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

袁盎這麼多年絕不是白混的,大風大浪都經過了,小河溝裡怎麼可能翻船?他準備亮一下本事,好讓申屠嘉知道鋼筋鍋都是鐵鑄的。

袁盎開口了,他沒再拐彎抹角,板着臉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句:“你爲丞相,比陳平、周勃如何?”

申屠嘉一愣,腦子有些轉不過彎,不正在說你的事嗎?怎麼把我給扯了出來?申屠嘉莫名其妙地盯着袁盎,而袁盎正仰着臉徵詢答案,似乎千里迢迢跑回來就是爲提這個問題來的。

申屠嘉沉默了一會,咧嘴笑笑,“自然不如。”

申屠嘉說的是老實話,就他一生的做爲來看,根本和陳平、周勃不在一個檔次上。可我申屠嘉水平高低又關你袁盎鳥事?你千里迢迢跑來埋汰人,有些不近情理了吧。

袁盎接下來的話的確有些不近情理。按常規套路,申屠嘉“謙虛”了一下,你袁盎怎麼着也得客氣地吹捧對方一番,好讓大家都下臺階。

如果袁盎這麼做了,那就不是他了。他每次張嘴,如果不說幾句難聽話,那就出了怪了。

袁盎呲牙咧嘴地說道,“你當然不如他們。陳平、周勃輔佐高皇帝,平定天下;誅除諸呂,保全劉氏社稷。而你只是擅拉強弩的材官,沒有克敵致勝的奇謀,更沒有攻城野戰之功勳,僥倖得志而恬居相位,如何與陳平、周勃相比?”

你這傢伙風塵僕僕跑來,不分場合地當着下人的面開罵,有點過分了吧?一點也不給老子留情面,就算比不過人家,但畢竟是當朝丞相,沒道理讓你如此作踐的。申屠嘉有些懊惱,爲什麼沒屏退左右呢?他的老臉一陣紅一陣白,怒然起身。

而跪在地上的袁盎卻視而不見。“先帝和當今聖上若道途逢人,還常停輦(車)而聞之言,且良善之言而無不用,以致世人稱道。此何緣由?皆招天下賢士而爲我用。”袁盎舔了一下嘴脣,扯着嗓子接着嚷,“聖上聞未聞之事,曉不曉之理,一天比一天聖明;而你呢?拒絕世人於門外,堵天下人之口,一天比一天愚昧。以聖明之君督責愚昧之丞相,你不久將大禍臨頭了。”

袁盎罵過癮了,然後一叩頭起身準備告辭。

而申屠嘉卻慢慢地坐了回去。他這一輩子還從來沒被人這麼罵過的。當然,劉邦罵過他,並且罵的更直白、更噁心。不過劉邦是逮誰罵誰,在他手下混日子的人中,沒捱過罵的沒幾個。而現在袁盎罵了他,沒用一個髒字,就把他罵的狗血噴頭。

如果幾個月前袁盎在他面前出言不遜地發牢騷,相信申屠嘉早讓人過來抽他耳刮子了。可現在不會,因爲自從劉啓繼位以來,申屠嘉有了被疏遠的感覺。一輩子政治的人,嗅覺就算再遲鈍,也多少會察覺到一些異樣的。聽完袁盎的一頓臭罵,他卻覺得挺有道理。

就在袁盎轉身準備離開時,申屠嘉趕忙站了起來,“將軍留步。”隨即快步上前,鞠躬拜謝,“我申屠嘉粗鄙,今日聞一言,醍醐灌頂,承蒙將軍教誨。”

袁盎笑了。大老粗畢竟是大老粗,說好話不行,非得罵兩句才管用。

至此,這二人走到了一起。

袁盎此行的目的達到了。走好了第一步,按理說就該互相掏心掏肺,聯手對敵了。

然而,袁盎並沒如此直接。套上了近乎,並不見得人家就會陪着你趟這灘渾水。朋友還是敵人,往往只是一線之隔,稍有不慎將滿盤皆輸,更何況自己的對手是皇帝極其信任的晁錯。因此,袁盎把心裡最想說的話嚥了下去,陪着申屠嘉扯了半天閒話後,拍拍屁股回家了。

在這段時間裡,袁盎還是比較安生的。進宮拜會一次皇帝后,剩下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兩件事上:一件是四處串門,捎帶打探一些對晁錯不利的信息;二是在家睡覺,閉眼揣摩申屠嘉的爲人以及下一步的舉措。

十幾天後,罷朝歸來,申屠嘉拉他回家飲酒。

此時,二人已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酒過三巡,袁盎似是無意地提起了吳王劉濞,提到了劉濞自然而然就提到了“削藩”。

申屠嘉一聽這兩個字,頓時火冒三丈,他反對“削藩”。當然,他也並非害怕打仗,而是討厭提出“削藩”的那個人。因爲就在兩天前,自己拿出的一個決議被晁錯改的體無完膚,發了兩句牢騷,卻被皇帝含沙射影地教訓了一番。這口惡氣,申屠嘉是很難嚥下去的。藉着酒勁,他罵了一句:“佞人亂政,不誅之天下難安。”

夠了。有了這句話,袁盎心裡踏實了。這些天來,他就怕申屠嘉不出手幫忙,現在看來,申屠老頭大有撩胳膊親自上陣的意思。

袁盎回頭看了看周圍,申屠嘉意會,連忙屏退左右。

袁盎開口了,“此乃匡扶社稷之舉,但此人……”

申屠嘉把酒爵重重地撴在案上,打斷了他的話,臉上掃過一絲寒霜,彎着脖子表情複雜地看着袁盎,“將軍何意?我聞將軍與此人不睦,此言爲虛?”

袁盎現在終於明白,爲何那天罵了申屠嘉反而成爲朋友的緣由了。袁盎在試探人家,原來人家也在揣摩他。都說申屠嘉無謀,明明也是個老奸巨猾的傢伙。

袁盎大笑而起,突然擰着臉說道,“我欲誅此人久矣。”頓了一下,跪地抱拳,“若丞相不棄,袁盎願誓死效命。但其深得皇帝信任,欲誅此人需從長計議,望丞相三思。”

申屠嘉點了點頭,“那就從長計議吧。”

申屠嘉和袁盎終於爲了共同的敵人走到了一起。有了盟友,按理說是一件好事。然而,就事件的最終結果來看,這還真算不上是件好事。

況且,人這一輩子在很多事情上是說不清楚的,總而言之是不要隨便改變自己的風格。若過往是胡來蠻幹,那千萬別花心思拐彎抹角,因爲就算事情沒幹成,最起碼心情很舒暢。可一旦改變了風格,事情辦成了挺好,若辦不成會把自己憋屈死。

申屠嘉的這一猶豫,就改變了自己的風格習慣。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不好的開頭。。.。

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八節竇漪房的身世(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12章 覆滅—第一節陳平的動作(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六節最後的日子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節 暗鬥(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2章 覆滅—第七節 呂雉駕崩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19章 爭儲——第十七節 對症下藥(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三節大婚(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7章 烽煙再起—(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章 起點——(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六節 廢黜太子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節 張釋之的恐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六節 斷糧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三節天才隕落(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