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不想再聞馬蹄聲

當老儒生走進“正陽門”時,遠在魏王宮的門前,已經立着幾人,其中一名道裝女子站在一羣各色男子中顯得有些鶴立雞羣,她有着細細的柳眉,點紅一撇的小口,身姿婀娜苗條,不像是個穿道袍的道姑,倒像是個從畫中走出來的江南仕女。

女子眼神淡漠,輕抿嘴脣,與她並肩而立的一名中年男子原本正在閉目感受城外動靜,片刻後睜開雙眼,感慨道:“這般驚天動地的威勢,就算不是地仙十八樓,也已經相去不遠,可惜師叔不在此地。”

女子開口問道:“孫世吾到底要做什麼?難道他真打算以一己之力攻破魏王宮,取走魏王的項上人頭才肯罷休?”

氣態儒雅的中年男子搖頭道:“魏王語焉不詳,沒有明說,所以我們也不知道這位儒門大先生到底所求爲何。”

女子極目望去,隱約可見街道盡頭的破碎城門以及那一襲儒衫,心底輕輕嘆息一聲。

三教之中,道門最不缺飛昇仙人,佛門最不缺慈悲善人,儒門最不缺入世之人,可平心而論,於世間蒼生而言,飛昇仙人再多又有何益?那些託鉢化緣的僧人又能濟得幾人?唯有儒門中人,經世濟民,才能求得萬世太平。

曾經有人譏笑儒門中人是傻子,但正是這些“傻子”,幫助一個又一個的帝王築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太平盛世。

今日,魏國的“東都”城裡又走來一個傻子。

那麼他所求之事,不算難猜,應該就是那“太平”二字。

只是這樣真的值得嗎?

女子皺了皺眉頭,沒能在心底給出自己的答案。

中年男子沒有注意身旁女子的神情變化,望着渲染了大半個天際的一抹赤紅,感慨道:“早年時曾經聽師父提起過,有“時來天地皆同力”之說,我當時不明所以,今日看來,孫世吾已然得其三分精髓,此時天地同力,方有如此壯闊的浩然正氣。”

一直未曾開口的爲首之人忽然說道:“道祖三千言,早已說得明明白白,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可是儒家之人偏偏不信,明知天命如此,仍要求長治久安的人人太平,可若是人人得太平,卻要違背天道的生死循環之理,爲何天下大勢分分合合?爲何從無萬世太平?爲何每逢亂世都要死數以百萬之人方可得太平?他們儒家的那個道理,真的是天地的道理嗎?我看未必啊。”

女子輕輕嗯了一聲。

中年男子聽到這番話之後,卻是長吁短嘆,百感交集。

這便是道門和儒門的根本分歧所在了。

一個順應天道而爲,一個篤信人定勝天。

最後一人卻是個青年,帶着三分邪魅之意,三分天真之態,三分懶散之氣,再加上一分殺伐,氣態詭異複雜,他雙手枕在腦後,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兩百年,輕鬆自在就夠了,想那麼多幹嘛,活得太累,不值得。”

女子輕聲道:“我們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爲我們做不來,但是有些人既然做了,那我們就不該對他們指手畫腳。”

爲首的那名虯髯漢子嗯了一聲。

四人盡皆無語。

過了片刻之後,氣態儒雅的中年男子擡手搭涼棚,望向越來越近的老儒生,問道:“我們何時出手?”

更lg新最快c8上w酷k-匠“y網@a

身材高大的虯髯大漢平靜道:“等他來到魏王宮門前的時候,雖說如今的儒門四分五裂,但畢竟還是三教之列,放在大楚年間,更是當之無愧的三教之首,尤其是其中的魁首人物,不可以常理揣度。當年大鄭神宗皇帝命令天機閣誅殺張江陵,天機閣閣主和四位大匠造一起出手,當場戰死兩人,重傷三人,終於斬殺張江陵之後,天機閣閣主也傷重而亡,我不希望我們之中有人被留在魏國。”

儒雅男子收回視線,點了點頭。

虯髯大漢眯起雙眼,從城門到魏王宮的這段路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看似空無一人,實則在兩旁埋伏有衆多鐵騎,會用他們的性命去盡力消耗老儒生的氣力。

只求讓他們多出一點點勝算。

……

進了“正陽門”,便是進了魏國的“東都”城。

從“正陽門”一路前行,便可直達魏王蕭瑾所在的魏王宮。

不過此時這條寬闊街道上卻是沒有一個行人,也沒有攔路兵甲,空空蕩蕩,安靜無比。

孫世吾出現在這條大街上,不快不慢地行走,仍是手託書簡。

他左右打量着道路兩旁與中原風格略有差異的各色建築,看着兩旁的花草樹木,看着檐角下掛着的風鈴,不像是要去血濺五步的刺客,倒像是個第一次進城的鄉下老儒。

其實這個比喻也沒錯,他是第一次進城,也是一個老儒。

老人活了很多年,讀了很多書,也做過很多事,但在事實上,卻沒有走過太多路,前半輩子在帝都,做官,後半輩子在神都,講學,甚至連一個錦繡江南都沒能走完,更遑論這一海之隔的魏國了。

所以他也很好奇。

原來魏國最大的城是這個樣子的,與書上的描寫相互印證之後,頗感受益良多。

就在此時,老人的腦海中沒來由跳出個有些想當然的念頭。

如果魏王不曾生出那個大逆不道的念頭,願意無怨無悔地做一代賢王,那他就根本不會被封藩魏國,而是留在帝都的廟堂,有他輔佐當年陛下推行新政,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阻力,更不會有那麼多的紕漏不足之處,那該是一個怎樣的太平盛世?那該有多好?

可惜啊……

孫世吾輕輕嘆息一聲,忽然停下腳步。

他腳下的地面開始輕輕顫抖,腳邊的一顆小石子先是輕輕抖動,然後竟是跳了起來。

老人微微偏頭,側耳傾聽,過了片刻之後,臉上才露出瞭然之色。

到了他這個境界,雖然不能如青塵大真人那般占驗天機,但是自有秋風未動蟬先覺的神異,心意微動便知吉凶,城中埋伏的那些騎兵當然瞞不過他。

他只是有些不確定耳中所聽到的聲音,聽了好久之後才能確定。

的確是馬蹄聲。

這麼多年不曾聽馬蹄聲,都快想不起馬蹄聲到底是怎樣的聲音。

老人寧可這輩子都不在中原聽聞馬蹄聲。

下一刻,一支人馬俱是披甲的重騎兵出現在老人的視線中,密密麻麻,看不盡頭,一起朝着老儒生開始集體提槍衝鋒。

沉重的馬蹄踩踏在青石板鋪就的地面上,如滾滾雷霆。

其勢,若滾滾洪流。

孫世吾舉起手中竹簡,赤紅色的浩然之氣在他身前結成一面銅牆鐵壁。

無數重騎悍不畏死地撞在那面牆壁之上,響起數不清的碎裂之聲,然後盡皆死絕。

赤紅色的光芒如同日出東海。

一輪紅日,冉冉而起。

第六十五章 當死則死亦無憾第四十三章 一顆金丹吞入腹第八十四章 老儒生結伴而行第五百七十九章 莫爲蒼生做馬牛第八十六章 小人得志挑河山第七十一章 富貴世家都該殺第四十一章 故人重逢再相見第三十二章 文武雙全苦讀書第四十六章 入火聚得清涼門第七十七章 謀求天下五五數第四十四章 蒼雷一震五百里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滿寺院第三百三十七章 四方天帝如何勝第二百零一章 亂臣賊子立誅之第七十八章 東風西風誰壓誰第五百五十八章 鬼王七術妙無窮第三百四十九章 那麼一劍夠不夠第二百二十八章 夜色撩人好殺人第四百六十九章 承上啓下宋青嬰第二百九十四章 南疆舊事再重提第六百三十八章 有人腰間繫白雪第二十七章 初登門見李夫人第六十四章 有同鄉自西北來第三百三十四章 一氣不衰再不竭第六百五十四章 蓮花峰上大典始第三章 黃祖宮前講道理第一百一十六章 長公主蕭氏羽衣第三百四十五章 天下人人盼太平第三十七章 大真人慾過天門第六百七十二章 何謂是玄門正宗第二十八章 橫臂伸手摘頭顱第六十九章 鬼王宮初現崢嶸第八十九章 秦淮上慕容玄陰第二十九章 複姓公孫名仲謀第八章 雙劍齊出戰淫僧第五十八章 西北狼煙染青天第三百八十一章 燕趙地亂象將起第八十六章 魑魅魍魎四小鬼第三百章 有人手中持竹枝第十三章 前塵過往天機閣第三十四章 猛龍過江西涼州第五十六章 城池傾塌龍碑覆第三百八十章 再回首覽衆山小第三十一章 承平十年約十年第九十一章 有刺客一箭奪魂第二十九章 原來這纔是江湖第一百一十二章 聖堂佛門辯高低第五百一十九章 當年十人今何在第五百一十二章 活着才能得逍遙第二十八章 雨落神都滅滿門第三十三章 霍公子與徐公子第一百零四章 四人激戰十八樓第十四章 師姐師妹相反目第三十一章 我入地仙境界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年號靖宇替承平第三十章 龍捲倒垂鬼王宮第五十七章 一劍入城穿心過第二百一十四章 天下分合謂心憂第十八章 陵中夜宴者數人第一百章 頃刻間無邊煉獄第三十三章 霍公子與徐公子第三十四章 飛霜殿中放肆言第六十一章 摩輪寺不動金身第六百八十二章 此戰如何不憂心第四章 憶當年誅仙出世第一百五十二章 白衣帝位魏王笑第六百二十一章 浩浩如皓月之輝第四百九十九章 夫妻二人贈一禮第六十六章 駐河內府御馬監第一百一十一章 極西之地的來客第一百零二章 一劍入城講道理第六十二章 一劍破不動明王第三百九十三章 一大一小一隻貓第一百八十一章 決然生死定勝負第一百五十章 潮起潮落試劍石第五十二章 東湖別院內與外第六十三章 如今的天機十人第五百一十一章 承平二十四年冬第十三章 墓中有金山銀山第二百九十八章 梨花寨中藍梨花第三百二十九章 九天上以一敵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新人老人踏腳石第五十二章 龍王臺上再邀戰第三百零二章 殺人也不過一劍第五十三章 蕭瑟秋風換人間第五百六十五章 借刀殺人天不容第二百四十四章 一劍破雷池大陣第三百七十八章 老蛤蟆吞天吐日第二十九章 原來這纔是江湖第七十九章 金帳王庭林冷乾第五十三章 一箋紙重若泰山第三百三十五章 殺人誅心言如刀第六百二十三章 天下間來去自如第一百零三章 收劍放劍成劍龍第六十一章 有道人神遊萬里第二十二章 鑄有金人一十二第七十章 摩輪寺寺主秋思第三章 守株待兔織羅網第二十三章 靠人終不如靠己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厭民棄當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