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

劉封下意識的暴怒反應,讓劉備的嘴角浮現了笑意。

論對人心的瞭解,劉備自認乃是當世翹楚。

劉封雖曾經犯下大錯,但他的本心不壞,或者說至少劉封對自己的孝心是如假包換的。

不然他當年也不會選擇劉封作爲他的繼子。

正因爲看重劉封的孝心,劉備當日才未曾處決他。

世上又有哪位父親,會不喜歡孝順的兒子呢?

當然以劉備的知人之能,他當然也知道劉封孝順歸孝順,他的性格與劉禪相比,更顯得酷烈衝動。

而且劉備還知道,劉封心中是有着野心的。

可以這麼說,劉封就像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用得好了那絕對是有利於國家,但若是掌控不好,以他的性格遲早會闖出禍事。

不止劉備也知道這一點,諸葛亮也知道。

當年劉備將劉封帶回成都幽禁在別院後,諸葛亮就曾私下諫言過他,他覺得劉備對劉封的處罰太輕了。

雖然當年諸葛亮並未具體說出他心中合適的對劉封的處置,可十數年君臣相知,劉備是懂得諸葛亮在防範什麼的。

而諸葛亮的這種防範,源於劉封是他繼子的身份。

不然劉封再有能力,諸葛亮又豈會忌憚呢?

對於忠義的諸葛亮來說,能夠限制他發揮的,只有牢不可破的君臣界限。

只是儘管懂得諸葛亮的勸諫的深意是什麼,但劉備終究還是沒能下的了那番狠手。

與歷史上不同,在今世劉封犯下的錯並未導致關羽身死。

這讓劉備對劉封的恨意並沒那麼深,相比於恨意,劉備對劉封更多的是怒其不爭的憤慨。

再者今世還有着糜暘存在。

可以說糜暘的存在,間接救了劉封一命。

諸葛亮擔心的無非是將來劉備、張飛、乃至他相繼去世後,不服劉禪的劉封會趁機作亂,從而將大漢的基業毀於一旦。

可在有着糜暘的存在下,這點擔憂在劉備看來卻是不足爲慮。

論年紀,糜暘比劉封還年輕,糜暘與劉禪之間的親密關係,更是劉封所不能比擬的。

而哪怕諸葛亮擔心的那一日到來了,有糜暘在,劉封又如何能掀起風浪呢?

糜暘的年輕與優秀,便是劉備心中最大的定心丸。

既然心中已經判斷出劉封將來對大漢的危害並不深,那麼在父子之情的影響下,劉備心中自然會浮現起再度任用劉封的想法。

特別是在大漢當下處於危急用的情勢之下,再加上劉封在軍略上,是有過人之處的。

只是想歸想,在正式任用劉封之前,劉備還必須好好考查他一番。

顯然劉封當下的反應,讓劉備十分滿意。

劉備伸手爲劉封拭去遮蔽在眼前的長髮,他用充滿期許的目光注視着劉封。

“爲父沒有看錯你。

好好去梳洗一番吧,帝王之子,豈可如此蓬頭垢面。

待你梳洗完畢後,爲父會公佈對你的任命。”

聽完劉備溫和的話語後,劉封的心中浮現一番暖意。

哪怕眼前的這個人將他囚禁了將近三年,但他心中卻從無對眼前這人有絲毫恨意。

因爲眼前這人,是他的父親呀!

劉封有些抽噎的退後一步對着劉備深深一拜,隨後他便聽話的朝外走去。

劉備的話代表着,他現在已經是自由人,不必再呆在這處別院中了。

只是劉封在經過劉禪身旁的時候,用隱含精光的眼神,刻意得看了劉禪一眼。

劉封對劉備會俯首帖耳,但對劉禪卻不會如此。

劉封突如其來的對視,讓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劉禪不禁嚇了一跳。

養在深宮裡的花朵,在心性上又如何能與征戰沙場的雄獅相比呢?

得幸虧劉封在帶有深意的看了劉禪一眼後便離去了,否則劉禪都不知道他下一步該怎麼做。

劉封與劉禪這兩兄弟之間發生的這個小插曲並未瞞得住劉備,但劉備卻並叫住劉封。

等劉封走遠之後,劉備似是覺得有些乏了,他便直接坐在院內的一處石凳上。

坐下之後劉備看向劉禪言道:“你的兄長是一員良將。”

說完這句話後,劉備的話鋒陡然一轉:“但你卻壓不住他。”

說這句話的時候,劉備的語氣中有着失望。

其實莫說劉封,以劉禪的表現與年紀,他登上帝位後,又能壓得住誰呢?

諸葛亮與糜暘是忠於大漢不錯,劉備也相信他們會從一而終,但忠於大漢與敬畏幼主,那是兩碼事。

劉禪聽完劉備的話後,臉上不禁浮現慌亂之色。

他以爲劉備接下來又要責怪他了。

不過劉備今日特意帶劉禪來見劉封,可不是專門換個地方來責怪劉禪。

劉備接下來的語氣,既有惆悵又有慶幸。

“得虧你有個好表兄,只要你表兄在一日,封兒就永遠不會威脅到你。”

因爲現在院內只有劉禪在,所以劉備在言語上也不顧忌什麼了。

劉禪無法壓住羣臣怎麼辦?

這個辦法在華夏千年的政治格局演變中,早已經有了妥善的解決辦法。

那便是找幾位有足夠威望,足夠忠心的大臣作爲劉禪的輔政大臣。

讓那些大臣的威望與天子的神聖性相結合,這樣在劉禪徹底成長以前,大漢的政治格局就會整體上保持穩定的態勢。

劉備今日似乎想對劉禪說不少話,他接着語重心長地說道:

“近年來,朕感覺朕的身體不像以前那般硬朗,朕或許無法再看護你多久了。”

在聽到這句不忍的話語後,劉禪的眼中一下子佈滿了淚珠。

他想走到劉備身前出言寬慰,可劉備卻擺手阻止了他。

劉備看出了劉禪臉上的擔憂神情,而在那擔憂的神情之下,還有着不少慌亂的神色。

“朕今日之所以會讓子晟行大將軍事,除去爲戰局、人心考慮之外的緣故之外,還因爲朕要在朕離開人世之前,爲你構建好一個完善的輔政格局。”

剛纔在來的路上,劉備對劉禪解釋過他今日所爲的兩層深意,但很顯然劉備心中還有着最深一層用意。

“朕很幸運,朕一生遇上了許多忠義之輩,沒有他們,朕沒辦法重開大漢基業。

你也很幸運,將來你也會有不少忠義之士輔佐你。

但人可稱忠義,他們身後所代表的派系呢?”

“朕之所以能登上帝位,主要得到了元從、荊州、東州三方勢力的支持。

時至今日,大漢還是主要靠這三方勢力所支撐。”

在旁人面前,劉備從不會談有關大漢派系的事,但在自己的繼承人面前,劉備卻不介意將他心中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

“身爲帝王,若一味相信大臣皆是忠臣,那是愚蠢,因爲自古以來,人大多是利慾薰心之輩,如孔明、子晟之輩終究是稀少的。

但哪怕是孔明,子晟這般的忠臣,由於他們的地位,由於他們的威望,他們的身邊勢必會漸漸聚集起一批心腹,這是他們能夠發揮才能的關鍵,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身爲帝王,若只是一味的厭惡,或者想憑藉一己之力清除這種現狀,那更是蠢上加蠢。

帝王爲紫微星,他或許可以不是夜空中最耀眼的那顆星,但一定要是最中間的那顆星星。

帝王要做的便是居中持重,善於平衡各方勢力,從而保證自己的獨尊。

在大漢的三大勢力中,孔明爲荊州系的領袖,益德爲元從系的領袖,唯有子晟目前尚未明確的勢力在後支持他。”

說到這點,劉備心中也有些無奈。

之所以糜暘身後尚無堅定的勢力支持他,不是糜暘的地位、威望不夠,實在是糜暘的身份不好界限。

從家世而言,糜暘是板上釘釘的元從人員,可若從師傳這方面來說,糜暘又可以算的上荊州系與東州系的人。

不過凡事有利皆有弊,糜暘身份的模糊性反而給糜暘帶來了一個極大的好處,那便是他可以作爲將來在大漢政治格局中的緩衝地帶。

要知道哪怕是相處多年,張飛雖說敬佩諸葛亮的品德與才能,但以張飛的性格,是不可能完全甘心居於諸葛亮之下的。

以前張飛會甘心聽從諸葛亮的調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在劉備的面子上,可劉備終有一日會離大漢而去。

一旦那一日到來,劉備很難保證張飛與諸葛亮的相處,會充滿着融洽。

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而哪怕這種事只有一絲可能,劉備也必須提早做好防範。

也正是心中有着這點擔憂,將糜暘加入輔政大臣的行列,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在理清了心中的顧慮之後,劉備接着說道:

“孔明、益德、子晟三人將來會是你的輔政大臣,你的大臣也只會是這三位。

朕擔心在朕百年之後,孔明與益德會有摩擦產生,一旦到那時你必須求助於子晟。

而若單單一味給予子晟權位,不去加強他背後的勢力的話,子晟縱使將來有心勸阻孔明與益德二人,恐怕也難有成效。

他畢竟是晚輩。

三位輔政大臣的同心同德不是大漢穩定的關鍵,唯有三方勢力的相互制衡,纔是維持大漢穩定的最佳保障!”

在說這句話時,劉備着重加重了語氣,因爲這一句話攸關着大漢的將來。

劉備沒有給劉禪思考的時間,他知道劉禪也思考不出什麼,他今日要做的就是讓劉禪死記硬背下今日他說的話。

劉備很快又說道:“自孝直死後,東州系一直羣龍無首,正方倒是一直想繼承孝直在東州系中的地位,但他的地位與威望皆不匹配。

唯有子晟,他既是孝直之徒,若他繼承孝直在東州系中的地位,天然就容易讓人接受。

同時他自身的威望與地位也足以匹配。

所以近些年來,朕一直有意的將東州系的臣子派往子晟身邊。”

聽劉備說到此,劉禪想起目前糜暘身旁的那些心腹,他頓時有恍然大悟之感。

孟達,呂乂、法邈等人,不都是東州的中堅人物嗎?

在想到這一點後,劉禪心中對劉備不禁佩服的五體投地,原來在這麼早以前,劉備就已經在開始下着一盤大棋了。

這副眼光,這副格局,恐怕他一輩子也難達到了。

劉備不知道劉禪心中的想法,他只是繼續說道:

“或許之前朕的那些佈置只是在爲子晟鋪路,可一旦子晟來日真的成爲大將軍,那麼憑藉着開府治事之權,他成爲東州系的領袖也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了。

到那時候,三方勢力在大漢互相制衡的格局,將會變得牢不可破,你的這個帝位也就會坐得十分安穩了。”

當講完內心中所有的想法之後,劉備不禁嘆了一口氣。

若是劉禪能有糜暘一半的優秀,他又何必要如此謀劃呢?

唯有弱勢的帝王才需要以制衡平衡朝局的方式來穩固自身地位,有強大威望在身的帝王,又何必顧忌這些呢?

在多次的失望之下,劉備對劉禪的要求已然極低。

他現在只希望劉禪能好好記下他今日的這番話,如此而已。

劉禪再笨也明白劉備的苦心,見劉備沒有新的話語要教導他之後,劉禪連忙感動地對着劉備深深一拜。

“臣兒,必不會忘記父親今日的教導!”

劉備今日對他講的話,充分體現了劉備一個好帝王,及好父親的形象。

不需要血腥殺戮,便可將大漢的未來安排的明明白白,這樣的手段,當世還有幾人能夠擁有。

劉禪誠心受教的表現,讓劉備在嘆氣之餘,也浮現了一些欣慰。

劉禪最大的優點便是在於聽話。

當教導完劉禪之後,劉備見天色已然不早,他心中便動了回宮的消息。

今日他與劉禪的對話,將來不會記載在史書之上,更不會被第三人知道。

等劉備回到皇宮之後,一道剛到的軍令,直接讓他打消了想休息的念頭。

“南中急報:丞相大軍爲南中叛軍所圍,恐有傾覆之危!”

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劉備一下子氣血攻心,差點暈了過去。

可他還是很快讓自己鎮定下來,他連忙看着前來報信的渾身帶血的斥候,口中焦急地問道:

“之前不是還說丞相大軍正在與敵軍拉鋸嗎?

怎麼情勢會突然變得如此危急!”

劉備的言語中充滿了急切。

劉備從未忘記當下大漢正在面臨着兩面作戰的局勢,但由於之前南中的戰爭陷入了拉鋸階段,他便將目光都聚焦在北方。

可沒想到他再次收到來自南中的軍情,卻是這樣一個噩耗。

孔明,孔明!

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228章 真實目的 成君死節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640章 以假亂真 驚死賈詡第422章 多智雍闓 上元夜襲第32章 小心有詐第654章 滑稽稱帝 請殺孫權第101章 將帥失和 (再來追讀!)第86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 (四更求追讀!)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173章 升壇歃盟 大婚之日(終!)第七百七十五章 孫權猜疑 密詔殺呂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41章 第三條路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442章 天下強軍 致命錯誤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第308章 攜子前往 兄弟相見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162章 能屈能伸 改名永安(5000字!)第209章 黃旗招搖 天子落淚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143章 雙壁合兵 十萬俱滅(5000字!)第七百七十章 蔣濟良謀 當斬則斬第381章 通敵賣國 成都沸騰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495章 雨季將至 水淹南鄭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開 言出法隨第396章 郝昭鎮陳 諸葛告誡第347章 權力慾望 無人能免第六百九十六章 鷹擊長空 送天將軍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526章 各有選擇 長安震恐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69章 真吾制勝之地也 (求追讀,求票)第68章 三千公安勇士(求追讀,求票)第七百五十九章 失手被擒 張郃蠱惑第48章 萬事俱備,只等自投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473章 三路合圍 爲師必勝第七百二十四章 雨襲博望 公安調兵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80章 呂蒙失棋 (求追讀)第511章 魏營變故 疾行捕麟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22章 出獄第328章 蔣濟送信 百年基業第548章 張郃出手 霹靂震空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七百四十二章 改變計劃 討個公道第231章 皮開肉綻 真實情報第492章 懸釜而炊 漢人自強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七百三十七章 攻心爲上 爲時未晚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197章 呂乂誘耽 河谷之宴第639章 夏侯不傻 席捲天下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669章 皇子同拜 口呼相父第206章 開展度田 當斬則斬第79章 逆天而行(求追讀)第224章 天地赤紅 漢將挺立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109章 關侯長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136章 親軍相爭 龍虎相對第621章 如虎添翼 城如玻璃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412章 主動出擊 夜郎自大第541章 乃父之風 司馬跳腳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206章 開展度田 當斬則斬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雨如晦 你我同行第108章 糜暘醉釣 欲者上鉤第七百七十章 蔣濟良謀 當斬則斬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219章 孟達自救 夏侯動心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253章 優勢明顯 夏侯請戰第383章 漢帝欣喜 越亂越好第392章 昏暗之中 自有明光第201章 擾亂視聽 魏延皺眉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322章 又愛又忌 何人鎮宛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爲樂 敢爲前驅第317章 君臣無儀 倚天落地第121章 呂蒙吐血(十更!求首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