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

第六十九章多事之秋

正統九年秋天,兀良哈三衛正是決定依附瓦刺。

交了投名狀之後。

瓦刺也先對他岳父的態度,轉了一百八十度。兀良哈三衛的首領,分別被封爲大元朵顏王,大元泰寧王,大元福餘王。

也都掛上了大元平章的頭銜。

如果大元還在的話,就是宰相頭銜。

不過而今,其實也就是一個頭銜而已。只是他們兀良哈已經沒有選擇了。與大明的貿易斷絕,去年秋冬對宣大遼東的騷擾,勝負各半,並沒有太大的收穫,不靠瓦刺的輸血,兀良哈去年冬天的日子就很難過。

於是在今年,也就是正統四年四月。

在東北冰雪融化的時候,大軍東進,進攻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司各女真衛所,一邊向大明求援,一邊聚集起來與瓦刺與兀良哈大軍對抗,繼續去年與兀良哈之間沒有完結的戰事。

他們聚集在木蘭河衛。

而木蘭河衛就在後世哈爾濱以東一些的地方。

再往東一些,就是東北平原與鬆嫩平原之間的交接之地,長白山北麓,與小興安嶺,青黑山之間。

也就是從這裡就可以直接進入海西地區。不用翻過長白山。

木蘭河衛城乃是元代選址。數萬女真部落,在這裡與瓦刺兀良哈聯軍對峙。

也先瓦刺本部並沒有出戰,而是讓兀良哈與奴兒干各部戰鬥,雙方圍繞着木蘭河衛聚集了數萬大軍。

當然了,也先並非什麼也沒有做。

他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收買女真部落。

大明對奴兒干各部並沒有直接統治,想想就知道,女真各部對大明的忠心能有幾分。女真各部之所以聯盟與兀良哈對抗,與其說是忠於大明,還不如說是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侵犯。

畢竟臣服與大明,大明的賦稅幾乎沒有,朝貢還能得些賞賜,但是跟了兀良哈與瓦刺,會有什麼下場,他們自然是明白的,上貢兵馬糧草不說,估計還要出壯丁從徵,今後的日子可不好過了。

但是不好過,也是要生存下去了。

如果在生存不下去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做出選擇的。

所以也先放馬在兀良哈的草場之上,督促兀良哈各部進攻,與女真打得如火如荼。兀良哈去年沒有一口吃下女真各部,今年也吃不下去的。

他反而在後方與女真各部的使臣聯繫。

這些女真各部如果往上數幾十年的話,其實都是元朝在東北設的兩個萬戶的後代,這也是太祖皇帝對四夷的態度,要求的是臣服,因俗而治。

前面一邊打,後面一邊談,什麼時候後面談好了,就是也先將瓦刺主力派上戰場的時候,也是一錘定音的時候。

對也先來說,如何調教有異心的下屬,這是一項藝術。如此一來可以打磨一下兀良哈的傲氣,讓兀良哈各部知道,他們離開了瓦刺,什麼也不是。

同樣讓兀良哈在瓦刺體系之中,豎立了一敵人,不是別人,就是未來的女真各部。

屬下有矛盾,作爲上位者,也先纔好控制。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瓦刺本部大概有十萬騎上下,但是比起蒙古各部,黃金家族的地方領主,兀良哈,乃至其他大大小小的部落。瓦刺單對單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是對聯合起來的各部,卻不好說了。

所以也先在統治蒙古的時候,各種手腕都需要用的。這也是爲什麼脫脫不花與也先特色的雙王結構能夠存在的原因。

從東北傳來的軍情,讓朱祁鎮滿是猶豫。

救,還是不救。

這個問題在武英殿幾乎沒有爭辯。

武英殿之中,外面淅淅瀝瀝的雨,給這一場會議增添了不少淒涼的氣氛。

張輔陳言道:“臣估計兀良哈三衛與瓦刺合力,當在十萬騎之上,如果朝廷出兵塞外,則瓦刺很可能從漠北繼續調兵,雙方形成決戰姿態。”

“朝廷能出兵多少?”

“抽調宣府,大同,遼東三鎮所有騎兵,再加上三千營,朝廷可出騎兵十萬,這是朝廷除卻西北之外,所有的騎兵主力了。”

“這一戰一旦失敗,則九邊防線就會徹底失去主動,完全陷入被動之中,瓦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而出戰之時,女真各衛可以幫助朝廷嗎?”

“也是不行的。”

“女真各衛,一盤散沙,甚至不如海西女真有李滿住一個首領,他們不過是因爲兀良哈的步步緊逼而團結在一起,一旦大軍出塞,木蘭河衛之圍立解。”

“到時候瓦刺掉頭南下,女真各衛是決計不會主動出戰瓦刺的,出兵救援,不過移禍於我而已。”

“此乃孤注一擲之舉。”

“軍國大事不可浪戰。”

朱祁鎮也知道,張輔說的沒有錯,朝廷騎兵在十幾萬上下,但是分佈在整個漫長的邊境線之上,能夠聚集起來作爲主力作戰的騎兵,不過十萬。

甚至這十萬,朱祁鎮還疑心其中有空額的。

不要以爲這個數字很少,其實即便是太宗北伐的時候,出動最多的也不過是步卒,並非騎兵,騎兵大規模決戰,也不過是動用數萬騎而已。

十萬騎的決戰,真得是一場戰略性的大戰。

勝則瓦刺退回漠北,甚至也先的權威喪盡,以瓦刺也先與脫脫不花兩人聯合起來的草原政權就此分崩離析。

但是如果敗了,就是落入深淵之中。前文已經說過了,而今的九邊邊防並非明末連綿長城,而是,將從北方進入的敵人,逼到幾個節點,進行戰略決戰的防禦態勢。

只是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邊軍有騎兵,有足夠的騎兵,即便不與蒙古騎兵決戰,也可以做到追擊,停滯的作用,迫使對方不能自由行動。

但是十萬騎兵盡喪,大明邊軍只剩下步卒,那麼,到時候瓦刺騎兵,就可以來去自如了。

朱祁鎮其實有一句話,一直想問問張輔,這也不能打,那也不能打,那麼什麼時候能打?

如果什麼時候都不能打,那麼朝廷養兵百萬,耗費億萬,是用來做什麼的?

楊溥說道:“陛下,臣知棄女真則棄奴兒干各衛,如此一來,朝廷邊牆之外,盡爲瓦刺所有,但是而今實在不是大戰之時。寧波大疫,況鍾已經上報,死亡三萬有餘,雖然已經將疫情控制在寧波府之內,但是寧波府庫已經不足,況鍾已經將海關庫銀先行調動了。”

“而葉賊轉戰三省,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動用軍民百姓十餘萬,尚不能治,這三省的蕃庫今年也不用指望了。”

“而且今天氣候反常,往年春旱,而今年卻雨水連連,幸得陛下,高瞻遠矚,治理直隸水患,而今直隸尚且無虞,只是河南方面已經有些不妙了。”

“如果這天氣不做改變的話,今年五六月份,恐怕黃河就危險了。”

“而今戶部周忱雖然是能吏,但是也沒有三頭六臂支應各方,如果大戰一起,則耗費千萬,朝廷實在是拿不出來的。”

朱祁鎮也明白,楊溥所言句句屬實。

但正因爲是實話,才讓朱祁鎮感到難受之極。

今年真不知道是怎麼了,簡直就是多事之秋。主要花錢的幾項,寧波大疫,葉留宗之亂,還要爲黃河準備一筆款子,如果黃河安安分分的,那再好不過,如果黃河不安分,也要有所準備。

這個時候,與也先下場賭一局勝負。朱祁鎮的確是沒有底氣。

朱祁鎮說道:“只是如此,難道就坐看朝廷忠臣被也先所執嗎?”

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章 明浪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