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決戰前夕(下)

天京城,太陽宮,金龍殿,真神大殿。

這裡本是太平天國的後宮,除了天王之外,任何男人不得入內。但是此刻,這個大殿裡竟然跪着十幾個男人。

衆人都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悲鳴不已。真神大殿上的那張龐大的純金牀上,正躺着太平天國的締造者——天王洪秀全的屍體。

這位上帝之子,最終也沒能永坐天國萬萬年,年僅五十二歲,就在內憂外困之中駕崩了!

“國不可一日無主,天王駕崩,理當由幼天王承繼大統!”幹王洪仁玕是太平天國的政務總理,而且還是洪秀全的族弟,所以他先表態了。

“正是如此,幼天王多年前就開始熟悉政務,現在登基,正是明主!”剛進城沒幾天的楊輔清說道。楊輔清是中軍主將,名義上的軍隊最高指揮官,地位僅在洪仁玕之下。

洪秀全爲了培養臣民對洪家的忠誠度,所以早在多年之前,下旨的結尾,就使用“爺哥朕幼”的落款。爺就是上帝耶和華,哥就是救世主耶穌,朕自然就是洪秀全了,幼就是幼天王,真主洪天貴福。

雖然形勢危急,但是楊輔清到了此刻還不忘了溜鬚拍馬,不要臉的稱洪天貴福爲“明主”,倒也有乃兄之風。

蒙時雍看到洪仁玕和楊輔清都開口了,不禁也附和道:“對,城外清妖猖獗,還當早立新君,以便統領我等扶正祛邪,殺妖建功!”

蒙時雍說完,衆人卻都將目光移向了站在旁邊的忠王李秀成。李秀成雖然在最近被閒置在家,但是他在軍內的威望卻是別人所不能及的。如今天王已逝,天京城內威望最高的就是李秀成了,他的態度極其重要。

洪天貴福雖然是幼天王,也就是太子,但是他畢竟還有好幾個弟弟。尤其是幼東王洪天佑、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早就進封爲王,地位僅次於他。若是李秀成想要扶持他人繼承天王位,然後藉機圖謀獨掌太平天國的朝政,那事情就麻煩了。

“幼天王繼承大統乃老天王所定,我等只需遵旨而行便可!”李秀成默然半響,才悠悠的說道。

洪仁玕等人聞言,也鬆了一口氣。

大家意見一致,接下來的就好辦了。年僅十六歲的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洪秀全的遺體前登基,成爲太平天國的第二代君主。

此刻城外清妖攻城甚急,一切禮儀從簡,甚至連祭拜天地都省了,只是讓百官朝拜一番,然後洪天貴福就在衆人的簇擁之下坐上了帝王寶座。洪天貴福登基之後,最大的變化就是李秀成重新出掌兵權。

雖然大家沒有明說,但是默契總是有的,朝內政務由洪仁玕負責,至於軍務則有李秀成和蒙時雍、楊輔清負責。

洪仁玕等人也是沒有辦法,李世賢出城之後生死不知,現在李世賢的人馬都表示只服從李秀成的命令。再算上本就是李秀成的人馬,現在天京之內,起碼有一半的人是李秀成的部下。

若是洪秀全在,天王可以用絕對的權威來掌控李秀成的部隊。但是現在掌權的是洪仁玕,他可沒有天王那麼大的威望,所以要想調動李秀成、李世賢兄弟的部隊,他只能邀請李秀成進入新的領導集體當中。

雖然太平天國的高層迅速的穩定了下來,但是在底層,天王的逝世卻引來極大的風波。首先,也是最關鍵的因素,洪秀全自稱上帝之子,乃是真神,怎麼可能病死?

他的死,讓底層百姓和士兵第一次對所信仰的宗教產生了懷疑。

第二點,洪秀全死後,雖然迅速組建了新的領導集體,但是新的領導集體威望十分有限。李秀成加上洪仁玕,再加上蒙時雍、洪天貴福、楊輔清五個人綁在一起,也頂不上天王洪秀全威望的十分之一!

因爲領導層的威望降低,導致士兵們也開始懷疑起了此戰的結局。最開始,絕大多數人還是相信此戰必勝的,但是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之後,到現在連天王都死了,誰還能相信此戰必勝?

雖然清妖沒有殺進城中,但是此刻天京卻如被清軍血洗了一般,沉寂無聲。

太平天國內部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但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朝廷,卻也不安穩。

李明峰、曾國藩等人都沒想到,在他們瘋狂攻擊天京的時候,北京的政局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同治三年五月底,聖母皇太后慈禧下旨,免除了恭親王奕?的議政王大臣身份!

自從辛酉政變以後,清廷的政治結構是兩宮垂簾,兩王輔政。因爲母后皇太后慈安爲人老實,基本很少上朝,所以真正的權力基本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恭親王、醇親王三人手中。

不過,醇親王爲人圓滑精明,遇事就後退,再加上他最近兩年一直在豐臺訓練十萬新軍,所以朝政的大部分都掌握在慈禧太后和奕?手中。

慈禧這個年紀不大的小女人野心勃勃,在垂簾聽政的目的達到之後,她就妄圖獨掌朝政,所以奕?就成了他的絆腳石。尤其是奕?是議政王大臣,權力之大,讓慈禧也心驚肉跳。

此刻慈禧也有些後悔,當初爲何要封奕?爲議政王呢?難道封他個鐵帽子王不成嗎?議政王可是有權否定皇帝聖旨的人物啊!

要說這議政王制度,也是大清實行了一百多年的制度。最初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將原來的旗主貝勒全部封王,並令除八旗固山額真繼續兼議政大臣外,每旗另設議政大臣三員,議政大臣的職名正式出現。此後,清王朝宗室貴族中的王與八旗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即稱爲議政王大臣會議。

因參與議政的還有貝勒等人,故又稱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議政”是一種正式的職銜,必須經過皇帝的任命。同樣,在必要時,皇帝也可以撤銷某一貴族及大臣的議政資格。

最初議政王大臣權力極大,皇位繼承這樣的重大決策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皇帝不能更改,甚至議政王大臣有權罷免皇帝!

像多爾袞、鰲拜這樣位高權重的大臣都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骨幹。清王朝統一全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有較多的增加。蒙古八旗的固山額真及六部滿、蒙尚書也列爲議政大臣。

凡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擬者,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其議政形式有廷議和交議。順、康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苦於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太大而導致皇權不穩,於是又設立軍機處,作爲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牽制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

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議政王大臣職名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也隨之消失。但是爲了獎勵奕?在辛酉政變中的巨大功勞,也爲了拉攏奕?,讓他支持兩宮垂簾聽政,兩宮太后這纔不得已的翻出了已經廢除掉整整七十年的議政王頭銜賜給奕?。

慈禧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真正的恢復議政王會議,奕?這個議政王,只是單獨一個人,並沒有龐大的議政王會議作爲他的後盾,所以任免皇帝這個職權,奕?是註定無法使用了。但是即便如此,慈禧也不放心奕?頂着這個頭銜,這幾年,她一直在尋找機會剝奪奕?的議政王資格。

現在,慈禧認爲時機到了!

慈禧之所以認爲時機到了,是因爲如今的慈禧,自覺在朝中的政治力量上,在朝外的軍事力量上,都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她自認爲已經完全具備擊敗奕?的力量了。

在朝中,原本的“恭王黨”權勢滔天,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賈楨、兵部尚書文祥、禮部尚書寶鋆、副都統勝保等人佔據了朝廷幾乎所有的要害部門。其餘的附庸着恭王黨的高官,比如刑部尚書趙光、綿森等人也都各據要津。整個大清朝廷,有三分之二的高級官員是和奕?關係十分緊密的。

但是區區三年的時光,桂良病死、文祥戰死、勝保因爲在剿殺回民叛亂的戰鬥中失敗,所以被賜自盡。少了這三大員,恭王黨的實力大受損傷。

在恭王黨受損的同時,慈禧在朝中大肆安插自己的親信。如今在朝中,“西后黨”的力量已經明顯超過了“恭王黨”。

除了政治力量之外,慈禧最近又掌握了軍事力量。豐臺的十萬新軍,都掌握在醇親王奕澴手中。

慈禧畢竟是皇太后,不能事事親爲,奕?被扳倒之後,朝政肯定需要新的大臣來總領。如今的議政王有兩名,一個是奕?,一個是奕澴,奕?若是被取消了議政王的資格,取消了領班軍機的權力,那奕澴就會當仁不讓的扛起奕?的挑子,總領朝政。

奕澴的福晉正是慈禧的親妹妹,奕澴爲人又是個典型的官場老油條,他看明白了局勢,自然會堅定不移的站在慈禧一面。

慈禧對奕澴也要放心的多,慈禧自度,就憑奕澴的那點能耐,諒他也翻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豐臺新軍的日常事務都由榮祿辦理,榮祿成了僅次於奕澴的新軍指揮官,榮祿原爲慈禧的侍衛統領,自然也是鐵桿的“西后黨”了。

勢力的極度膨脹,導致慈禧的權力慾望也膨脹了起來,最終慈禧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藉口,罷免了奕?的議政王和領班軍機的職務。

三月的時候,李秀成獻給洪秀全《誅妖五策》,其中有一條就是挑撥朝廷和湘軍之間的關係。洪秀全當即就採納了李秀成的策略,派人到北京去散佈謠言。

到了四月份,北京城內坊間風傳,曾國藩在攻破南京之後就會稱帝。這個謠言很多在朝的官員都聽過,但是因爲太過敏感,所以沒有人敢向上層轉達這個消息。不過,事情必有例外,有一人,名爲蔡壽祺,是江西德化人,此時正做御史的差事。

這個蔡壽祺也是個投機分子,他覺得這事可以大做文章,於是就草擬了一份奏摺,隱約的指出湘軍的巨大隱患,要求削減湘軍。因爲摸不清上面的意思,蔡壽祺的奏摺還是比較隱晦的。

這個奏摺一上,按照慣例是先送到軍機處的,這樣一來,首先就引起了領班軍機大臣恭親王奕?的極力反對。奕?認爲,此刻正是用人之際,怎麼能削弱湘軍?長毛沒平,回亂未定,先要削減湘軍,這不是自毀長城嗎!

奕?在蔡壽祺的奏摺上寫了批語,嚴厲的譴責了蔡壽祺的誣告。按制度,軍機大臣評定奏摺完畢之後,還要送交給太后最終審覈。

但是慈禧在接到奏摺之後,並沒有馬上表態,而是發回軍機處,讓軍機處重新審覈,仔細議議。朝廷上做官的,哪一個不是精的成鬼一般的人物?慈禧重新讓軍機處審議削減湘軍的事情,這就表明了慈禧太后的態度。

幾乎所有的官員都知道,慈禧太后是贊同這個摺子的!

於是乎,繼蔡壽祺之後,又有無數投機分子瞅準了機會,連番上摺子,闡述湘軍之害,要求朝廷抓緊削減湘軍。

奕?沒想到,一個投機分子的誣告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風波。這些投機分子徹底的激怒了奕?,鬼子六連續上數本奏摺,聲援湘軍。

後來,在一次的朝會之上,恭親王奕?被這幫人氣的破口大罵,甚至也頂撞了慈禧太后。就這樣,慈禧太后和奕?這兩個大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竟然在朝堂之上爭吵起來。

蔡壽祺就是蔡壽祺,不愧是投機分子中的急先鋒。看到這種情況,蔡壽祺竟然調轉了炮口,不再攻擊湘軍,而是轉爲彈劾奕?!

蔡壽祺首先彈劾的就是奕?囂張跋扈,目無君上。這點倒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奕?咆哮朝堂的時候,可是有數百官員看着呢,他想抵賴都抵賴不了。

其次就是奕?收受賄賂,這點也是坐實的。實際上,在清末,官員之間互相送禮乃是人之常情,奕?爲當朝第一人,每年收那麼幾十萬兩的孝敬銀子已經算是清官了。但是,從法律上來講,他就是受賄了!而且是鉅額受賄!

蔡壽祺彈劾恭親王的摺子遞到軍機處之後,衆人都傻了。但是此事太過重大,也沒人敢截留這個摺子,衆軍機大臣兩邊不敢的最,在摺子上面只是寫了幾句模棱兩可的評語,然後就遞到了慈禧太后那,讓慈禧太后自己決定。

按理說,一個小吏,上書彈劾堂堂議政王,朝廷應該立刻予以嚴詞譴責,並且將這小吏發配到遠處,這纔是處理類似事物的正常手續。但是,慈禧接到摺子之後,竟然將這份摺子留中不發!

這樣一來,衆臣又明白了慈禧的意思,無數投機分子又開始集中火力猛攻奕?。

奕?也非常人,他察覺到了此刻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於是竟然主動的上書,承認自己的罪責,並且要求辭掉議政王大臣的資格。

這麼一來,慈禧的如意算盤也落空了,因爲奕?並沒有要求辭掉領班軍機大臣和總理大臣的職務。現在奕?已經主動認錯了,慈禧總不能不依不饒的要求免掉奕?所有的職務,於是,雙方各退一步,奕?辭去了議政王的頭銜,但是仍然繼續統領朝政。

這場風波雖然看似不大,垂簾聽政的太后仍然是那個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管理朝政的親王還是那個管理朝政的恭親王,但是雙方已經產生了無可彌合的裂痕。

慈禧和奕?從辛酉政變開始就保持的盟友關係,終於宣告破裂了。

天京和北京的變故並沒有影響到攻城的進程,同治三年六月十日,湘軍收集的整整十萬斤的炸藥運抵了天京城下,龍脖子的填土工程也接近了尾聲。

最後的決戰,終於要到了

第358章 救還是不救?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217章 安徽戰事第245章 是守是逃?第299章 南征喀什第312章 李氏朝鮮第209章 張皮梗 本領強!第243章 洪宣嬌第180章 蘇天福第189章 誅殺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241章 太平門第202章 末路第68章 各方覬覦第71章 故人復東來第99章 恭王府第115章 誰是誰非?第206章 勇猛無雙第191章 再遇故人第24章 票號第122章 追擊第183章 初戰(下)第269章 美國公使第186章 喪命第94章 入京第35章 初臨滬上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16章 林家父子第20章 啓程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300章 圍困喀什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50章 渡江第223章 安慶城外第322章 大院君第353章 川西大戰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51章 韋志俊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109章 四王分兵第300章 圍困喀什第244章 蒙時雍第336章 日本國內局勢第193章 返回保定第132章 獎賞第193章 返回保定第156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第319章 主戰和主和第345章 勸服載垣(下)第124章 小宮女第70章 改組第91章 激辯第96章 貪財的龔半倫第74章 出訪歐洲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323章 勸降第325章 內亂第203章 鐵帽子王第167章 隱秘第225章 曾國藩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34章 約成第118章 朝會第273章 勸降洪仁玕第234章 朝陽門第77章 出乎意料第172章 出宮第160章 容閎第199章 南書房議新軍第116章 充滿變數的未來第175章 容閎來投第178章 兄弟相聚第325章 內亂第283章 改變戰略第117章 避暑山莊第125章 慈安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267章 來去自由第355章 江戶戰亂第292章 埃米爾第90章 北京城下第347章 法國軍事顧問第198章 朝廷的反應第231章 全才第107章 攻打廬州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252章 擒獲第228章 韋志俊的勸說第161章 弗蘭克第322章 大院君第349章 幕府內鬥(上)第272章 再見龔橙第134章 火器初顯威第三百六十四章第160章 容閎第288章 西征緣由第114章 鴉片館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28章 初入天津第242章 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