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

三晉大地倚太行而扼黃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離京畿極近,對清王朝的統治,地理位置尤爲重要。

和對直隸的革命黨人一樣,袁世凱對山西的革命黨人,同樣不能放過。

與全國特別是南方一些地方相比,三晉的革命力量似乎相對薄弱些,但以老實忠厚著稱的山西人民也不甘落於人後。

所謂革命不分先後,後來居上,在武昌起義的帶動下,山西異軍突起走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演出了辛亥山西起義壯烈的一幕。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拂曉,這是個偉大的時刻。山西起義軍在太原城南十里的狄村,經過**的誓師大會後,打響了對山西乃至全國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辛亥山西起義的槍聲。

前面提到過了,十九世紀末葉,由於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和商品經濟的初步發展,神洲大地曾爆發過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性質的維新運動。

雖然維新運動僅歷時百天,但對社會方方面面產生的影響是深刻的,特別是在文化教育改革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

戊戌政變扼殺了求新變革的維新運動後,清廷或許是爲了表現他們並不思想守舊,或許是大勢所趨,不得已而爲之。在埋葬了維新運動之後,開展現代教育,創辦新式學堂,反而得到了大力提倡。

可以說,山西的革命始於教育。

一九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爲了強化自己的軍事實力,在全國各省興辦軍事學校。山西省也不例外,在太原設立了培養新軍初級軍官的山西武備學堂。

當時被錄取的有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樑、王嗣昌、姚以價、張瑜、孔繁霨、孔紫霖、王寶善、應芝、殷銘、喬煦、金風巢、金應聲、李大魁、井介福、潘遇安、趙守鈺、周望英、馬開崧、榮福桐、榮炳、顧祥麟、張呈祥、王炳潛、焦滇等人。

這些人都是山西民主革命重量級的人物。

這樣,也就爲即將到來的革命,做了人員準備。

一九零四年(光緒三十年) 第一期畢業生尚未到畢業期限,即由清廷擇其成績較優者二十四人,保送日本留學,以培養中、上級軍事人才。

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樑、姚以價、喬煦、馬開嵩、孔繁霨、金風巢、王寶善、金玉聲、榮福桐、榮炳、顧祥麟、張呈祥等就是在這一年經選拔考試,進入了日本士官學校。

而在一九零二年,山西巡撫岑春煊就奏請設立了山西大學堂。隨後,又與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協商,利用庚子賠款籌辦中西大學堂。

翌年五月達成協議,將山西大學堂和中西大學堂合併爲山西大學堂。

就在這一年,太原又先後創辦了農林學堂(這是我國早設立的一所農林專門學堂)、公立學堂(後改稱爲晉陽中學堂即後來的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現在的太原市第五中學)。

一九零七年初(清光緒三十三年),山西按察使丁寶銓因課吏館積弊頗深,規模簡陋不足以造就法政人才,經呈請山西巡撫恩壽同意,創辦了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堂。

請調日本法政大學畢業生劉綿訓爲監督,日本明治大學法科畢業生吳人達爲教務長,日本法政大學畢業生崔廷獻爲齋務長。

同年,太原商業專門學校在新南門街上官巷西口設立,後改名爲太原商業專科學校。由於學生不多,教學不景氣,不久合併于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堂。

一九零八年(光緒三十四年)在新城街(即現在的太原十七中校址)創辦了一所中等實業學校,嗣後改爲商業學堂。

一九零七年,孟步雲在南肖牆創辦了公立女學校,這是太原市創辦最早的女子學校。

清政.府在山西創辦的這些學堂,雖然由於政治的腐敗,經濟的崩潰,有些學堂如過眼煙雲很快消失,有些學堂中途易名或合併。但這並不妨礙,在三晉大地上新思想的快速傳播,也不妨礙向西方學習成爲一種時尚,一種潮流。

早在一九零三年(光緒二十九年),山西學政劉嘉琛任滿調京,新任學政寶熙到任之後,就首先整頓大學堂中學專齋。聘請了一批中外教師任教,一改舊日的“斯文學究”之態,使中齋與西齋取長補短,合二爲一。

隨後,他又整頓了農林學堂,聘請日本農林專家多人授課,並添置了理化儀器。對太原乃至整個山西新文化的興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客觀上也爲西方新思想的傳播,進一步創造了條件。

當省城太原教育蓬勃發展之際,學政寶熙感到教員供不應求,於是徵得巡撫同意籌措經費保送學生留日學習。 第一批保送了三十名,其中多爲山西大學堂中齋學生,武備學堂,農林學堂各有數名。除官費外,寶熙還鼓勵家資富裕的進步人士自備資金出國留學。

凡有自願申請者,寶熙則有求必準。

這樣,大批有志青年紛紛赴日留學,接受新的思想,並有機會與在日的革命黨人聯繫,接受他們的影響和薰陶。

寶熙(1871——1942),滿族正藍旗人,愛新覺羅氏,字瑞臣,河北宛平人。光緒十八年(1882年)進士,始任翰林院侍讀,一九零三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一九零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任山西學政。是個忠於職守,熱心新式教育,努力做事之人。他在學政任上,多有建樹。

省城太原各大中小學堂的創辦,不僅爲傳播民主革命思想奠定了基礎,而且還爲後來辛亥山西義舉培養了諸多革命黨人。

一所所學堂的創辦,一批批留日學生的派遣和陸續返回,使新思想和新文化向山西各地傳播。

加之一九零一年至一九零五年間,以知識分子爲骨幹的愛國革命團體,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相繼成立,各種形式的民主革命運動蓬勃開展,民主革命思想在山西也同樣迅速得到傳播。致使山西的政治生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富有活力的精神風貌。

一九零四年(光緒三十年)山西派遣了第一批官費留日學生,共有五十人。其中山西大學堂二十名,師範學堂十名,他們到日本後差不多都是學習文、法、醫、農、實業或師範。另二十名是武備學堂畢業生,到日本進入了陸軍振武學校,專學陸軍。

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創立了中國同盟會後,山西留日學生積極參加。

第一批參加同盟會的就有谷思慎(神池縣)、王蔭藩(汾陽縣)、榮福桐(太谷縣)、景耀月(芮城縣)、王用賓(猗氏縣)、榮炳(陽曲縣)、溫壽泉(洪洞縣)、閻錫山(五臺縣)、趙戴文(五臺縣)、喬義生(臨汾縣)、王國祜(新絳縣)、焦純禮(忻縣)、張呈祥(趙城縣)、景定成(安邑縣)、何澄(靈石縣)等。

由於參加人數多,中國同盟會批准他們成立了同盟會山西支部。

山西的第一批民主革命的骨幹,在遠隔大洋的日本逐漸成長起來。

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先生指示總會,選擇軍事骨幹二十八人,組成“鐵血丈夫團”(不參加一般的社會活動,保持秘密身份)作爲回國後各省軍事運動的骨幹。閻錫山、溫壽泉、何澄、喬煦、張瑜等參加“鐵血丈夫團”,爲後來回到山西掌握新軍力量奠定了基礎。

一九零五年十月,同盟會在日本出版了《二十世紀的新支那》雜誌。只發行了一期,便被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勒令停刊。

接着又於十一月另出刊《民報》,宣傳革命理論,並與保皇派(即後來的君主立憲派)展開了激烈的論戰。

在《民報》的影響下,同盟會山西支部也出刊了《 第一晉話報》,由景定成負責編輯。“晉話”即“進化”之諧音,有一詞兩用之意。

《 第一晉話報》在日本編印,在太原刊發,它積極地宣傳革命,鼓吹民主,反對封建專制,使省城太原思想風氣爲之大振。

同盟會的民主思想的宣傳和大力傳播,爲即將舉行的辛亥山西義舉,做了輿論上和思想上的準備。

一九零七年(光緒三十三年) 第一批迴到太原的留日學生有劉懋堂、徐一清、孟元文、蘭承業、趙戴文等,這些人又把新思想帶回山西。從此,中西兩齋及各學堂的學生遍佈省城,加速了這古老土地上新思想的發育。

特別是中齋留學生景定成、王用賓、景耀月、劉綿訓、谷思慎等都加入了同盟會,函件往來,鼓吹革命。

щщщ• Tтkan• c○

而梁啓超所辦的《新民叢報》及其所著的“飲冰室文集”大量運來太原,中西齋學生及其有關的親友,幾乎每人都存一部,這對省城新思潮有相當的影響。

後任大學監督的解榮輅(翰林,萬泉縣人),教務長劉盥訓(舉人,猗氏縣人)思想進步,膽略過人。領導兩齋學生團結一致,一面進行教學業務,一面鼓吹革命理論。這種思潮也逐漸影響到省城各大、中、小學堂。

由於山西地勢險要,又處於清廷肘腋之間,可在關鍵時刻予清廷以致命打擊。所以山西同盟會員都自覺地把“北應”的責任放在自己肩上,積極進行武裝鬥爭的準備工作。

在振武學校學習,準備進入士官學校的溫壽泉、閻錫山、張瑜、喬煦,除參加了孫中山在日本的軍事學員中發起組織的“鐵血丈夫團”外,學習體育的王建基等還組織了一個體育會,研究軍事學問,練習操法和射擊。

他們的抱負是,回國後在綏遠建立根據地,將來響應南方起義,出兵張家口,以拊清廷之背。

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77章 胡適回憶其母(原文)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章 小人精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150章 復古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247章 外逃第307章 攻閩之戰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602章 關於世界文化三個共同的理想目標第27章 如願以償第383章 風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62章 蔡元培與“清黨”第22章 大事不妙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3章 志得意滿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410章 會考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17章 駐節朝鮮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227章 洪山寶塔會議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義第447章 蔡元培與五四運動第368章 唐繼堯回滇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8章 下重藥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章 科舉之路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198章 廣東也宣佈護國獨立第55章 反擊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370章 孫中山力主北伐第204章 勸退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05章 八股文第428章 大學令第410章 會考第165章 模範團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449章 殺君馬者道旁兒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310章 戰與和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37章 大師雲集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165章 模範團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78章 傳染性的政治病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