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

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

朱祁鎮瞭然。

軍隊是講究實力的。

即便身爲大帥,有沒有嫡系人馬,也是很關鍵的。

如果孟瑛僅僅帶着幾千親衛赴任,他就是一個空降兵。孟瑛雖然常年在京營之中,但是真把持京營的是成國公,孟瑛存在感極低,而且孟瑛在洪熙之後,就一直顛沛流離,十幾年後才因爲朱祁鎮被提攜上位。

近二十幾年的時間,幾乎是一代人了。

孟家當初在九邊的人脈,也蕩然無存了。雖然孟瑛年輕的時候跟隨太宗出關,對這裡很熟悉,但是物是人非?

他對下面的人不熟悉,下面的人對他也不熟悉。

這個時候,孟瑛是萬萬不敢帶人與也先大戰的,這種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情況,真打起仗來,誰知道會出什麼幺蛾子。

更何況,是一場決計不能輸的戰事。

有了嫡系軍隊之後,就不一樣了,孟瑛自詡也是有些名聲的,再加上有皇帝背後的背書,再加上完全服從命令的嫡系軍隊。

這樣的情況,就足夠做一些事情了。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繼續。”

孟瑛說道:“以臣之見,依舊要盡力避免與瓦刺決戰,直打小仗不打大仗,以臣之見瓦刺大勝之後,定然要試探攻北京防務,想來不是紫荊關,就是居庸關。方瑾在紫荊關臣放心,臣想在宣府彙集各部主力,與瓦刺主力對峙。”

“長壁堅磊,不與之陣戰。”

朱祁鎮說道:“如果也先繞開大軍,攻其他地方,該怎麼辦?”

孟瑛說道:“宣大之地,從燕山到黃河邊,說大也很大,說不大也不大,山西鎮已經嚴陣以待,各部堅壁清野,瓦刺能攻要麼是關卡,要麼是堅城,十幾日不下,也很正常,大軍雖然步卒不少,但是十幾日之內,還是來到瓦刺大軍附近的。”

朱祁鎮問道:“如果瓦刺突擊正在行軍的大軍?”

孟瑛說道:“宣大之地,遍佈城堡,烽火臺,瓦刺騎兵大隊人馬是不可能瞞得過大軍的,再加上臣還有數萬騎,足夠遮掩全軍,大軍甚至不用帶太多糧食,在很多城池,都能就地獲得補給。”

朱祁鎮說道:“如果瓦刺兵分兩路?”

孟瑛說道:“合數萬騎兵,足夠吞瓦刺一路人馬?報成國公之仇。”

朱祁鎮忽然明白了,爲什麼英國公張輔一直強調在邊牆附近決戰。因爲在地利上太利好了。

甚至如果成國公在貓兒莊遇見了伏擊,,成國公從貓兒莊逃入邊牆之內,損失也不會這麼大。

這就是一個老將毒辣的目光。

也幸好,大明還留下數萬騎兵。

這數萬騎兵雖然不足以與瓦刺決戰,但是配合步卒,死死將瓦刺主力拖住,卻是很容易的。

其實孟瑛並沒有給朱祁鎮完全說實話。

那就是,真找到了機會,孟瑛也不會放過,與瓦刺大軍再來一場決戰。

固然,這一戰在戰略上已經不能輸了。但是每一個有資格總領大軍的將領,都會有一種強烈自信。

自信自己能打贏。

這種自信是深藏骨子裡面的,可以說是傲氣,也可以說是賭性。但是凡是自己都沒有信心,如何帶來數萬,乃至數十萬士卒打勝仗啊?

至於避免決戰,專打小仗不打大仗。

這個辦法,其實也就是明中後期的辦法,也就是這樣的情況,看明中後期的斬首,能有數百斬首,都是奇功了。

這個戰略倒是避免了崩盤一般的大敗,但是也讓明軍打大戰的能力大大降低,明軍似乎戰事規模越大,他們就打的越糟糕。

只是這個想法,孟瑛是萬萬不會告訴朱祁鎮的。

不管孟瑛是不是終於朱祁鎮,他站在出外統率大軍的時候,他的心態與張輔的心態是差不多的,就是哄好皇帝。報喜不報憂。

擔心如果陛下擔心太多,胡亂干涉。

朱祁鎮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北京城的守軍,你將當初南征軍舊部抽調出來,再加上御馬監的各部,湊足五萬人,朕給了你。”

孟瑛聽了心暗喜,但是口中卻說道:“陛下,那北京城?”

他是早想這樣做了,否則他與朱祁鎮說那麼詳細做什麼?但是此刻還是要表現出對北京的擔憂。

朱祁鎮說道:“你們在外圍打的好,北京城自然是穩如泰山,北京百姓是朝廷赤子,宣大百姓就不是朝廷赤子了。”

“能讓他們少受得損失,就少受點損失吧。”

堅壁清野,這四個字,說起來好生容易,但是每一次堅壁清野這四個字後面,都是老百姓的斑斑血淚。

就好像是蓄洪一般,每一次蓄洪都是蓄洪區百姓一場浩劫。

而且以明軍政府的執行力,真能做到堅壁清野,絲毫不留嗎?

是做不到的。

朱祁鎮最近每每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不知道多少百姓躺在血泊之中。他無能爲力。

孟瑛說道:“陛下愛民之心,必能感動皇天后土。”

朱祁鎮心中暗道:“什麼皇天后土,只要老天爺能正常一點,能讓大明風調雨順幾年,我就謝天謝地了。”

但是這話他卻不只能直接說,畢竟這個時代,皇天后土乃是國家正祀,是不能污衊的,而且皇帝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人過度解讀的,揣測背後的政治含義。

所以,朱祁鎮早就學會了萬般心思藏在胸間,即便是罵人的話,也要轉幾個圈,覺得合適不合適再說。

朱祁鎮說道:“如果真能如此,就好了。”

孟瑛說道:“臣還是擔心北京空虛,有一個地方,還有數萬軍隊,只是不知道陛下能不能調過來。”

朱祁鎮聽了,立即問道:“何處?”

孟瑛說道:“黃河大工。”

朱祁鎮聽了,立即想起來,他將河北,山東,河南衛所軍都派過去了,而這些地方的衛所,承擔了班軍的義務,兵額總共有七萬。

七萬人,能解決很多事情。

但是,朱祁鎮卻不能抽調黃河上的軍隊。

因爲,一年一度的汛期又來了。

黃河大工的進度,在於謙的督促之下,可以說速度飛快,而今外堤已經建成了,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夯土結構,而今只要能將黃河水鎖在新河道之中就成了。

至於裡面的內堤,月堤之類的大堤,還可以慢慢修。

所以,今年的汛期乃是對黃河新河道的一場大考,如果過了,今明兩年,黃河新河堤全面完工之後。黃河最少幾十年之內,就不會有什麼大事了。

朝廷也能鬆一口氣了。

而如果今天黃河新河道再次決堤,朱祁鎮就不僅僅是焦頭爛額那麼簡單了。一面打仗,一面修河。一面賑災,朝廷即便有多少錢,也當不住花。

所以,雖然朝廷這裡需要軍隊,但是朱祁鎮也是咬着牙,不從黃河大工上面調人。

朱祁鎮心中暗道:“瓦刺還真挑選了一個好時候。”朱祁鎮對孟瑛說道:“黃河大工關係社稷安危,不可輕動,至於缺額,朕自有辦法。你且安心便是了。”

孟瑛說道:“陛下,此刻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黃河大工雖然重,但比不上北京安危。還請陛下三思。”

朱祁鎮說道:“保定侯放心,朕不會拿江山社稷開玩笑的。朕相信你能將瓦刺擋在居庸關之外的。”

孟瑛聽了,心中越發沉重了,他暗道:“不行,這一件事情要與王驥商議一下,總不能讓北京的兵力如此單薄。”

但是當面孟瑛卻不敢直接說了。

朱祁鎮又與孟瑛商議一些細節,就讓孟瑛下去準備了。

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八十章 經筵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