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開張

早在四月九日,政事堂便會同各部成立了一個“大典籌備處”。由於帝制活動尚未正式行動,袁世凱及其黨羽還有所顧忌,有所收斂。這個機構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是,這個籌備處是不公開的。

籌備處處長是由內務總長朱啓鈐兼,成員是樑士詒、周自齊、張鎮芳、楊度、孫毓筠、唐在禮、葉恭綽、曹汝霖、江朝宗、吳炳湘、施愚、顧鰲。籌備處下設科室和負責人如下:總務科主任沈銘昌、撰述科主任王式通、法典科主任顧鰲、內儀科主任阮忠樞、禮制科主任郭則沄、會計科主任袁乃寬、文牘科主任陳燕昌、警衛科主任張士鈺。

大典籌備處秘密工作了三個月,直到十二月十九日袁世凱才明令正式公開。

大典籌備處正式公開後,第一項工作是改太和殿爲承運殿。

原來太和殿一直便是袁任大總統後辦公的地方,殿內圓柱完全漆成紅色,當中八大柱加髹赤金,飾以盤龍雲彩。

然後便是中和殿更名爲禮元殿,保和殿更名爲建極殿。

皇帝的御座扶背各處一律雕龍,代價達四十萬元,上套黃緞繡龍,座褥也是一樣。

御座前有雕龍的御案,案的前面排了三座古鼎,三座古爐。

御座的後面陳設了九面雕龍嵌寶屏風,屏風的左右兩面是日月寶扇一對。

皇帝的龍袍由北京最大的服裝店瑞福祥承製,共有兩套,一套祭天時用,一套登極時用。龍袍用赤金線盤織龍袞,通體綴以明珠,嵌上鑽石。此外還有平天冠一頂,四周垂旋,每旋懸珍珠一串,冠檐綴以大珠一粒。

新朝的御璽四寸見方,鐫有“誕膺天命,歷祚無疆”八個字;金印五顆。

袁指定赤色是新朝代表色,以代替遜清的黃色。

關於洪憲稱帝的費用,根據後來護國軍所列媾和條款所載,數目約在六千萬元。有帳可查的約在三千萬。秘密用出的則沒有詳數。

這筆費用的由來,有借款,有救國儲金,有各項稅款、鴉片**之類。

據調查所得:三千萬用途,原定以二千萬爲大典專款,以一千萬爲登極犒軍之用。

自護國事起後,將犒賞軍隊之一千萬移作戰費。而大典籌備之二千萬,尚餘二百餘萬,據說被大典籌備處中人瓜分。

二千萬費用,細分三大項:其一:籌安會經費。其中運動費約二三百萬,內中用款,收買報館費約三十萬,收買名士文章及各省支會之開辦費,各代表之恩給金及電報費等,包括楊度、孫毓筠等的開支,大典籌備處人員的報酬金亦均在內。

其二:三殿工程費。有說用度爲二百七十餘萬,但也有說不足二百萬,系袁乃寬經手。

其三:登極費:(一)御用品,如龍袍、祭天、登極等二百餘萬萬元。

例如龍袍,全用真金絲織成,遍嵌珠寶,而大東珠系取之清室內庫,尚不在內。御璽玉質一顆,價值十二萬元。又金質御寶五顆已製成,所謂皇帝之寶,大者重五十斤,小者重三十斤,價值六十萬。又御極寶座四十萬。此外借用清室之鑾駕,修理費亦花去數萬。

(二)典禮費:如登極用演習國樂之教員、學生冠服費,各衙門人員朝賀之冠服、朝笏費,孔廟之鋪設費(按孔廟內一切桌圍帳幔,本用黃緞,因新朝尚赤,一律改用紅緞,大成殿及兩廡,皆系新制)。還有開國紀念會,中央公園及前門一帶,但以電燈及綵棚電燈牌樓而論,三日共用十餘萬。至各種國旗及彩燈尚在外,故此項在一二百萬左右。

(三)機關費:籌備處人員共四百餘人,或發津貼,或發兼薪,一半系專任。薪水之厚達出各部上。此外尚有向清室借來之鑾儀,及內務府贊禮等人員共千餘,每人日薪兩圓,辦公房屋皆裝新式熱水管以禦寒,舊有板壁,皆改玻璃,飲食亦極講究。

這高昂的費用,對拮据的民國財政,無疑是雪上加霜。

“袁朝”的國旗準備在五色旗上加紅日一輪,這是表示“五族共戴一君”的含義。

二十一日袁大皇帝封賞羣臣,特封龍濟光、張勳、馮國璋、薑桂題、段芝貴、倪嗣沖等爲一等公,湯薌銘、李純、陸榮廷、朱瑞、趙倜、陳宦、唐繼堯、閻錫山、王佔元爲一等侯。張錫鑾、朱家寶、**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六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爲一等伯。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爲一等子。許世英、戚揚、呂調元、蔡儒楷、段書雲、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鑑、何宗蓮、張懷芝、潘榘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爲一等男。

二十二日追封趙秉鈞爲一等忠襄公,追封徐寶山爲一等昭勇伯(又追贈趙秉鈞爲上卿,宋教仁爲中卿)。計封爵者一百二十八人,一二等輕車都尉七十餘人。

在封爵之前,內史繕就一張大名單包括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鎮守使、師旅長等擺在“御案”上。袁大皇帝親手用硃筆按名點上特定的圈,比如五圈者爲公爵,一圈者男爵等等。

二十二日,袁大總統發佈申令:“永禁太監,內廷改用女官”,以顯示他的這個新朝的吐故納新。

三十一日又發佈申令。公佈年號,改來年爲“洪憲”元年。元旦起總統府改名爲新華宮,總統府收文處改爲奏事處,總統府警衛總指揮處改爲大內總指揮處。

袁世凱以總統而兼皇帝,實在是不倫不類。因爲皇帝還有一個現成的,就是在故宮中的宣統,人們的習慣和觀念是不容易變的。

儘管,民國時代,大家都認爲袁世凱是最有實權的人物,是個大人物,可如果談到皇帝,大家想到了的還是宣統,雖然這是個廢帝。中國古語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皇!

說幾句題外話,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成爲新中國公民的溥儀,有一天在商場購物被人認出。一見這曾經的“真龍天子”,立時在他面前跪倒了一大片人。搞得溥儀本人手足無措,也很不理解,說這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能這樣?足見這傳統的力量有多強大。

當了皇帝不被認可,這讓袁世凱很不是滋味,他決定接受帝位時,曾想封溥儀爲懿德親王。但這個念頭正在徘徊醞釀之時,恰巧辮帥張勳來電請求保存清室帝號,待舊君以客帝之禮,於是袁世凱的這個念頭只能胎死腹中了。

滿族親貴中最善投機的,當屬曾任過資政院總裁的溥倫。

當帝制醞釀期間,袁世凱提出要求清廷交出儀仗、讓出大內和送繳御璽等問題,對於現在的遜清小朝廷無疑是一次地震。

遜清的當家人瑾太妃召集世續等開了一次小朝廷的“御前會議”,大家把袁世凱恨得入骨入髓,罵他是董卓、是曹操、是司馬懿。然而罵歸罵,問題不能不解決。

有人主張遜清對於民國的國體變成帝國一事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但對於袁世凱想雀巢鳩佔,進據皇宮大內,則無法抗拒。因爲國家都讓給了他,還談什麼宮院?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所以然。

在會議上溥倫則建議必須明白表示態度,立即移往頤和園,把紫禁城讓給袁世凱,把儀仗和傳國御璽也送出,以換取袁世凱保持清帝號和優待清室條件。

忠於遜清的王公遺老們,對溥倫的態度很不滿意,可是卻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因此決定派溥倫爲清室代表向參政院表明:清室贊成袁世凱做皇帝的態度。

十二月十六日清室致參政院的諮文說:

“本日欽奉上諭,前於辛亥年十二月欽奉孝定景皇后懿旨,委託今大總統以全權組織共和**,旋由國民推舉今大總統監御統治,民國遂以成立。乃試行四年,不適國情,長此不改,後患愈烈,因此代行立法院據國民請願改革國體,議決《國民代表大會法案》公佈,現由全國國民代表決定君主立憲國體,並推戴今大總統爲中華帝國大皇帝,爲除舊更新之計,作長治久安之謀,凡我皇室,極表贊成。”

十二月十八日袁世凱投桃報李,發申令說:

“現在國體業經人民決定君主立憲,所有清室優待條件,載在《約法》,永不變更;將來制定憲法時,自應附列憲法,繼續有效!”

袁並且寫了一個親筆的誓約,以保證優待清室條件不會改變。同時爲了報答溥倫的擁戴,派他爲參政院院長,以代替久不到院辦公而且堅決辭職的黎元洪。同時給溥倫 “賞食親王衆俸”以償溥倫請求封王的夙願。

遜清小朝廷沒有搬到頤和園去。因爲袁世凱不敢太迫害他的故主,傳國御璽也沒有拿去,因爲這個御璽是滿漢文合壁,對於“中華帝國”沒有用,只是把皇帝鑾仗取走了。

第256章 國會和政黨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34章 自保第344章 北歸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52章 段芝貴賄買高位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81章 戰漢陽第33章 告密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125章 中國憲政之父第33章 告密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614章 轉折點第409章 怪八股第533章 提攜後進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55章 反擊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96章 胡適的憂慮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93章 鏖戰綦江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9章 一心離開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249章 就職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112章 兵變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45章 積重難返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46章 辦實業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88章 衡山、寶慶之戰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112章 兵變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464章 漸行漸遠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390章 內幕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165章 模範團第539章 忙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