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陳近南

取了福建,大興軍已擁八省之地,知州知府等中級官員就明顯有點不夠用了。

大興軍雖然年年都舉行科考,但所取之士多半都是年輕士子,即便有才學也無治理地方的經驗,短時間內更不可能勝任知府知州等要職。

因此在離開廣東之前,李元利已經和劉玄初商議出了應對之策,那就是從川黔、湖廣三省官員之中,挑選一批政績卓著、精明能幹而且清正廉潔者先補足福建缺員,有多出來的則趕赴江浙候命,暫時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時桑武又建言道:“王爺,明年大軍進江南,三司官吏缺員仍多!微臣聽說漳泉、金廈一帶,有許多前明舊臣,皆是鄭森開府設衙之後來投的,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有才之士,王爺何不從中擇優者任用?”

明代各省設“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主民政、司法和軍事,三司互不統屬,各對中央負責。

李元利在長沙即王位設立六部三司之時,考慮到前明都指揮使司所轄衛所官兵的糜爛以及危害,便撤銷了都指揮使司,將各地備軍的管轄權收歸兵部,另在各省設立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在明代本是中央官署,不下地方,掌章疏奏駁、國家大政﹑大獄會審及會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李元利將它設立到州府一級,主管監察官吏,類似於後世紀檢和監察機關。

這時桑武建言擇前明官員任用,李元利毫不猶豫地予以否決:“這些前明舊臣少說也有五六十歲,年紀老邁,哪有精力擔此重任?”

一聽“年紀老邁”就是隨便找的藉口,無論哪個朝代,省級高官沒有五六十歲哪能混得上?

李元利這是忌憚前明的文官!凡是在前明朝堂混過的官油子,他一個都不想要,免得日後帶壞了自己的隊伍。

明末崇禎年間朝堂上的文官,絕大多數都不是什麼好鳥,他們結黨營私、黨同伐異、爭權奪利、貪贓枉法、欺上瞞下,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間,玩死了皇帝,玩亡了大明,也將自己玩成了禿奴。

在閩粵兩地的這些前明舊臣李元利早就知道,他們多半是清軍入關時在南方公幹或因朝堂黨爭失敗被貶斥回鄉的貶官,這些人若是在燕京,說不定也早就投了韃子。

連城璧是一個例外,清軍入京之前,他還只是一個小小的順德知縣,沒有資格參與到朝堂大佬們的黨爭之中,後來雖然做到了永曆朝的兩廣總督,但也只是個沒有任何實權的虛職。

大興軍沒進廣東之前,兩廣地方多數時間掌握在韃子手中,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地下黨”,而且還是長期找不到組織的那種,別說活動經費,吃喝拉撒都得自己解決。

不過這也能看出連城璧確實有民族氣節,這也是李元利準備寫信請他到福建來的重要原因。

桑武見自己的建議李元利不感興趣,便把後面的話全都咽回了肚裡。他知道漢王對這些前明官吏沒有好感,在長沙時陶汝鼐和郭都賢等人名氣更大,漢王殿下照樣不理會他們。

其實這推薦、考覈職官並不屬於他這個戶部福建清吏司的職責範圍,這是吏部的事,但吏部下面只有文選、驗封、稽勳、考功四個清吏司,而且這四個清吏司根本就不下地方。

大興軍去年才收復廣西全境,吏部的事情多得要命,幾名司長根本忙不過來,這次便只派了一名文選清吏司的主事過來,卻只能夠跑跑腿,拿不了大主意。

而桑武又是吏部尚書劉玄初的老下屬,因此便將福建的事情託付給他,這些也是李元利知道並允許了的,要不然就是越權。

“江南自古多才俊,閩粵之地也具尚學之風!明年春試在這三省多取些賢才,派往滇黔等地磨練兩年便能當用,比用那些老滑頭好多了!”

大夥都知道李元利口中所說的“老滑頭”指的是誰,都在心裡竊笑不已。

桑武笑道:“王爺,老滑頭咱們不用,年輕的沒問題吧?”

“年輕的?誰?”

“此人是張蒼水推薦的,姓陳名永華,漳州府龍溪縣人,其父陳鼎乃前明天啓年間舉人,先時任同安縣教諭。韃子攻陷同安時,陳鼎在明倫堂自縊殉節,陳永華出城逃得性命,也算得上是忠臣之後。”

陳永華這名字卻似曾相識,李元利心中一動,問道:“這人現年幾何?”

“此人現年只二十二。今年鄭森在廈門開府設衙,延攬天下士子,王忠孝便向他推薦了陳永華,鄭森很賞識他,授予他參軍之職。聽張蒼水說此人見識深遠,頗有才幹。”

“鄭森的參軍?陳近南!”剛纔桑武提及陳永華時,李元利便覺得有些熟悉,此時再說到鄭森,一下就勾起了他的記憶。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雖然金大大的書中所寫多有不實之處,但他如此推崇陳永華,想必也是有些本事的人物。

“王爺,您剛纔所說陳近南又是何人?”

“這陳永華現在何處?”李元利卻根本不回答他的問話,桑武只得按下好奇之心回道:“他就在城內儲賢館中。”

鄭森在廈門開府設衙,設立儲賢、育胄兩館廣納遺臣及各地賢才。前明舊臣王忠孝與沈銓期、辜朝薦、盧若騰等都趨赴廈門依附於他。

王忠孝與鄭森意氣相投成爲知己,鄭森時常向他徵詢軍國大計,王忠孝認爲同安教諭陳鼎之子陳永華有經世之才,便把他推薦給了鄭森,鄭森與陳永華面談之後,也是大爲滿意,授予他參軍之職。

但只過了短短數月,陳永華的才能還沒機會表現出來,鄭軍便已覆滅,鄭森逃亡海外。

張煌言投大興軍之前,王忠孝與他也有一次懇談,兩人都認爲天下已是大興軍掌中之物,其中又言及陳永華之才幹,於是便有了張煌言向桑武舉薦陳永華一事。

李元利聽說陳永華就在廈門,也是笑道:“既是忠臣之後,又是年輕才俊,何不請來一見?”

第二百三十一章長沙大學堂第四百七十八章科爾沁第三百二十六章以人爲禮第一百七十九章接戰第三百四十五章總山長第三百四十一章烏斯藏第七十三章分析利弊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員第八十六章軍訓改造第五百四十九章權謀術第四百八十五章告別南京第四百五十一章海警六司第二百二十二章反襲第九十章民心第二百六十八章漢王即位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第一百五十三章落魄帝王第四百一十二章鎮江綠營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一百八十七章恫嚇第三百零一章夜取炮臺第一百六十一章以糧爲本第一百七十七章交鋒第三百六十七章南澳海戰(一)第三百四十四章雙雄會第三百六十章愛民如子 百姓歸心第一百八十六章內應第十一章任務(一)第五十七章遠慮第三百五十七章長袖善舞 沖齡踐祚第一百章暗訪第二百三十四章兵源第二百四十五章夜半襲營第五百三十七章兵近漢城第四百八十八章紫禁城第二百五十四章弄璋之喜第四百九十四章朝鮮之戰第二百九十章戰場第一百六十五章守禮第三百四十四章講武堂第八十一章倍感淒涼第一百七十四章口供第五百三十六章仇深似海第五百五十二章擴張計劃第三百九十五章千里轉戰不停歇第三百二十章兵甲亦實力第六十七章一網打盡第一章憂心第三百七十一章思明州第四百五十五章鎖國第四百六十六章單刀直入第一百八十二章將計就計第二百一十三章沒有監督的權力第三百一十二章三水規劃第三百五十章琉球之痛第三百七十四章密謀獻城第五百零六章震驚第二百一十三章沒有監督的權力第二百九十二章擡旗來的“八旗精兵”第四百七十三章大漢四郡第五百三十二章“精炮滅明”第三百三十三章鹽浴淬火 麻油潤滑第一百四十七章一網成擒第八十九章拜年第三百五十一章三個臭皮匠第五百三十章紳士們,請先開槍!第二百五十一章倒行逆施第三百三十二章耳濡目染 動搖信仰第九十二章良田萬頃第三百四十八章美麗之島第四百四十六章秦淮河第七十六章再傳捷報第二十章摸底第四百二十五章血肉屠場第七十七章御史郝浴第四百一十八章同舟共濟 推心置腹第四百四十七章富樂院第四百二十八章老套路第一百七十八章襲擾第二百九十七章風捲殘雲第三百四十七章試航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勢第四百二十四章重騎衝陣第二百三十二章參謀監軍第三百七十七章說降第四十五章部署第四百七十三章大漢四郡第一百四十一章火力壓制第三百九十六章反攻第三百章濠境紅夷第二百七十三章有恃無恐第二百二十一章突圍第四百零五章斬蛇第五十一章古剎第八章試爆第二十九章虛驚第一百九十章覆滅第三十七章土兵第三百六十四章兩屠歐汀第一百二十一章黯然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