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四二 登聞鼓

北京。

自從帝國國都南遷申京之後,北京的政治地位下降了很多。但經濟地位卻一躍而起,尤其是工業革命的產生之後。交通便利、人口衆多外加資源豐富,讓北京一躍而起,成爲了帝國最大的重工業中心,尤其是鐵路的修築,讓北京擁有了四通八達的交通。

有得就有失,北京得到的是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失去的卻是環境。

這座城市越來越被黑黢黢的濃煙籠罩,尤其是到了冬季開始取暖的時候,街頭巷尾,到處都是煤灰。

“殿下,您似乎有些不高興。”

在火車站一旁的迎賓樓上,小威廉看着李昭稷,小聲問道。

“今天我去見了我的舅老爺,他曾經也是皇帝,是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李昭稷說道。

而小威廉明顯也是聽說過這一段歷史的,他說道:“這件事我知道,太上皇陛下統一了東方大陸,消滅了兩個王朝,一個是大明王朝,一個是韃靼人,也就是你們說的滿洲人王朝。而且我還聽說,您的奶奶還是大明皇室的公主。

原本這就很讓我震驚了,但我聽說了一些事情後,簡直不敢相信。韃靼人皇帝和大明的皇帝都沒有死,最後竟然成了好朋友。”

“是的,你說的韃靼人皇帝已經死了,而他的死後的所有禮節都是我的舅姥爺替他料理的,而今天.......你看到那輛火車了嗎,那是前往瀋陽的火車,韃靼人皇帝的骨灰就在那上面,會被護送去他的故鄉安葬。”李昭稷說道。

小威廉這才明白李昭稷爲什麼來這裡,原本他以爲今天來是迎接察哈爾王阿布奈的,卻不曾想還有這樣一件事。

李昭稷從懷裡拿出一個藍色布包,說道:“舅姥爺登上火車之前,給我這個,說是韃靼人皇帝死前託付的。”

小威廉伸手接過來,一摸就知道里面是一本書,打開之後看了一眼,發現是一本佛經,他掀了幾頁,發現就是普通的佛經。沒有什麼特殊的,而李昭稷只打開了第一頁,上面用毛筆寫了四個大字,永不加賦。

“舅姥爺說,不要讓三叔看,回京之後交給父皇。我在猶豫,爲什麼會有東西是三叔不能看的。在我們家從來就沒有這樣的規矩。”李昭稷對小威廉說。

小威廉撓撓頭:“那就給裕王殿下看,反正東西在你的手上,就應該按照你的規矩來了。”

李昭稷想了想,在他幼小的內心之中,一邊是敬愛的三叔一邊是陌生的舅姥爺,似乎沒有什麼選擇困難。

“看,察哈爾王來了。”李昭承提着幾個望遠鏡跑了上來。

幾個孩子跑這裡來,就是想看看察哈爾王阿布奈長什麼模樣。

“哎呀,就是個普通的胖老頭呀。”

“上帝之鞭的後裔就這個樣子呀。”

“你們看,他還摳鼻屎呢,哦喲喲,真噁心.........。”

“更噁心的來了,他摳了鼻屎沒有洗手,就跟爹握手了。”李昭承大叫進來。

李君威見到了阿布奈,熱絡的與他交談着,二人好不親熱的模樣,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阿布奈的虛榮心。而李君威正是要他放鬆警惕,南下申京,進入他早已設好的套內。

阿布奈只是經停北京站,在這裡換乘,因爲李君威把皇室的御用車廂交給了阿布奈使用。即便是如此,阿布奈仍然表現的很貪婪。

現如今的帝國境內,鐵路系統最發達的就是北方,因爲很多工程技術是難解決的,比如,到目前爲止,帝國都沒有建造出橫跨長江的大橋,導致的結果就是南北鐵路交通還比較依賴海船。鐵路局建造橫跨黃河的鐵路橋,也是借了當年黃河改道,在山東境內挖掘新河的光。

當時於是說是在河上建橋,不如說是在橋下挖河道,因此才讓鐵路可以在山東境內跨越黃河。

北京至草原的鐵路已經修到了大同這一行省和藩地的交界城市,因爲理藩院和內閣之間的交涉一直扯皮,還未動工修到雲中城(呼和浩特)。

阿布奈好不容易見了李君威,就算二人僅僅是聊一會,他也提到了這件事,希望插手這條鐵路的修築。李君威也僅僅是虛與委蛇,隨口應付着,反正阿布奈這次能不能活着回來還兩說呢,他答應了什麼也必然不會作數的。

“怎麼樣,成吉思汗的後裔好看嗎?”在問候完阿布奈之後,李君威來到了迎賓樓,伸手去摸幾個孩子的小腦袋,卻被這羣傢伙躲開了。

“三叔,舅姥爺他們乘坐的火車已經開動了,您還去看一看嗎?”李昭稷指着那輛開往瀋陽的火車,說道。

李君威搖搖頭:“不去了,你那個舅姥爺不喜歡我。”

“爲什麼?”這卻是一個令李昭稷疑惑的答案。

李君威說:“在他們那個時代,像我這樣的王爺,皇帝的兄弟,都是分封到各地,像養豬一樣養起來的。而我呢,春風得意,大權在握,他理解不了,也不想理解。”

“昭稷,你以後當了皇帝,可不許把我關豬圈裡。”李昭承說道。

李昭稷立刻保證不會,他拿出那本破舊的《金剛經》遞給了李君威,李君威看了那四個字,嘟囔說道:“這老傢伙,還真跟電視裡一樣啊。”

“三叔,您說什麼?”李昭稷不解。

李君威搖搖頭:“沒說什麼,這四個字,聽着有道理,實際狗屁不通。屁股決定腦袋,順治前半輩子當的是封建王朝的皇帝,後半輩子就是普通小民,他哪裡知道稅收之道的奧秘,稅收本質上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他懂個茄子。稅收.........。”

李君威用通俗的語言說了一大堆,卻頂不過兒子李昭承的一句話:“爹的意思是,稅收是殺富濟貧。”

“昭稷,你不要把永不加賦當成什麼信條,相信三叔,等到帝國發展到一定程度,別說加賦,就是實行了幾千年的農業稅都一併取消了。你當皇帝,就要以這個爲目標,知道了嗎?”李君威最後對年幼的李昭稷說道。

“那這本書還給父皇看嗎?”

“當然,但是千萬別跟你爺爺看,你爺爺看了肯定要罵孃的。”李君威用布再包了起來,遞還給了李昭稷,還是提點了一句。

李昭稷到底年幼,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表示會按照李君威吩咐的去辦。

申京,御書房。

安全局長李昭睿坐在皇帝面前,而李君華則看着一份報告,李昭睿說:“......巴格爾率領的不歸奴團體是十月二十七日登上運煤船大運號,一共三十一個人,大部分是男人,其中不少殘疾人.........。”

李君華聽完了李昭睿的彙報,與報告內容一樣,非常詳細。李君華問:“你知道的很詳細,爲什麼?這個團體裡有安全局的人?”

李昭睿點點頭:“是。”

“誰?”

李昭睿說:“是納亞,他是不歸奴裡的危險分子。”

李君華知道這個人,無論是報告裡,還是裕王來的書信裡,都提及了這個人。李君華想了想:“納亞是安全局的線人,這是個巧合嗎?”

“不是。”李昭睿老實說:“原本我也以爲是巧合,但細細一查,是遼寧站的林澤飛在一個多月前招募了納亞。而那個時候,裕王已經幾番向理藩院和安全局索要不歸奴的情報。再加上林澤飛是當年裕王叔西征時隨駕的舊人,所以.....這可能是裕王叔安排的。”

“不要僅僅指望納亞。昭睿,這個世界上兩種人最可怕,一種是有信仰的讀書人,一種是拿起刀的奴隸。巴格爾屬於前者,納亞屬於後者。所以你要有更多的安排。”李君華吩咐說。

李昭睿連連點頭,實際上他已經在安排了。李君華又問:“那個林澤飛是什麼職銜?”

“供職於保密局遼寧站機要處,軍銜少校。”李昭睿早早做了功課,因此回答的很清楚。

李君華說:“多大年紀?”

“三十四歲。”

“這個年紀,又是西征時的功勳,少校主任低了些。讓他立刻來申京總部,與不歸奴組織直接聯絡的事,由他來辦。”李君華說道。

李昭睿點頭,看了一眼旁邊的林君弘,林君弘輕輕點頭,他也就出去了。

二人都知道皇帝如此安排的用意,就是表示對裕王插手安全局的事並不多心。

待李昭睿走後,李君華嘆息一口氣,說:“老三這個傢伙,又來這一套,你覺得他什麼時候才真的信任我呢?我連唯一的兒子都交由他教養了。”

林君弘笑了笑:“皇上,你肯定永遠也等不來這一天。”

“爲什麼?”

“因爲老三對你不是不信任,而是尊重。他尊重你是兄長,也尊重你是皇帝。你可以讓他隨心而爲,可他不會真的這麼做的。”林君弘笑着解釋說道。

“但願是這樣吧。”李君華依舊有些無奈,他一直希望兄弟之間可以更坦誠一些,可是自從當上了皇帝,這一點就是奢侈了。

林君弘也拿出一個文件夾,遞放在了皇帝面前的桌子上:“皇上,這是您要的卷宗。”

“看起來薄了一些。”李君華感慨。

林君弘說:“是,但每一個都很重要。”

那些卷宗就是李君華登基,設立登聞鼓二十年後所有經辦的案子,但數量很少,只有八個案子而已。

登聞鼓是李君威建議李君華設立的,那個時候,李君華初等大寶,希望李君威可以像林君弘一樣相助於他,但是李君威卻拒絕了,他離開申京,縱情山水之間,遊歷江南和雲貴數年,期間唯一的收穫就是成功娶了一位心儀的王妃罷了。

李君威建議皇帝設立登聞鼓,本意只是希望這位對工作極爲負責,凡事喜歡親力親爲的皇帝多個瞭解民情的門路。不至於被底下人所矇騙,但實行這些年來,雖然案子很少,但卻爲皇權的穩固做出很大的貢獻。

登聞鼓廳設立在皇城之外的長安右門,原本只是派遣一隊禁衛和一箇中廷小官負責看守。始一設置,立刻就引發了軒然大波,不僅民間有自認蒙冤受屈之人組織前往申京告御狀,帝國官僚體制也有反彈的跡象。

帝國雖然沒有實行三權分立,但卻已經實行了三權獨立,立法、司法和行政權柄是分開的,全部向皇帝負責。但在真正的實踐中,兩院、帝國法院和內閣都有進行司法活動的衙門。登聞鼓設立之後,官僚們認爲這是皇帝有意直接參與司法,但實際卻是錯誤的。

登聞鼓廳很快在中廷之中成爲了一個部門,這個部門人手不少,但並不是接受所有人告狀,類似一些經濟糾紛、刑事案件這類的,登聞鼓廳是不接受的。

而且,登聞鼓廳有規矩,無論什麼案件都要一查到底。比如登聞鼓廳受理的第一個案件就是民告官案,這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社會反應,不僅因爲最終民告官成功,而且原告也被查了個底掉,最終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因此,民間有傳言,只有兩種人纔會去登聞鼓廳告狀,一種是完人,在案件中一點沒錯,也沒有犯過其他的錯。另外一種就是身背活天冤枉,非得是那種沉冤昭雪之後,六月飛雪的那種,已經不顧一切的人。

這也是爲什麼巴格爾與納亞都認爲,去告御狀最終的結果就是死。

登聞鼓開設這麼些年,受理的寥寥八個案件之中,大部分都是如此。所謂登聞鼓廳實際上像一個分派機構,其接受當場告狀和書信來告,但都要實名制。工作人員在瞭解案情之後,會按照類別,分別交給其他的司法機構受理。

少數幾個本機構受理的案子,也不會涉及政治,多是民族團結問題、宗教問題、親情孝道之類的,所辦之案,既要辦成鐵案,也要對天下萬民有意義,或爲榜樣,或爲警示。也正是這幾個案子,讓民間傳頌李君華的聖賢之名。

章四零九 三個臭皮匠章二一三 御試玄機章七三 重炮之威章五十 忠貞營章八十 騷擾章二六 主動章二一零 斯文掃地章四一一 黑海入海口章三四八 政治的邏輯章一三五 太子黨章二二五 各方章六三 洲際貿易船隊 波斯章二零二 明清章二九八 瓜分波蘭章九十 幕府的善意章三七零 下一個題目章一零二 一人與一國章七九 中計了章四七五 金融法案章五零四 蘇伊士運河傳銷化章三七二 人員章二十四 艦隊接觸章二一二 明暗把戲章一一一 雷擊章三一 募兵章三二 冷暖章四六 命運捉弄章三三 光明磊落章二一一 收買章二八五 再起戰火章十九 甘肅章四二二 讓敵人配合章三七 先剃髮章三六 廣而告之章二九五 切割章三七 救國良方 上章四九 猜不透的用途章二三 呂宋謀劃章一三二 誠意章八七 長崎事變章一七五 布里亞特章一九九 西班牙的王位章八五 技術與人才移民章十 永寧行政長官區章三九五 條款章三三六 印第安全能選手 奔馬章一六二 加冕爲王 獲得力量章四三三 瓜分克裡米亞汗國章二一 不一之戰 無利可圖章一九四 無爲章三八 流民潮再現章二零六 誓死不當漢奸章二一七 三皇之戰 迫戰章四四六 全面合作章三三 光明磊落章九四 前往歐洲的貿易章三 造船章二五三 受困章一六二 器量章十一 夜襲章五七 對策章一一二 急轉直下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一百 狡猾的李君威章二九五 切割章六七 吃幹抹淨章一三七 挖牆腳章四三四 挑選章十三 總督的決斷章四五 廣東生變章三九九 李君威的政治智慧章四四三 中途市章二九二 那道光章三三七 益州地區章二十 懲戒國姓章九六 胡女章四六零 吾家有女章一八五 一齣戲章九六 胡女章二九四 還是談判吧章九二 開拓與奴隸章二七 山東攻略章三三九 靈活的政策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四 破襲章七六 結髮章四五四 鹹魚命運章三六 江南之行章六四 滑稽的考試章五零六 父子 兄弟 叔侄章二一三 蘇州亂章一二一 大勝章三七二 革新派章三三 押送章二零九 副相章四六四 會面章三五八 舊事章六六 抉擇章三五 殖民地的財政問題章二七六 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