將——葉挺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一顆爲民心,萬古終不泯”——朱克靖“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無線英雄”——李白“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由國民黨“督學”到共產主義戰士——張謙光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無線英雄”——李白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英雄遺曲壯河山——麥新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一個旅也換不來”——王克勤“爲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王若飛雪原英雄——楊子榮“以一當百”的戰鬥英雄——林茂成“無線英雄”——李白英勇善戰,愛兵愛民——王麓水一尊永恆的雕像——董存瑞勝利之師開道先鋒——韓聯生文武兼備——艾平“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膠東戰鬥英雄”——夏侯蘇民爲爭取民主和平而壯烈獻身——李公樸四平名將,遼吉功臣——馬仁興威名遠播的英雄團長——杜存典“畢生爲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劉炎雪原英雄——楊子榮“從奴隸到將軍”——羅炳輝戰鬥英雄——馬思進“金剛鑽團”團長——秦賢安雪原英雄——楊子榮戰鬥英雄——馬思進“炮兵之父”——朱瑞“無線英雄”——李白雪原英雄——楊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