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苦難巴蜀

這批財寶在三百多年間被人弄去了多少他也不知道,只不過現在纔過去幾年時間,撈出百萬兩的財貨應該沒什麼問題。

“元帥,那批隨船沉水的金銀珠寶不超過兩百萬兩,金銀錠是用木鞘裝運的,船沉後就被楊展命人用特製的長槍戳上來不少,要不然他後來哪兒能養得起那麼多兵?我估計剩下來的已經不多了。”

“元帥,當年大西軍攻破州府無數,繳獲各藩王的金銀財寶更是難以計算,那兩百萬兩其實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其餘的都又運回了蓉城。”王復臣笑着又說了一句。他已經鐵了心追隨李元利,自然不可能在這件事上再有隱瞞。

“自明莫非知道這些金銀的去處?”李元利一聽這話,心中頓生希冀,連忙開口問道。

王復臣道:“說起來也是湊巧,原本先皇爺是沒讓我知道的!那年在眉州被楊展截擊回到蓉城之後,大西軍加上老弱婦孺還有好幾十萬人,但大軍無糧可用,先皇爺就命我和艾能奇一人帶了十萬兩銀子四處去買糧,然而走遍了整個川北,買到的糧食卻只夠吃幾天,大軍之中竟然開始以人爲食!”

“先皇爺大怒,說這些既不能吃又不能嚼的銀子沒用,帶在身邊還是個禍根,引得人人覬覦,於是命孫可望帶人把價值八百萬兩的金銀財寶全都埋到錦江之中,然後把參與此事的士卒民夫殺了個乾淨,當時知道藏寶地點的人只有先皇爺和孫可望。”

王復臣陷入了回憶之中,臉色不怎麼好,似乎是因爲想起了當年那段人吃人的悲慘歲月。說不定他也吃過人肉!李元利在心裡暗道。

“過了幾天,實在熬不下去了,南方有楊展阻截,先皇爺便決定帶領大軍北上,孫可望和李定國都已經帶兵出了城,先皇爺卻突然想起日後到了漢中還要用銀子,於是就把我叫來,把藏寶的地點告訴了我,命我帶人去把埋在江中的金銀取出來帶走。”

“我帶人到了江邊一看,那一段江水湍急,短時間內根本打撈不上來!孫可望埋金銀的時候,也是花了半個月時間,在上游築了一道江堤,等水乾涸了之後,纔在江底挖一個大坑,把金銀財寶全部丟到裡面,覆蓋上土石,然後挖開堤壩,江水又奔瀉下來,一點痕跡也看不到。”

李元利聽得心花怒放!自已本來只是想去撈撈江口那幾十萬兩,沒想到王復臣卻送了自己這麼一份大禮!

張獻忠每到一地就大肆搜刮,蒐羅來這麼多金銀財寶卻沒命享受,最後卻全都便宜了自己!八百萬兩啊,只要想一想李元利的心肝都會打顫!

“我本來也準備用築堤之法來取金銀,但這天晚上,先皇爺突然發了狂,他先殺了自已的妻妾,然後又殺死了才一歲的幼子,接着命人在城內四處放火,不多時火勢就蔓延到了江邊,我只得帶人先撤到了城外。”王復臣思緒飄忽,後面說的話已經和藏銀毫不相干。

但李元利並沒有打斷他,只是靜靜地聆聽。歷史上張獻忠就是死於不久之後,他也很好奇想知道當時到底是怎麼一番情形。

“先皇爺已經早先一步出了城,這時軍中的婦孺都已經被殺完了,我的妻兒也被先皇爺派人殺了,他對我說:‘自明,咱們這次是去跟韃子打仗,韃子兇狠,咱們都得拼死力戰,要是帶了妻兒,到時被抓了去,也是逃不脫一死,不如自己殺了,也省得被韃子凌辱!’事情都到了這一步,我能有什麼辦法?只得又領兵隨他北上。”

或許是想起了他已經逝去的妻兒,王復臣的眼角漸漸溼潤,但他卻沒有哭出來,只是自顧自地述說:“走了幾天,到了西充了,先皇爺叫咱們在鳳凰山紮營,準備休整一天,哪知韃子卻從保寧撲了下來,探子來報了兩次,可是先皇爺不相信,說韃子不可能有那麼快。”

“韃子已經很近了,先皇爺才着急起來,但他以爲這是韃子的前鋒,於是帶了親兵出營去打探,剛走到太陽溪邊,就碰到了韃子!先皇爺猝不及防之下,被韃子的神箭手一箭射中左胸跌下馬來,親兵們拼死把他搶回營中,這才知道是劉進忠那狗賊投了韃子,帶兵來打咱們!”

“先皇爺全身都是血,連連呼痛!他知道自已已經沒得救了,就對趕到自已帳內的幾個義子說道:‘看來明朝三百年的正統,如今未必就會斷絕,這都是天意!我死之後,你們趕快去投明,不要再做不義之事。’”

“歇了一會他又說道:‘韃子方外野人,非我族類,兇殘更甚我等!如果你等貪圖富貴榮華,怕死求生,降了韃子,我在九泉之下也不會饒了你們!’說完又吐了幾口血,一命歸西了!”

王復臣說完這些,沉默了下來,李元利也沒有說話,一時間只能聽見士兵們走動的腳步聲和踢踢踏踏紛亂的馬蹄聲。

後世歷史對張獻忠的評價一直不高,主要就是他出身農民軍,而且在四川大肆殺戮。對於張獻忠屠蜀,李元利來到之後,完全清楚是怎麼回事。

張獻忠在順治三年(1646年)之前,是極爲有理智而且並不濫殺無辜的,因爲他的目標是建國稱帝,對於自己的臣民,他怎麼可能大開殺戒?即使殺人,也只是殺那些抗拒納稅或是與他爲敵的土豪劣紳和地方武裝勢力而已。

但到了順治三年的時候,形勢急轉直下,張獻忠在四川再也立不住腳,他預感到自己已經無路可走,可以說是四面皆敵的情況下,喪失了理智,變得有些神經質起來,開始在四川大肆殺戮。

《聖教入川記》中前後對張獻忠的評價截然不同,開始是“彬彬有禮”,最後是“然有精神病,殘害生靈,不足以爲人主”。

張獻忠在離開蓉城前,竟然喪心病狂地將大西軍中數十萬婦孺屠戮一空,就連自己一歲多的幼子也不放過,可見應該是真有精神上的疾病。

這本書的作者是被張獻忠封爲“天學國師”的西方傳教士類思(意大利人)、安文思(葡萄牙人),這兩人都是張獻忠製造四川大屠殺的目擊證人,他們所撰寫的《聖教入川記》應該有很高的可信度。

實際上,張獻忠入蜀時間三年,人性泯滅、大開殺戒的是後面那幾個月。但在這短短几個月時間裡,別說把全蜀地近千萬百姓斬盡殺絕,就是把全蜀地所有地方走上一遍都不可能!造成四川人口在明末銳減的罪魁禍首自然還有清兵!

清史記載:順治三年(1646年),也即滿清入關後第三個年頭,張獻忠已被剿滅,並宣稱“破一百三十餘營”,四川平定。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滿清攻陷重慶,已經是在十三年後的順治十六年(1659年)。對四川人民的這種頑強不屈的抵抗,清軍採取了徹底屠殺的辦法作爲報復。無論“賊匪”,還是無辜百姓,一律斬殺。

順治六年清刑科給事中陳調元的奏摺中說道:“(在四川)不得已而動大兵剿之,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全城俱殲,或殺男留婦。”

滿清殘酷的鎮壓殺戮在四川竟然持續了十多年時間!爲了隱瞞真相、欺騙世人,滿清居然把他們自己乾的這些事也全部栽贓給了有前科的張獻忠!

假如張獻忠真如滿清所說“盡屠四川”,那麼荒無人煙的四川,爲什麼能抵抗清兵長達十多年之久?

不可否認的是,張獻忠流民軍在四川大肆殺戮,但滿清十多年間的征伐鎮壓殺的人更多!苦難深重的巴蜀人民,在明末清初的二十年內,再一次遭受到了滅頂之災!導致現在四川人(包括重慶)的主體,早已不再是巴蜀原住民!

第一百二十章兵臨肇慶第五百五十五章股份公司第三百七十五章投誠第二百七十六章鐵索橫江第一百三十六章紅夷炮第一百七十一章圖謀兩廣第五百三十九章世子李棩第二百九十一章“五行”皆備第五十七章遠慮第一百一十章擊針槍(一)第三百零四章玉石俱焚第四百五十八章黑水溝第三百六十章愛民如子 百姓歸心第五百零五章國王的表弟第二百零三章底細第五百六十章 大結局第四百四十一章勸進第一百二十三章經略軍第四百八十四章北上前夕第四百八十三章九月第三百七十四章密謀獻城第一百零七章授藝第七十六章再傳捷報第一百五十六章深惡痛絕第五百二十章流淚樹第四百九十五章入朝鮮 打草谷第四百五十三章商船第二十三章立軍第二百二十九章亡羊補牢第四百六十九章傅青主第四百六十一章試探第五百二十一章夢想中的橡膠園第十七章背義第二百四十五章夜半襲營第三十八章激昂第八十章苦難巴蜀第四百八十六章清談誤國第三十四章宿怨第五百五十五章股份公司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誤稱白蓮第一百零二章夜探西門第二百二十九章亡羊補牢第五百五十八章蒙古諸部第三百三十章漢化了的湯若望第三十二章計劃第四百九十二章寧賊獻計第四百八十九章乾清宮第四百五十一章海警六司第三百六十二章逃脫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三百九十一章遠循倭國第五百二十三章租借提議第七十六章再傳捷報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第五百三十四章渡江進剿第九十一章春耕第四百零三章細思量尚有勝算第一百二十六章民心所向第七十七章御史郝浴第二百二十章吐血第四百零五章斬蛇第二百一十四章兩條魚引出的線索第四百三十七章簞食壺漿第三百一十六章是降?是戰?還是走?第三百三十七章教忠於政 無可例外第三百九十二章連城璧第一百二十九章炮擊荊州第五百一十章彝倫堂講學第三百七十七章說降第二十七章規劃第三百二十一章有德無威 國勢不張第二百一十二章周勉的真面目第四百一十二章鎮江綠營第十五章試射第一百四十五章擒獲國賊第三百八十五章大戰在即第十三章任務(三)第一百九十六章試炮第三百七十七章說降第二百零四章中計第一百三十三章鄖襄第二百章獸行第三百二十五章威德並行 滇城敬服第四百三十七章簞食壺漿第三百七十四章密謀獻城第四百零七章打箭爐的吐蕃農奴第四百八十二章行氣導引圖第三百八十七章百炮齊鳴第三百八十八章攻守易勢第五百五十四章西南策略第五百一十三章藩臺召見第二百九十九章線膛炮和滑膛炮的選擇第五十七章遠慮第五百二十三章租借提議第八章試爆第五百三十章紳士們,請先開槍!第三百零七章大發雷霆第五十六章玉牌第一百四十一章火力壓制第七十六章再傳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