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

今日是大朝會,劉備又是帝王,在這種場合與身份之下,劉備說的那句話便代表着一言九鼎。

正因爲知道這一點,才讓殿內的衆臣在聽到這句話後,都覺得十分詫異。

那可是大將軍呀。

大將軍三個字在大漢,是有着不同凡響的意義的,而這種意義源於他那在大漢政治體制中超然的權力。

由於心中的詫異,大殿內原本熱鬧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安靜下來。

這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不禁浮現了一個想法——糜暘配的上這個稱號嗎?

這個問題,衆人心中一時之間卻沒有答案。

原因很簡單,大將軍雖然在大漢有着超然的地位,但大將軍這個職位並不具有神聖性。

兩漢四百年以來,擔任大將軍的人不少。

那些人當中當然有實至名歸的人,但也有許多人是出於帝王的政治考量,而得以擔任這個職位的。

甚至在那一批人當中,真正實至名歸的人,一直都是少數,這讓大將軍的稱號不具有神聖性。

只是儘管如此,衆人心中也不禁對糜暘擔任大將軍一事細細考量起來。

畢竟大將軍一職擁有的權力太大了,它所代表的政治意義也不同凡響。

當有了具體目標進行分析之後,很多大臣的心中就有了想法。

兩漢四百年以來,擔任大將軍職位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那便是該人必須要麼是漢室宗親,要麼是外戚。

這一點潛規則經過四百餘年的發展,早已經深入人心。

當年權力滔天的霍光爲何執意要將女兒嫁給孝宣帝,他實際上爲的就是鞏固自己在孝宣帝一朝的外戚身份而已。

而當年哪怕是門生故吏遍於天下的袁紹,他在擔任大將軍之後,因爲他不是大漢的外戚,也在世間也引起了不少非議。

而糜暘的身份是符合這個潛規則的。

哪怕他的姑母未曾爲劉備誕下子嗣,但他的姑母卻是擁有諡號的皇后,有着這層名義在,糜暘乃是根正苗紅的大漢外戚。

更何況由於糜竺的身份,東海糜氏早已經成功踏入大漢的頂尖世家行列。

有着這種家世,糜暘在名義方面成爲大漢的大將軍是不成問題的。

在符合這一點潛規則後,衆臣心中又開始思量起成爲大將軍的另一個標準,那便是是否爲大漢立下大功。

這個標準其實只能說是那一點潛規則的補充,因爲大漢有史以來又不是沒有外戚不立寸功而成爲大將軍的。

但糜暘以前的表現太亮眼了,這讓世人不禁對他的要求更高了起來。

樑冀,何進之流,豈可與漢白鹿相提並論?

在細細思索這個標準糜暘是否符合的時候,衆人的心中不禁浮想起糜暘之前爲大漢立下的大功。

糜暘參與的大戰就不提了,就單單說他之前所主導的兩場大戰。

公安一戰敗十萬吳軍,爲大漢守住了半壁江山,這是全國之功。

西城一戰智取曹仁,大大打出了大漢的威風,更是爲劉備稱帝掃清了輿論上的障礙,這是擁立之功。

一個全國之功,一個擁立之功,這兩個功勞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從這方面說,糜暘在功勞方面是有着充足的成績的。

或者換句話說,單單在功勞方面,哪怕是故大將軍關羽復生,恐怕也只能與糜暘在伯仲之間,更遑論其他人。

若糜暘沒有資格成爲大將軍,當今的大漢還有何人配?

至於糜暘的年紀問題,根本不在衆大臣的考慮範圍之內。

大漢的士人並不迂腐,和平之時論資排輩大於一切,亂世之中,講究的是能者居之。

況且大漢四百年以來,又不是沒有年輕人因功驟居高位的例子。

別忘了劉備經常將糜暘比作何人,又經常將自己自效爲何位帝王。

在心中的這些想法浮現之後,衆人心中的詫異正在慢慢消失,

幸虧劉備是屬意糜暘成爲大漢的新任大將軍,要是換作別人,恐怕這一羣大臣就得死諫了。

就是心中本來就有認同的基礎,衆臣才只會是詫異,而不是強烈的抗拒。

可哪怕心中的詫異逐漸消失,但還是有許多大臣不太贊成劉備的決定。

他們不是覺得糜暘不配,他們是覺得糜暘當下成爲大漢大將軍的時機不對。

誠然糜暘的身份,功績都讓他有成爲大將軍的資本,陽平關之戰,也足以稱得上一場難得的勝仗,但還是那句話,衆人對糜暘的期待太高了。

衆人心中都覺得糜暘可以取得更好的佳績,例如在正式擊敗十萬魏軍,幫大漢度過最虛弱的階段之後,憑藉這種潑天的功勞,再一躍成爲大漢的大將軍,這樣纔算的上真正的實至名歸。

誰叫他是漢白鹿呢?

身爲大漢的國寶,衆臣都不希望糜暘在未來,受到一絲一毫的非議。

在諸葛亮不在成都的這段時日,衆臣大多以尚書令馬良爲首,馬良也是個敢言的人,他用委婉的語氣講出他心中的這層想法。

而當馬良說出他的想法後,立即就有不少大臣附和起來。

在聽完馬良的顧慮之後,劉備並沒有生氣,相反他臉上的笑意更加濃厚。

身爲一個政治大家,衆臣想到的事,他又豈會沒想到呢?

劉備很快在衆臣面前說出了他心中的真實想法。

“朕意欲任冠軍侯爲行大將軍,不知諸卿意下如何?”

相比於剛纔的那句話,劉備的這個任命更加具體,而正是這個具體的任命,讓馬良等大臣臉上都流露出滿意的笑容。

行大將軍也是大將軍,但卻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大將軍。

行與假一樣,在當世有暫代的意思。

劉備當下任命糜暘爲行大將軍,他的目的在於讓糜暘短暫擁有大將軍的權力,一旦等大戰結束後,糜暘行大將軍的職務,當即也會隨之消失。

既是權宜之計,漢臣又不是後世的那些腐儒,當然就沒有理由再覺得這個任命不妥了。

當然衆臣也知道劉備的這個任命有着其他的意思——儘管只是暫代大將軍之職,可在戰時,糜暘還是能使用大將軍的權力,這是劉備對糜暘陽平關大捷的獎勵。

同樣的這也是劉備對糜暘的一個期待,甚至是誘惑。

陽平關大捷讓糜暘可暫時行使大將軍的權力,可若是他最後真爲大漢打贏這場攸關國運的大戰呢?

那也不是不可以把前面那個行字去掉。

劉備的這層心思,瞞不住殿內的大臣,但對於劉備的這層心思,大臣雖心知肚明卻也覺得理所應當。

要是糜暘真能達成劉備對他的期許,到時候糜暘就是三大天功在身,那樣的他正式成爲大漢的大將軍,又有何不可?

衆臣不禁對劉備的安排感到佩服之至。

隨着殿內衆臣對着劉備齊齊一拜,代表着劉備的這個任命,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擁護。

可這上百位臣子卻不知道劉備心中有此任命的其他緣由。

劉備想讓糜暘暫代大將軍之職,不單單是出於他對糜暘的喜愛,乃是當下的局勢,他不得不給糜暘更大的權力。

劉備雖遠在成都,但由於糜暘的心懷坦蕩,梁州中發生的一切事他都是知道的。

例如糜暘讓馬超與張飛協助他的事。

說實話這兩件事,從名義上來講糜暘是越權了,馬超與張飛的軍職都在糜暘之上,糜暘有何權力讓馬超與張飛協助於他?

可劉備也知道事急不可不從權的道理,所以他心中並未怪罪糜暘。

只是一次可以算從權,那第二次呢?

梁州之戰絕不僅僅是大漢與曹魏之間的戰爭,後面孫權可能也會按捺不住來摻和一腳。

在這種擔憂下,梁州與荊州之間勢必要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不然大漢的國力本來就弱,再不集合起全部的力量對抗敵人,那梁州之戰還有打贏的希望嗎?

爲了打贏這場南征之戰,曹丕可是給了曹真極大的權力,讓曹真能調動數之不盡的資源。

而若自己不給予糜暘能等同於曹真的權力的話,長久下去糜暘只會陷入越來越變動的境地中。

這是劉備身爲一個帝王的大局觀。

名正才能言順,言順才能令行,曹丕敢做的事,他劉備自然也有這番格局做。

而要想完全指揮馬超與張飛,唯有大將軍這個職務纔可以。

除去這點考慮外,劉備還知道以漢軍當下的實力要想打贏魏軍,唯有在人心上下手。

人心不單單指的是軍心與民心,還有將心。

糜暘是抵擋魏軍的主帥,可光靠糜暘一個人,他是抵擋不住的。

再強的名將,也需要部下的完全配合,才能發揮出他全部的實力。

以糜暘的威望,他想讓部下效命不難,可這只是威望的方面,要想真正激勵起人心,單單靠威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足夠的獎勵。

糜暘的部下想要的是什麼呢?

無非是攀龍附鳳而已。

身爲糜暘部下的他們,只要糜暘的發展越好,那他們的戰心纔會越踊躍,纔會更加不顧一切爲大漢獻身。

而劉備相信,當他的詔命到達梁州的那一刻,只要不傻的人都能看出他對糜暘的期許。

只要他的期許爲梁州諸將所知,爲了讓糜暘真正成爲大將軍,也爲了自己心中的慾望,梁州諸將一定會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戰意。

大將軍可是有開府治事之權,一旦糜暘能夠開府,最先受益的必是他的部下。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論對人心的瞭解,當今天下誰還比得上劉備呢?

而知人心者,必善於驅使人心爲己用。

以上皆是帝王心術,不足爲外人道也。

在衆臣皆對自己的任命無異議之後,劉備又處理了幾件要緊的政事,隨後他便下達了退朝的命令。

當衆臣陸續退出大殿之後,劉備卻並沒有着急着回到深宮之中,他轉頭對着一旁的劉禪言道:

“阿斗,隨爲父去見一個人。”

劉備的話讓劉禪一楞。

自他成爲太子以來,劉備已經很久沒呼喚過他的乳名了。

並且劉備還在話語中自稱爲父,這說明劉備現在是完全以一個父親的身份與他對話。

想來劉備有這種的態度,很可能源於他即將要見的那個人的緣故。

只是那個人是誰呢?

會讓劉備有着這種態度上的巨大轉變。

劉禪心中好奇不已。

沒有太多虎賁的隨從,劉備帶着劉禪來到了離皇宮不遠的一處別院。

這處別院雖處於皇宮附近,可想來是經過劉備精心挑選的,環境顯得十分清幽,很適合作爲人的休養之所。

只是別院外不斷巡邏的衛士,還是讓劉禪意識到居住在這處別院中的人,身份定然不簡單。

而當劉備推開別院的門進入別院之後,院內一位身影的浮現,讓劉禪的臉上浮現了極大的驚愕之色。

哪怕那人現在蓬頭垢面,顯得整個人十分萎靡,但劉禪還是很快認出了那人的身份。

那人竟然是劉封!

劉禪雖資質不高,但他不是傻子。

劉禪知道自己的這位好兄長,曾有意與自己爭奪嫡位,而他也是因此野心犯下大錯才被父皇罷黜。

劉禪不解的是,父皇備明明都已經罷黜劉封了,爲何今日還會特地帶自己來見他?

與劉禪一樣的是,當劉封見到劉備到來後,他的臉上也浮現了驚愕的神色。

他被囚禁在這所別院,已經將近三年。

這三年來劉備除去在生活上未曾委屈過他之外,卻從來沒來見過他一面。

他今日爲何而來呢?

可不管心中有着再大的疑問,出於君臣與父子之禮,劉封還是下意識地來到劉備身前,對着他深深一拜:

“臣,兒”

“愚民拜見陛下。”

在自稱自己時,劉封突然發現如今的他在劉備面前,稱臣稱兒好似都不合適,於是他最後只能換上了愚民的自稱。

聽到劉封在自己面前自稱愚民,劉備的心中浮現一片苦楚。

他心中是一直將劉封當做兒子的。

劉備下意識地想伸手撫摸劉封的頭,就如劉封少年時一般。

只是在手即將觸及劉封的頭之時,劉備卻陡然停止了。

劉備的舉動爲劉封所察覺到,見劉備的手與他的頭只有咫尺之遙,哪怕劉封知道他這時候要避嫌,哪怕劉封這時候還不知道劉備今日來的目的,但出於一個兒子的本能,劉封還是主動將頭湊到劉備的手掌之下。

劉備有舐犢之情,劉封又何曾少了孺慕之思呢?

在劉封的心中,劉備一直是他心中最尊敬的父親。

劉封的這個出於親情本能般的舉動,讓劉備的心中更不是滋味,但身爲帝王的他,還是很快收起心中的私情。

一道清冷的詢問從劉備的口中發出:

“今曹賊欲害我,你當如何!”

聽到劉備的這句話後,劉封登時勃然大怒。

披頭散髮的他猶如一頭猛獸一般,擡起了自己的頭,同時他的眼中散發出濃郁的殺機:

“敢爾!”

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415章 一擒孟獲 鹿馬相會第8章 關羽之憂第153章 劉備應約 二王相會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530章 隔空聯合 曹休輕敵第139章 東三動亂 援軍已到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240章 曹魏國力 長安異動第667章 兵刃同當 尊榮同享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七百三十八章 人心難欺 關門打狗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231章 皮開肉綻 真實情報第488章 大將軍,大事不好啦第369章 人生抉擇 喊殺震天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135章 季漢情誼 子龍料敵第406章 歷史遺憾 不必重演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182章 竭心盡力 諸葛抱膝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第386章 攻擊開始 天子離座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550章 擒賊擒王 不講武德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義心驚第64章 公安大拆遷(求追讀,求票票)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321章 有才州泰 儁義心驚第七百二十六章 蠢豬曹爽 許昌告急第629章 何其壯哉 失魂癱坐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448章 烈焰封場 變生肘腋第251章 董允獻策 法邈制延第24章 屠殺?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506章 敬告太廟 北伐檄文第333章 隨軍南下 交換日子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336章 一勝一敗 張溫到來第518章 憤而降漢 大敵隱現第672章 三杯相敬 極盡暢快第七百零六章 烹殺前奏 要戰便戰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400章 劉曄獻計 備兵十萬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603章 先行安撫 再出殺招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432章 姜維去處 兵分三路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七百三十五章 先攻州陵 半渡而擊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130章 公安缺糧 司馬入營第243章 擊芴衆喝 嗣武二祖第6章 此路不通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333章 隨軍南下 交換日子第164章 諸葛東來 商議婚事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七百四十五章 血幡飛舞 驚人轉變第335章 脫衣負荊 箭懾張郃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184章 氣若游絲 魏王薨逝第498章 黃金搭檔 再坑曹真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661章 劉曄悲喊 元旦終至第171章 糜暘警陸 意欲抱殺(5000字!)第195章 賜字崇業 大軍可用第410章 五略引贊 馬謖請戰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588章 連破七寨 天大笑話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230章 止步城下 司馬軍旗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320章 良臣羣起 太守人選第297章 龍駒騰凌 驃騎煊赫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581章 心累糜暘 速召丞相第七百四十章 盾露崢嶸 歷史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