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

大明弘治十七年,大明朝和朝鮮王國、東瀛的商貿往來已經相當的頻繁。

即便朝鮮王國正是“暴君”燕山君當位。即便東瀛四島現在已經步入其所謂的“戰國時代”。

他們管村長帶小弟“打羣架”叫“戰國”。這找誰說理去?還沒有大山雞霸氣。

шωш ☢тTkan ☢c ○

是以,張昭率部於十月初出征中外矚目,而其路線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

先出京到天津衛。再乘船出海,徑直前往漢城登陸即可。大概十日左右能到。

這也是目前兩地之間來往最便捷的路線。

但是,張昭的路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先率部前往開平。

開平城目前是新軍營的大本營,大批的家眷都安置在這裡。而開平的煤、鐵更是讓這座沒有修建城牆的城市彷彿充滿着鋼鐵般的力量!

而其將近100萬的人口,更是令這座城市充滿着勃勃生機。

在如今陸地運輸不夠發達的年代,想要養活一百萬餘的人口,開平府靠的不是陸地運輸,而是海洋!

開平港目前是大明北方第二大港口。若是左都御史戴珊知道開平的這一幕肯定是要驚呼張昭又在佈局!

因爲,開平這座城市的發展將完美的驗證,且強有力的支撐張昭的理論:財富來自於海洋!

同時,開平城的繁華,更是讓張昭一系列的“執政”理念、思路得以踐行。差不多算“經濟特區”吧!

張昭和首輔李東陽,和朝堂諸公是有協議的,將遼東都司、大寧都司等地都是要設布政司的。幽州商行也在逐步交給戶部管。但是,開平城這裡還是“軍管”!

歸由張昭直轄。

這麼重要的一個地方,張昭難得往這裡來一趟,豈能不來視察?

十月初四,視察過開平鋼鐵廠、開平紡織廠、新軍營兵工廠、研究院,又去看了看開平城的職業技術學院、初級學堂、小學。然後,張昭一行來到繁忙的開平港。

海風徐徐,港口之上,千帆競發。一艘艘平常河面上見不到的海船佈滿着港口。

海船和內水裡的船隻建造不同。

開平城知府衛孚帶着一幫官吏在碼頭簇擁着張昭,人人手頭都拿着望遠鏡,他介紹道:“大帥,開平港目前每天貨物的吞吐量都在五六千噸左右。

由南方運來的各種物資:大米、絲綢,藥材、瓷器、各種礦石等等。我們出口的有:鐵器、布匹、紙張、蠟燭等等。還有從朝鮮王國,東瀛的貿易往來。”

張昭穿着一身棉衣,帶着鋼質的圓頂大帽,身姿挺拔,身前身後都是人,笑着點點頭,詢問道:“德瑜兄,在貿易交易中用的銀元結算,還是用的鈔票?”

衛孚介紹道:“大帥,銀元因爲攜帶便捷,容易分辨真僞,很受商人們的歡迎。但是,大明皇家銀行印製的鈔票卻難以推廣下去。

大明的商人還要好一點。朝鮮王國,東瀛,琉球等地的商人都在離開開平之錢,一定會去開平發展銀行兌換出銀元來。”

王武很不爽的道:“如今紙鈔早在大明境內流通。報紙上屢次強調、推薦使用紙幣。這幫商人還是不聽!可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朝鮮王國和東瀛確實要兼併掉”

這話說的張昭身邊的人都笑起來,“哈哈!”

趙子龍搖頭,對他的新助手丁正初道:“王統領對外是真強硬。和大帥一脈相承。”

張昭也笑起來,吩咐道:“德瑜兄,叫一個東瀛商人過來,我問問他。”

港口的入口前,張昭這一行人的到來早就引起各船商人的注意。但開平城內穿着軍裝制服的人實在太多,所以沒人會聯想到是大明的使相在此。

少頃,一名矮肥圓的商人被打過來,跪下來磕頭道:“小人拜見老大人。”

用的是官話。但口音有點怪異。

如今大明朝的音標、字典和官話的推廣活動早就開始。遍佈北直隸的小學就是在幹這個的。

教育體系是掌握在禮部手中,說的明白點,是掌握在儒家手中。社學是科舉體系的有力補充。

但是,時至今日,大明朝各地的社學其實早就開始逐漸的荒廢、沒落。很多私塾在興起。

而遍佈北直隸的“小學”就是以私塾的名義辦起來的。財務走的是國泰商行的賬目。

張昭對左右笑道:“看來我此行準備的翻譯是白費功夫。”

衆人恭維道:“藩國商人仰慕大明風華,能說官話,此乃大帥之功。”

張昭笑笑,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他身邊拍馬屁的聲音倒是多起來,問那東瀛商人道:“你叫什麼名字,從東瀛哪裡來的?販運什麼貨物?”

那商人道:“小人名叫足利次郎,來自京都。販運的是銀礦。來大明購買出口清單上的武器,還有報紙、書籍。”

隨軍記者宋興啓道:“大帥,京都足利家是如今東瀛的幕府大將軍。”

張昭點點頭。

如今大明對外出口,北方這裡的利器是布匹、軍火、鐵器。南方還是絲綢、瓷器、茶葉。

所以,北方這邊有一個統一的出口清單。像最新的雁翎刀、燧發槍,這是絕對禁止出口的。但是,之前大明生產出來的一些武器,那當然是可以賣的。

京中、還有九邊各部淘汰的那些“廢銅爛鐵”,“鳥銃”。先是賣了一批給韃靼的永謝布部和鄂爾多斯部一部分,大頭都是賣給原奴兒干都司諸部。

但是,張昭在弘治十六年將原奴兒干都司諸部滅的乾乾淨淨。那些“冷兵器”又給回收。而且,之前的鳥銃各類武器都沒準許賣。

現在,隨着和東瀛航線的暢通,這些武器正不斷的傾銷過去。

而且,開平鋼鐵廠的產能,不僅僅能滿足國內的用鋼量,一些煉廢的鋼鐵都交給周邊的小作坊,打造武器,賣給東瀛人。鋼鐵廠也是要恰飯的。

張昭對衛孚道:“科技類的書籍不準備賣。儒家經典可以多賣。打折賣。這一點要列上清單。要讓開平城的報紙刊登。真理報、新軍日報也要刊登。

當年唐太宗傻乎乎的於吐蕃和親,帶去大量的工匠,書籍,幫敵國提高手工業水平,至有後面大唐的勁敵。我們這些人要以此爲鑑。要對歷史負責。”

足利次郎跪在地上,有些傻眼。我說錯什麼了?

第四百零九章 張昭的調整(下)第五百二十二章 野人女真第七百零一章 文章如何第兩百零二章 韃靼撤離第三百一十三章 國子監改革(中)第五百三十七章 齊聚阿城(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資張昭個人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第四百七十九章 交鋒(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李逍遙的淬鍊第六十四章 生員(四)-第二階段第一百六十九章 道旁遇聖人第六百五十八章 飲酒第四百四十二章 各地知曉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東陽的支持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個時代落幕了第六百七十二章 魏國公府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讓第四百零九章 張昭的調整(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變故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六百八十六章 紛爭再起第兩百零四章 拜訪王恕(上)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義之師?第七百一十一章 秋日第七百三十五章 慎守勤之死第四百八十九章 遼東總兵的討論第三百二十四章 視察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上)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心眼和寬容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一千兩就得一千兩第一百七十章 忙碌的婚禮(上)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見妻妾第三百九十六章 好!好!好!第四百一十八章 慶祝、道別第五百三十八章 齊聚阿城(中)第二十八章 縱論戰爭第四百零七章 新軍營的戰略第七百二十七章 建城、初露鋒芒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東陽的支持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臨第三百八十一章 囂張第兩百六十五章 你當這是玄幻嗎?第四百四十二章 各地知曉第六百二十六章 談一談的方式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歡而散第兩百三十一章 新軍衛恐怖如斯。第五百四十五章 火冒三丈第五百九十八章 協商(下)第六百五十三章 結案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第一百九十章 迎敵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昭秋後算賬第四百八十七章 張泰平的選擇第六百五十章 抓捕第五百章 停止待勘第七百三十八章 結束第兩百一十九章 與子同袍(上)第十一章 新的任務。第一百一十五章 想走?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謂名士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國數學第四百四十章 勝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四百零五章 衛舉人來求情第三百八十一章 囂張第一百七十六章 驚聞入寇第七百二十一章 軟禁第三百八十四章 營救成功,只是開始第三百六十一章 金鳳第五百七十三章 終章(中)第兩百零六章 準備報捷第五十六章 成長(下)第六百三十二章 說法第三百三十六章 臣請獨奏第六百二十一章 衝突(下)第兩百六十七章 不待見(下)第兩百章 張昭的打算第六百八十七章 要流血的第四百六十三章 調研(上)第兩百二十七章 與子同袍(完)第九十九章 局勢再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開會第六百八十三章 抓捕、論鹽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濤的思路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奪第六百四十五章 制度、失意第一百七十三章 忙碌的婚禮(下)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六百二十章 衝突(中 )第四百零五章 衛舉人來求情第六百七十一章 先穩着第一百七十七章 騎兵將領第一百零九章 暗潮涌動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八斬!第十九章 解決、新的問題第一百六十三章 再次驚豔第六百六十六章 聊什麼話題第一百二十七章 查無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