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真相

于謙這個人有多重要。

在後世即便是普通人,都知道。

不過,朱祁鎮來到這個時間一兩月了,也明白一件事情。很多人物流傳後世的形象,與他的本來面目,其實是相差很多的。

即便如此,朱祁鎮也將於謙納入了候補大學士名單,而今或許無用,將來三楊老去,接替三楊大臣,就從這個名單裡面出。

當然了李時勉也在其中。

于謙是洪武三十一年生,永樂十九年進士,而今不過三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已經是一地巡撫了。

當然了,這個時代的巡撫,乃是初設,與後世的巡撫,還是有些區別的。

更多在監察方面,是都察院外派官員,而不是地方官員。

即便如此。三十七歲,就是省部級高官。不管怎麼說,都是年輕了。

朱祁鎮也想過調整一下於謙,當是想想,還是算了。有時候拔苗助長未必是什麼好事,三楊還是值得信任的。

于謙有什麼功勞,也很難被淹沒。

而且朱祁鎮而今的權力更都是假借太皇太后的權力而行之。

他對這一點很清楚。

所以朱祁鎮擅自提拔于謙,對於謙來說,未必是好事。等親政的時候再說不遲。

不過,即便如此,朱祁鎮對於謙也是特別在意。

“孫兒。”太皇太后說道:“我今個,還要給你說一個案子。”

朱祁鎮立即回過神來,說道:“奶奶您講。”

太皇太后看出朱祁鎮走神了,但是也沒有深究,在他看來朱祁鎮畢竟是一個孩子,這其中很多東西,即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夠明白。

太皇太后對王振說道:“將呂整的案卷拿來。”

王振立即說道:“是。”

王振不過片刻就回來,手中呈上一卷文書,正是所謂呂整案卷。

朱祁鎮先看呂整案卷的文書,乃是兵部的,隨即再看呂整履歷,就知道是靖難功臣二代,當然了,他祖上也沒有什麼大功。

再看下面的內容,卻是呂整在擔任山西都指揮僉事的時候,有韃子十數騎來降,呂整殺之意報軍功。

被兵部複覈的時候,說是殺降。因爲首級之中有女子。

朱祁鎮看過下面的供文書,還有各種證物描述,其中有對呂整報得十幾顆頭顱中,七顆頭顱詳細描寫,從各個方面指出這是女人的頭顱。

當然了,朱祁鎮雖然看不懂,但是看起來,卻是鐵證如山。

太皇太后說道:“看完了。”

朱祁鎮說道:“看完了。”

太皇太后說道:“可看出什麼來了。”

朱祁鎮想了片刻,說道:“這呂整應該不是冤枉的,即便不是殺降,但是虛報軍功,也是免不了的。”

太皇太后搖搖頭說道:“僅僅看出這一點。”

朱祁鎮一時間也不大明白了。

太皇太后說道:“人都說,皇帝日理萬機,明察秋毫,但是唯有太祖皇帝能做到日理萬機,太祖以後,誰也做不到了。”

“必然要讓臣下分擔。”

“皇帝每天要處理的事情是有限的,你覺得冒功十幾顆頭顱,牽扯一個都督僉事,這樣的事情,我爲什麼要你看?”

“這樣的事情自然有流程,我爲什麼特地要拿給你看?”

“當然了,將來你要想,爲什麼下面的人,要給你看這個?”

朱祁鎮心中暗暗思索。都督僉事看似不大,但也不小。但是正如太皇太后所言,內閣之中有張輔,有三楊,胡濙,他們都是老臣,這樣的事情,早就有慣例了。

爲什麼要特別報上來。

難道他們意見不合?

朱祁鎮一想到這裡,再去翻了一遍文書,首先確定的是,兵部。

這個案子是兵部發動的。

而各地兵馬說起來,也是五軍都督府管轄的。而今雖然兵部漸漸強大,一直在侵犯五軍都督府的管轄範圍。

別的不說,這一次三楊要整頓各地兵馬,就是兵部主導,五軍都督府與都察院聯合辦理的。

五軍都督府在兵部的攻勢之下,漸漸向一個養老機關轉變。

難道是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的職權衝突?

或者是呂整乃是靖難後人,他有後臺,想來他的後臺就是張輔了?

兵部已經將人給逮捕下獄了,張輔覺得過重?

朱祁鎮想了想,將他所想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也沒有說對,也沒有說不對。而是說道:“所以報到你這個來的案子,你要知道三重真相,第一重真相,就是這案子的真相,第二重,就是爲什麼這個案子能報上來,第三重,就是你要的真相。”

“這一件事情,你自己去查清楚。”

朱祁鎮說道:“孫兒如此查?”

太皇太后說道:“錦衣衛沈指揮使也算是靖難功臣,只是他做不得這些精細活,我已經將他調入五軍都督府了,這錦衣衛指揮使你就找個人來擔任吧。”

朱祁鎮說道:“石璟如何?”

太皇太后搖搖頭說道:“石璟這孩子,是不錯。雖然我朝沒有限制駙馬的條例,但是歷代慣例如此。你如果願意提拔他,將來許他帶兵就行了,錦衣衛就不要交給他了,恐怕他鬥不過那些老狐狸。”

“反而害了他。”

朱祁鎮心中明瞭,如果錦衣衛不做事還好。只要做事,這錦衣衛指揮使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但是不做事的錦衣衛指揮使,又有什麼用處?

石璟此人,朱祁鎮通過王振查出來的資料來看,卻是一員驍將,從小習武,十數個寒暑不絕,也通文墨,雖然不能說文武雙全,但是領兵打仗卻也是夠了。

將來能不能擔任大將,不好說。但是作爲一名千戶,或者指揮使,卻是足夠的。

只是年紀尚輕需要磨礪。

朱祁鎮說道:“孫兒明白。”他見太皇太后不說話,問道:“奶奶,瓦刺之事不說一說嗎?”

太皇太后皺眉,看了一眼王振。

王振頓時覺得渾身上下冷颼颼的。

太皇太后說道:“孫兒,有些話,我本不應該說,但是卻要告誡你,太宗皇帝五徵漠北,要想清淨胡塵,但是結果如何?”

“天下府庫爲之一空,百姓疲於轉運。天下百姓本就夠苦了,還要興無名之師,奪不毛之地。人死政消,草原之上,依舊此興彼衰。無有終止。”

“太宗皇帝一世英明,唯此爲大誤。”

“王振等人常在宮廷,只見赫赫兵威,哪裡見到民脂民膏。而今父親剛去,天下隱患四伏,我兩月之內,數次調整五軍都督府,賞賜過三,是爲了什麼?”

“將來的事情,我管不了。但是有我在一日,一日不要言草原之事。”

朱祁鎮連忙說道:“奶奶息怒,孫兒有自知之明。決計不會有此無妄之想,只是北虜乃是我朝世敵,孫兒又如何能視而不見?總要搞清楚明白纔是。”

太皇太后聽了之後,臉色稍稍緩和,說道:“錦衣衛不是給你了嗎?你自己去查吧。”

太皇太后有時間也有一種無奈,他這孫兒看似百依百順,但是內地卻很有主見,有時候她也不知道,他能將能大明帶往什麼方向。

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二章 軍議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八章 斷事官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章 議政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