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遍街可見的辮子

例外者總是有的。當“文武官員“個個如驚弓之鳥,四處逃散,唯獨法部尚書勞乃宣誓死不去。

別人勸他趕緊跑路,勞乃宣說:“我在前清時,不過是個提學使司,今蒙聖恩高厚,薦升執掌全國司法機關,雖到任數日,關於各省民刑訴訟案件,一件不曾辦過,已有尸位素餐之誚,如果要是再擅離職守,越發對不住皇上了。如今之計,唯有抱定一個主義,生是法部的官,死是法部的鬼。我現在就在大堂之上,懸掛一條巨大索,若是叛軍入城,我就在這裡懸樑自盡,效忠皇上。”

該勞死於一九二一年,不知是當時自盡時爲人所救,還是隻吹吹牛而已。

我們前面提到過這個勞乃宣,曾經是袁世凱稱帝的先行者,是一個極頑固的帝制派。

民國成立後便匿居青島,發誓不做民國的官。這次蒙張勳賞識,當上了法部尚書的大官。但此人乃是傳統功名出身,對現代法律一無所知。爲防止別人譏笑他不知法律爲何物,勞乃宣從琉璃廠買了一部《大清律例》,從早到晚,每日捧讀。

友人見他一把年紀了還這麼用功,便勸他說:“公臨時抱佛腳,就算竭盡腦力,也記不得那麼多。何況新政以後,舊律例已不適用,你應該多看新法律,這纔是解決辦法。”

勞乃宣聽後很不高興:“大清帝國當然該用大清律例,什麼新法律,我不要看!”此人之頑固,可以想象。

十日張勳發出一個通電痛斥北洋派人物的背信棄義,出賣朋友。

言道:“變更國體,事關重大,非勳所獨能主持。……去歲徐州歷次會議,馮、段、徐、樑諸公及各督軍,無不有代表在場。即勳此次到津,徐東海、朱省長均極贊助,其餘各督軍亦無違言。芝老雖面未表示,亦未拒絕。勳到京後,復派代表來商,謂只須推倒總統,復辟一事自可商量。勳又密電徵求各方面同意,亦皆許可,密電具在,非可諱言。

“現既實行,不但馮、段通電反對,即朝夕共謀之陳光遠、王士珍,首先贊成之曹錕、段芝貴等,亦居然抗顏反闕,直逼京畿。翻雲覆雨,出於俄頃,人心如此,實堪浩嘆。勳孤忠耿耿,天日可表,雖爲羣小所賣,而此心至死不懈。但此等鬼蜮行爲,不可不佈告天下,鹹使聞知,以免混淆黑白。除將歷次會議紀錄並往返函電匯集刊印分送外,先此電達。”

十一日,外國記者到南池子(張大帥公館)去採訪張勳,這位闖下滔天大禍的辮子大帥,態度很鎮靜。

說:“復辟一事不是我獨斷獨行,我只是執行北方各省督軍們的共同主張,馮國璋有親筆信(其實這是胡嗣瑗假冒馮的信)在我手中。而段芝貴和徐樹錚慫恿我,段祺瑞不能說是不知情。我有他們簽名的文件在手,我必要時會公佈的,我決不會向他們投降。”

討逆軍雖然把北京城包圍起來,可是總想不戰而勝,儘量避免在北京城內用兵。九日至十一日,由汪大燮、劉崇傑透過外交團促成和談的同時,也通過王士珍從中奔走斡旋。

只是張勳的態度頑固,自恃有北洋派擁戴復辟的文件在手,不肯繳械,堅持要自己帶辮子兵回徐州。

由於和平解決無望,討逆軍決定攻城,汪大燮和劉崇傑找外交團商談攻城計劃。外交團仍推領袖公使(荷蘭公使)答覆討逆軍,同意攻城時間以十二日上午四時至晚上十二時爲限,大炮只許發放實彈一發,其餘則以空炮威脅辮子軍投降。

討逆軍於是在十一日晚間決定了作戰計劃,以第一師進攻朝陽門。攻入城後,即繼續向南河沿的張宅進攻。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各師由永定門、廣安門進攻天壇,第三師由彰儀門進攻天壇及中華門。

十二日拂曉,第二師進攻天壇,守天壇的辮子軍約三千人,聽到槍響,就掛起了五色旗表示投降。一小部分不肯投降的辮子軍退往南池子張宅。

討逆軍攻勢開始,一切都很順利,主要原因由於辮子軍完全失去鬥志。討逆軍東路由朝陽門攻進東單牌樓及東安市場,西路由宣武門向北到西華門,殘餘的辮子軍被迫集中到南池子一隅。佔領宣化門的討逆軍,在城樓上架設了大炮,炮口對準天安門和南河沿的張宅。

就在這時候,又傳來辮子軍徐州老巢的消息。張勳手下第一員大將,留守徐州的張文生,率領定武軍六十四營通電投降,斷了張勳的退路。

張文生(1867-1937),字星五,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鹿灣鄉人。

光緒十三年(1887),十六歲時在山東省臨城(今薛城)投張勳部當兵。屢立戰功,不足十年,由十長、百長、哨官升任長江江防營統領、徐州鎮總兵,隨張勳在徐州一帶活動。

民國二年(1913),張勳任長江巡閱使,張文生被提拔爲徐州鎮守使、安武軍司令、蘇皖豫魯四省剿匪督辦,成爲“辮帥”張勳手下最得力的干將。

原來,張勳復辟公開後,羣起反對。留駐徐州一帶的安武軍聞張勳即將兵敗,蠢然思動。安武軍四十四營、五十五營勾結匪徒,突然譁變,四出焚掠。駐當塗、宿遷、南通及沭陽等地的張勳舊部亦相繼作亂。時張文生當機立斷,依靠就近的倪嗣沖,率部剿伐,逐漸掃平,被任命爲定武軍總統領官。

定武軍在徐州投降後,頭上的辮子都完全剪光,他們的投降使得在北京的辮子軍完全絕望。

此前,張勳還一直夢想着回徐州老巢,現在回不去了。

生活中前邊的路走不通了,就走回頭路,這很自然的事。可如果走上了不歸路,就回不了頭了。人只有失去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擁有的東西有多可貴,現在的張勳最留戀的就是在徐州的日子。

我們說過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有些錯是不能犯的,犯了就會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但是,張勳還是不死心。以爲自己拿着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不敢見光的東西,便沒人敢動他。雖然已經是輸光了的賭徒,但他還想下最後的賭注。

宣武門的大炮,於十二日中午發了一炮,把南河沿的張宅牆頭打了一個大洞,引起了劇烈的響聲和一片火光。

護衛“大帥公館”的辮子兵紛紛棄械剪辮而逃。就在這兵荒馬亂的當兒,又累又氣的“張大帥”,被兩名荷蘭人挾上了汽車,疾馳入荷蘭公使館。

遍街可見的辮子成了北京城的一景,因爲討逆軍見辮子兵就抓,剪掉辮子才得安全。而過去幾天,辮子代表特權,好似一道靈符。乘車可以不買票,上戲館也不必要戲票,買東西甚至不需要付錢。

這是討逆的第二次戰爭,也是最後一戰,辮子軍死了不到一百人。

討逆的軍事行動是民國六年七月七日開始,十二日即告結束,前後一共不過六天,中間還有四天未進兵。真刀真槍但也沒怎麼打的戰事只有兩天,被後來很多人戲稱是小孩子過家家。說到底是復辟倒退不得人心,就算辮子軍的人也未必沒有思想。

雖然闖了這滔天大禍,張勳不只沒遭滅門之禍,也沒遇大的麻煩,不過是把兵權和地盤輸了。

據說徐世昌在接到阮忠樞的信後曾向段祺瑞說:“紹軒雖爲禍道,但只不過是一莽夫,請念北洋同胞之誼,窮寇莫追。”

段點了頭,於是徐電張勳說:“執事既不操柄,自可不負責任,至於家室財產,已與段總理商明,亦不爲已甚,昌當力爲保護。”

徐世昌雖然承當保護張的家室財產,可是張勳的愛妾王克琴卻跑了。

王克琴是民國初年紅絕一時的女戲子,是一代尤物。早在袁世凱、楊士驤先後任直隸總督時代,她便花枝招展,不待通報便出入總督衙門,是賣官鬻爵的好內線。

她曾看中兩個候補道祁頌威和孫多祺,據說這兩個人都是美男子,也因爲獲得她的青睞而由冷官變成炙手可熱的紅員。

民國二年她在漢口演戲,段芝貴高坐鄂督位子,被她迷得六神無主,乃把她藏之金屋。小段的大夫人忿而自縊。

張勳愛色如命,得知這塊肥肉落在小段手裡,乃不客氣地向小段要,小段不敢不允,忍痛割愛。

從此王克琴便成爲徐州辮帥金籠裡的金絲雀,張原來寵姬小毛子因而鬱郁致死。

張這次北上,也攜王克琴同行,把她留住天津德租界,大家呼爲帥夫人。

張勳事敗後,這位帥夫人像出籠的小鳥,風流韻事傳遍江湖。

北京恆利金店一個漂亮的小夥計周子明被她看上了,不久這位小夥計變成了新開張的寶成金店店主,當然由於“帥夫人”的垂青所致,可憐辮帥這時卻躲在荷蘭使館中見不得人。

小皇帝溥儀的退位詔書如下:

“宣統九年五月二十日,內閣奉上諭:前據張勳等奏稱:國本動搖,人心思舊,懇請聽政等言。朕以幼衝,深居宮禁,民生國計,久未與聞。我孝定景皇后遜政恤民,深仁至德,仰念遺訓,本無絲毫私天下之心,惟據以救國救民爲詞,故不得已而允如所請,臨朝聽政。乃昨又據張勳奏陳,各省紛紛稱兵,是又將以政權之爭致開兵釁。年來我民疾苦,已如火熱水深,何堪再罹干戈重茲困累。言念及此,輾轉難安,朕斷不肯私此政權,而使生靈有塗炭之虞,致負孝定景皇后之聖德。着王士珍會同徐世昌,迅速通牒段祺瑞,商辦一切交接善後事宜,以靖人心,而弭兵禍。欽此!”

這個詔書後來只是夾在大總統命令中的一個內務府聲明內:

“大總統令,據內務部呈稱:準清室內務府函稱:本日內務府奉諭:前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因全國人民傾心共和,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爲民國共和,並議定優待皇室條件,永資遵守,等因。六載以來,備極優待,本無私政之心,豈有食言之理。不意七月一號張勳率領軍隊,入宮盤驅,矯發諭旨,擅更國體,違背先朝懿訓。衝入深居宮禁,莫可如何。此中情形,當爲天下所共諒。着內務府諮請民國政.府,宣佈中外,一體聞知,等因。函知到部,理合據情轉呈等情。此次張勳叛國矯挾,肇亂天下,本共有見聞,茲據呈明諮達各情,合及明白布告,鹹使聞知。此令!中華民國六年七月十七日國務總理段祺瑞。”

溥儀的父親載灃在復辟失敗後的日記裡,曾這樣記下了當時的情形:

“二十日,上門。張紹軒(勳)辭職,王士珍代之,不久,徐菊人(世昌)往見皇帝,告知外邊情形。……

“二十一日。上門。現擬採用虛下漸停之法。回府。已有表示密電發出,以明態度云云。蔭兄(載澤)來談。

“二十三日。上門。回府。……聞馮(國璋)已於南京繼任(代理大總統)云云。張紹軒遣傅民傑來謁。六弟來函……

“二十四日。由寅正餘起。南河沿張宅一帶開戰,槍炮互放,至未正餘始止射擊。張紹軒已往使館避居。

“二十九日。初伏。差人贈予徐太傅洗塵餚饌。大雨。世相(續)來談,據云已晤徐太傅,竭力維持關於優待條件。惟二十五所宣佈之件(指‘退位詔’)須另繕改正,今日送交雲。徐太傅差人來謁。申刻親往訪問徐太傅晤談刻許。

“初四日。徐太傅來答拜,晤談甚詳,並代段總理致意阻輿雲。

“十二日。小雨,民國於六月以來,關於應籌皇室經費及旗餉仍如例撥給云云。

“十四日。遣派皇室代表潤貝勒往迎馮總統。甚妥洽。……

“十七日。上門。民國代表湯總長化龍覲見,答禮畢,仍舊例周旋之。……”

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3章 科舉之路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96章 兵分兩路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336章 張瑞璣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17章 駐節朝鮮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49章 君主立憲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82章 離開第220章 參加甲午海戰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582章 胡適與“一二九”運動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182章 開張第93章 南北議和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75章 洪流滾滾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30章 朋友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07章 童子試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運動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04章 勸退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191章 護國軍擴軍籌餉第344章 北歸第57章 管見十條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532章 個性主義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405章 八股文第185章 蔡鍔和小鳳仙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41章 東南互保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7章 奇遇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45章 積重難返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