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

第二百一十章噩耗傳來

貓兒莊之戰消息來到。

首先知道的是朱祁鎮。

因爲錦衣衛直入大內。幾乎在楊洪與成國公匯合之後,就已經將大概的消息傳到了朱祁鎮手中。

朱祁鎮已經沒有憤怒的力氣了。

在朱祁鎮知道有這個可能的時候,該憤怒早就憤怒過了。

在收拾爛攤子的時候,生氣毫無用處。

朱祁鎮直接召見孟瑛。

此刻孟瑛已經擔任了之前張輔的位置,在御前聽過諮詢。另外這一段時間,孟瑛已經在準備了,爲居庸關與紫荊關兩個重要的關卡加派人手。

並從京營剩下的士卒之中挑選合格的兵源。

似乎貓兒莊之戰戳破了京營的窗戶紙,在孟瑛摸底之下,京營之中所謂的二十萬大軍,只有五萬可以出戰。至於其他的軍隊,連守北京城都很是勉強。

但是延邊諸關加固,也是需要不少人手的。

這個關卡,除卻居庸關之外,其他都是如陽和口一般,是一條兩山之間的通道,並沒有修建關城。

即便徐晞在加固九邊邊防的時候,也沒有想這些地方改爲關城,一來是覺得耗費太大,二來,卻是覺得不值得。

那個時候,在這些關卡之前,最少數衛護持,所以誰也想不到。天下轉眼之間就崩壞到這個地步。

朱祁鎮召見孟瑛之後,先將錦衣衛的急報給孟瑛看,隨即問道:“居庸關與紫荊關各關準備的怎麼樣了?”

孟瑛說道:“臣已經視察過一遍了。唯獨紫荊關沒有防備,兩三裡寬的缺口,即便現在想要加固已經不成了,只是派精兵強將駐守了。”

朱祁鎮說道:“何人?”

孟瑛說道:“臣以爲威遠伯方瑾可擔重任。”

朱祁鎮說道:“福建兵可用嗎?”

說實話,朱祁鎮可沒有想用三萬福建兵。他只是想看看福建練兵的成績如何。畢竟福建衛所的改革乃是朱祁鎮軍事改革的一個試點。

這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朱祁鎮之後的舉措。

所以,朱祁鎮想趁着大戰的時候,將他們調入京師來看一看,畢竟除卻這個機會,平日調外兵入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是此刻這三萬福建兵,就成爲救命稻草了。

只是三萬福建兵到底能不能用,朱祁鎮也是沒有底。畢竟之前福建兵在平定葉留宗,鄧茂七之亂的表現,實在令人辣眼睛。

難道數年之內,就能脫胎換骨嗎?

孟瑛說道:“臣已經到福建軍中視察過來,福建士卒訓練刻苦,雖然身材矮小,但是紀律嚴明。以臣觀之,瓦刺馬隊也衝之不動。”

朱祁鎮說道:“紫荊關可不比其他地方,卿覺得方瑾可以勝任嗎?”

孟瑛說道:“臣以爲方瑾可以勝任。”

朱祁鎮說道:“如此,就令方瑾帶領本部人馬駐守紫荊關,守北京側門。各部安排,朕信得過你,只是而今宣大局面如何收拾?”

“朕準備令你代替成國公,爲徵虜大將軍,總領宣大總兵官,主持戰局如何?”

孟瑛呼吸微微一緊,說道:“陛下有命,臣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遲。”

說實話,孟瑛年輕的時候,倒是有這個想法,當時他是靖難二代之中,比較出衆的將領,只是孟家偏向漢王而已。

如果漢王登基了,此刻張家的地位就是孟家的。

只是,漢王事敗了,孟家的地位一落千丈,從此他再也沒有想過,有一日能再持帥印,掌近乎舉國之兵。

孟瑛自然有些激動。

朱祁鎮說道:“你準備如何對付瓦刺?”

朱祁鎮此刻也沒有辦法了,能主持這等規模大戰的人,也就那幾個人。成國公兵敗,英國公張輔年事已高,至於其他將領或許有能力,但是沒有資歷。文官掛帥?很抱歉,朱祁鎮不信任他們。

孟瑛說道:“臣以爲,而今的局面,朝廷不能敗第二次了,所以,臣在宣大的戰略,就是避免於瓦刺決戰,堅壁清野,長久相持。”

朱祁鎮聽了,雖然覺得有些刺耳,但是卻也知道,這估計是最穩妥的辦法了。

在成國公大敗之前,如果朝廷願意謹守關卡,瓦刺也不會有這麼大的戰果,但是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卻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滿意的,包括朱祁鎮,也包括外朝的大臣。

但是而今卻又拿出這樣的辦法。

是的,沒有大決戰,就沒有大敗仗,而以瓦刺的國力,他們即便從宣大搶了不少東西,他們也不可能將戰事維持到冬天去。

所以,只要相持到秋後,瓦刺一定會退兵的。

而今六月,也就是隻要熬到十月,瓦刺就會退兵。

四個月的時間,以各城池囤積的糧草來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以瓦刺的攻堅能力,即便是攻城,四個月的時間,最大拔掉一個衛所而已,像宣府,與大同這樣的雄城,是決計不會被攻破的。

等瓦刺搶夠了,然後撤退。

畢竟一旦再來一次,貓兒莊之敗,朱祁鎮就覺得自己的小心臟都承受不住了。他徹底瞭解了,北京對蒙古戰略空間狹小的概念。

幾乎一場大敗,北京就能遭受敵騎了。

但是朱祁鎮還是忍不住說道:“難道只能這樣嗎?沒有其他辦法嗎?”

孟瑛說道:“實在是朝廷兵力不足,臣細細算過,各關卡加駐軍,已經北京城的駐軍,已經將京師之中的兵馬調用萬了。京師隨時要有十萬守軍,是決計不能動搖的。”

“臣即便去大同上任,也不過能帶數千步卒而已。實在抽調不出人馬了。”

朱祁鎮也知道,如果說居庸關乃是北京的正門,紫荊關乃是北京的側門,北京還有很多其他門戶,比如倒馬關,古北口,喜峰口,等等。

這都是要加固的。

這一道防線,乃是北京外圍重要防線。一些地方都是二線防線,全部需要加固,雖然京營軍中有不少濫竽充數的,但是派去守關還是不錯的,至於北京城,恐怕少了十萬人馬,北京城牆都站不滿,更不要說守城了。

朱祁鎮說道:“真的沒有兵馬的,難道不能從其他邊鎮,抽調軍隊?”

孟瑛說道:“能,只是即便能,各鎮未必能抽調出來兵馬,而今即便抽調了兵馬,一時間也不能直接進入宣大地區,所以,而今是趕不上了。”

“在者,延安寧夏兵馬本就不多,至於遼東海西,此刻能面對脫脫不花,估計也難以抽調出來,至於甘肅,就太遠了一點,等甘肅軍隊到了,什麼事情都晚了。”

“緩不應急。”

“臣看的是錦衣衛密奏,臣估計,戰報在明日或者後日就會到了京師,倒是舉國震動,陛下爲了安撫民心,也應該立即拿下成國公。臣沒有時間去籌集更多的軍隊了。”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你覺得逼退瓦刺,臣要說的是逼退,並不是等瓦刺搶夠了,搶不到東西自己退兵,你需要多少人馬?”

孟瑛沉吟片刻,說道:“五萬步卒?”

朱祁鎮有些奇怪,說道:“只需要五萬?”

孟瑛說道:“陛下,其實而今宣大人馬並不少,臣估計宣大各部騎兵加起來有五六萬騎,有京營步卒十萬,還有各地守兵,加起來,並不比瓦刺少,只是瓦刺掌握主動權,一旦打起來,將我軍分割在各個城池之中,這才難以對付。”

“而今朝廷也沒有騎兵了,陛下給我的只能是步卒,其實多五萬步卒少五萬步卒,相差也不是太大,只是有沒有足夠的本部兵馬,卻是臣能不能在前線有足夠的威信。”

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九十章 少府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