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

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

也先將選擇擺在三人面前,一時間氣氛僵持住了。

拙把赤聲音低沉,似乎壓抑着憤怒,說道:“也先,既然如此就說清楚了,如果大明不許我們三衛朝貢,那麼我們三衛跟你也不是不可以。”

“好。”也先說道:“我給你們機會。三位在我這裡這樣等消息吧。”

也先也不會將兀良哈逼得太緊。

也先想要的是一個服從瓦刺大局的兀良哈,並沒有將兀良哈逼近絕境的意思,畢竟兀良哈三衛在元末到而今,一直活躍在草原上,再瓦刺與韃靼,乃至明軍之中,左右投機,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雖然而今傷了元氣,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的。

也先想要的也不過是從之前的聯姻盟友,變成主從。

隨即也先一擺手,歌舞再起,喝酒的喝酒,划拳的划拳。甚至有人喝醉下場比劃,但是兀良哈這邊的人都知道。

這一件事情沒有一個結果,他們是走不了了。

夜長夢多,很多事情都必須安排好。

也先在招待岳父上非常大方,幾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是兀良哈與漠北之間的消息傳遞,突然變得密集起來。

都有各自的算計。

而兀良哈派出的使者,到了京師的時候,已經秋後了。

朱祁鎮接到兀良哈上書求朝貢的時候,冷笑一聲,硃批道:“爾等狼子野心,屢教不改,朝廷雖有寬大之心,不授此輩。”

這一段時間之內,新任錦衣衛指揮使王裕做得不錯,對瓦刺與兀良哈之間的動向,調查的還是比較清楚的。

兀良哈與瓦刺之間有什麼齷齪,朱祁鎮不大明白。但是他也知道,兀良哈與瓦刺之間也不是親如一體的。

拉攏兀良哈,對抗瓦刺,看上去是招好棋。

但是朱祁鎮思考過很多次,最終選擇放棄。

原因很簡單,兀良哈的信用在朱祁鎮眼中嚴重破產了。

很簡單,兀良哈在太祖年間投靠朝廷之後,反反覆覆多少次了。根本就是反覆橫挑,太宗皇帝打過兀良哈,宣宗皇帝打過兀良哈,到了朱祁鎮這個時候,還打過兀良哈。

是兀良哈很厲害,朝廷都打不過嗎?

不,是兀良哈膝蓋很軟,見朝廷大軍過來,打不過就跑,跑不了就投降,毫無一點尊嚴可言。

即便而今兀良哈磕頭服軟稱臣,朱祁鎮也不覺得兀良哈會有什麼改變。所謂狗改不了吃屎,就是說的兀良哈。

重新接納兀良哈,又怎麼樣?等他下一次背叛嗎?

不過,朱祁鎮也知道,他這個硃批,內閣那邊未必會同意。

原因很簡單,朱祁鎮這個選擇,是出於將來出征草原,劃分敵我。不可靠的盟友,還不如當敵人了。

但是楊溥爲首大不部分文臣卻不是這樣想的。

在他們想來最好是九邊息烽,只要蒙古人安安分分在草原上待着,怎麼都好說。這一戰能讓兀良哈安分幾年,就是一件好事。

所以,在這一點上,還有着磨嘰。

不過,朱祁鎮並不在乎。他而今不是剛剛登基的皇帝,有的辦法是將自己的意志貫徹下去。

朱祁鎮再看下面的奏摺,卻是陝西大旱,請求賑災免糧的文書。

朱祁鎮僅僅是看了一下數字,四十六萬石,也就準了。

天下之多災多難,朱祁鎮都已經麻木了,好在今河北收成不錯。于謙也在上報,他正在清丈田地,重編黃冊。

想來河北這幾年,吸收了北方的流民,戶口數將有一次大的調升。

這也是朱祁鎮能聊以自-慰的事情了。

再就是楊溥推動的京察了。

京察是一件大事,特別是這一次京察,楊溥作爲發動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京察的順序,是京官而外察。

朱祁鎮估計,今年下半年,吏部能將京官全部過一遍,算是是效率不錯了,想來在明年才能展開外察。

朱祁鎮看似沒有下旨,但也沒有限制。冷眼旁觀。

因爲京察的時候,是最關鍵的時候,誰上誰下,就要看吏部的意見了,輕一筆,或重一筆,就可以讓人多熬幾年資歷了,或者說,乾脆回家做冷板凳。

所以,以前看不大清楚的關係,這個時候,這些就顯露無疑。各自上竄下跳找門路,卻不知道被朱祁鎮冷眼旁觀,一條條的記錄下來。

在朱祁鎮看來,走關係與結黨營私,不過程度上的不同,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如此不是這一場衆生態,朱祁鎮還不知道,很多表明上沒有關係的人,還有這麼多的彎彎繞繞的。

不過,在這京察之中,也沒有出什麼大問題。

也是楊溥是一個潔身自好,眼睛裡面不容沙子的人。外地的官員,或許鞭長莫及,但是在京城眼皮底下,誰敢跳的太過了。楊溥就先摘了他們官帽。

只是即便如此,這樣複雜的人際關係,也可稱艱鉅。但是有一個人卻完成的很好,那就是吏部考功司郎中李賢。

這個人是宣德八年進士出身,而今還是一個五品郎中。

當然,不能說他仕途不暢,因爲郎中與郎中是不一樣的,考功司乃是負責考覈官員的,是一等一的顯要位置。

就是那種給侍郎也不換的小官。

雖然位不高,但是權重,特別是在京察的時候,更是京城最顯要的幾把交椅之一,不知道多少官員都要看他臉色。

但是李賢卻能做到,各得其所,每一個人對李賢所得出的結論都是歎服。

看似很簡單的事情,朱祁鎮卻知道不簡單,唯有對朝野上下各種關係,與各個人的能力都瞭如指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單單是有道理還不行,還要鎮得住場子。這天下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的。

宣德八年的進士,乃是楊士奇的學生。朱祁鎮心中一嘆,暗道:“東里公之慧眼,朕不如也。”

隨即,將李賢的名字,寫在一旁的冊子中,標註到,可爲吏部尚書。

這是一直以來的習慣。

這個時候,朱祁鎮忽然聽到一陣鼓聲。感覺有一些奇怪。

其實北京城之中鼓聲並不奇怪。

就在宮城之外,就有剛剛修建的鐘鼓樓了,每天晨鐘暮鼓,用來報時。朱祁鎮也就習慣了。

再加上有什麼大禮儀,有鼓樂,自然少不了大鼓了,至於什麼閱兵了,出巡,等等,更是少不了了。

正因爲太熟悉了,朱祁鎮才聽出來這鼓聲不一樣。

隨即鼓聲音色不對,朱祁鎮之前好像沒有聽過,再者就是節拍太凌亂了,根本聽不出什麼調子。

只是朱祁鎮一看身邊太監臉色變了,問道:“這是什麼鼓聲?”

趙環說道:“奴婢沒有聽錯的話,這聲音乃是午門傳出來的,而登聞鼓就在午門。”

朱祁鎮一聽登聞鼓這三個字,心中頓時一沉,也沒有心思看奏摺了,立即說道:“你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有人敲登聞鼓,立即傳到文華殿。並傳給內閣知道。”

“是。”趙環立即起身,一路小跑去看了。

朱祁鎮心中沉甸甸,雖然說登聞鼓,只要百姓就能擊鼓鳴冤,但是朱祁鎮知道,尋常百姓是不敢這樣做的。

而今的登聞鼓有錦衣衛看守,還有御史把守。尋常百姓想要接觸難之又難。甚至即便如此,宣德年間,還有言官進言,要取消登聞鼓制度。宣宗皇帝自然是不肯的,但是登聞鼓日益流於虛設,卻也是事實。

只有重大案情,或者百姓不敲鼓都沒有活路的情況下才會擊鼓。

每一次登聞鼓就是一出慘案,或者一條條人命。

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