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三章 安民開墾

如果說地盤大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奏章,那李藎忱並不後悔。

一統南北並且爲華夏開疆拓土,本來就是他的職責。

逆流而上兩千年,來到了這個世界,這職責就不可推卸。

李藎忱從不悔恨什麼,也不會因爲自己這一路走來的驚險艱難而抱怨什麼。更何況自己現在已經走在萬人之上的位置上了,也沒有什麼好抱怨和悔恨的。

李藎忱還是很佩服秦始皇以及朱元璋、雍正的,真不知道這些勤政狂魔們,日子到底是怎麼過的。秦始皇太遠了且不說,雍正據說是一天到晚都在批閱奏章,難道這就是他兒子少的原因麼?

這樣的皇帝是值得尊敬的,至少他們真的想爲天下人做些什麼。

李藎忱當然也要做什麼,但是他所做的沒必要非得通過勤奮批閱奏章的方式。身爲皇帝,李藎忱也不想成爲維持天下穩定的工具人,皇帝最重要的不是勤政,而是能夠爲天下帶來更好的改變,讓天下人感受到生活在變好。既然生活在變好,那麼就算是你不勤政,大多數的人也不會反對你。

更何況一個人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真的一個人顧全天下大局,妥當的任用人才,讓他們幫助分擔壓力並且發揮所長相互彌補不足,最終讓社會各界都能穩步發展,這纔是一個皇帝應該做的。

古人常說的垂拱而治,就是這個意思,垂拱而治並不代表皇帝什麼都不做,而是皇帝要做比事無鉅細、批改所有奏章更加重要的事,時間和精力都被大量的奏章耽誤掉了,那社會上的改革又應該由誰來負責呢?

歷史上清朝康乾三代帝王實際上都不能說是昏君,甚至很是勤奮,縱觀華夏曆代帝王。不論華夷,有一說一,這三位也都是勤奮負責的了,就算是不怎麼靠譜的那位“十全老人”,文治武功也是有目共睹的,這個沒有辦法摸黑。

但是也正是因爲在他們的統治下,華夏並沒有真的在整個世界上走在前列。他們的勤政讓他們沒有時間去思考變通,甚至還主動去拒絕變通,認爲這將影響到他們努力維持的穩定,殊不知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曾經在社會各個階層上都落後於東方的西方完成了反超。

李藎忱並不能怪罪說華夏後來的一切都是因爲這些所謂的明君導致的,但是至少他們作爲統治者、作爲整個時代的最高決策者,的確要爲他們的失職承擔責任。

李藎忱不能做這樣的統治者。

引領變革,總比一成不變最後等着被革命來的好。

李藎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奏章上,鮑興已經把從奏章之中先拿出來幾本遞給李藎忱:“陛下,這是農部關於北方屯墾的奏章,還請陛下先過目,青州、河南、淮北等地的奏報附在後面。”

北方一直都是華夏最重要的糧食來源地,現在大漢雖然積極推進江南乃至於嶺南等地的農耕,南方得益於氣候條件,收穫也更多。但是受限於南方的人口數量,南方能夠提供的糧食數量終究沒有辦法和北方相比,而且現在南方發達的工業也需要足夠的勞動力,更是進一步弱化了南方的耕作能力。

朝廷現在對農耕也依然有足夠的勸導政策,以讓百姓還不至於完全把耕地丟到腦後,再加上不少人也不願意捨棄自己的土地,所以大漢南方還在保持着相當規模的耕種,不然的話人都跑到工坊去了,誰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地?

南方的耕地能夠滿足現在南方的需求,但是軍隊繼續向北方發動進攻,南方的耕地可就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從嶺南到河南,路途實在是遙遠不說,而且一路上消耗的要比能夠送到軍前的多得多,因此再依靠南方耕地得不償失。

抓緊回覆北方的農耕,是當務之急。

好在北方農耕的底子還是很厚的,諸如青州、河南等地,自古以來就是華夏耕種之地,在北周的統治下,這些地方也依然貢獻了很大份額的糧食,因此一切只要按部就班的重新開始就好了。

漢軍這一次北伐,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突然發難,然後以雷霆犁穴之勢快速向北推進,除了沿途幾個要塞讓漢軍腳步有些遲緩之外,其餘普通州府,幾乎沒有起到任何的阻礙作用,基本上漢軍殺到城下,周人官員要麼投降、要麼掛印封金早早跑路,沒有人會天真的螳臂當車。

因此北方的農耕基礎並沒有受到摧殘,對於大多數的老百姓甚至州府中的吏員們來說,就是換了一個父母官,甚至就是換了一面旗幟,天還是那個天,日子還是那個日子,生活並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只要這一方天能夠庇護自己的安全,那麼是誰坐在上面有有什麼區別呢?該交賦稅就交,該過日子就過。

等到大漢的醫療、教育和慈善等等開始延伸到這些社會末端的角落裡,也已經至少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後的事情了,此時的百姓並不知道大漢和之前那些走馬觀燈一樣換來換去的帝王有什麼區別。

甚至他們不需要朝廷能夠保護他們的安全和溫飽,只要不拉壯丁就好。

所以這些地方的農耕恢復是很簡單的,甚至說是“恢復”都不對,一切都如常,地方吏員們也都乖乖的繼續配合州府和朝廷展開工作,上面的天換了,但是他們的日子還是他們的日子。

十多年前,北周一統北方,是如此,現在亦是如此。

朝廷想要建立起對地方上的統治,自然離不開他們這些有經驗的吏員。

基層的人都還在,因此李藎忱對青州等地農耕的恢復並不擔心。需要他和朝廷操心的,還是淮北、洛陽周邊等地的農耕。這些地方長期以來都是南北或者東西方向上對峙的前線,從北齊到北周都進行了堅壁清野,再加上連年的戰火,周圍的農田早就已經荒廢,李藎忱甚至站在洛陽城頭上都能看到城外羣山上鬱鬱蔥蔥的森林。

要知道在兩漢和平時期,洛陽作爲天下的中心,城外阡陌縱橫、莊園密佈,怎麼可能和現在這樣?

洛陽作爲一處重鎮尚且如此,淮北就更不用說了。

章節修改情況第一二六五章 釜中游魚第四百五十九章 喋血渡口第二零七九章 立足遼東第七百章 還不冷血第一一一二章 江陵初雪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一九八二章 絕望的進攻第六百九十四章 訪客第一一八八章 劍履上殿第一七一八章 要攔住他第五百二十九章 佝僂老人第二零九五章 亂起雁門內第一一五五章 鳴金第二零五九章 局裡局外第一三七五章 長安城外第八百八十七章 暗藏的刀第一八七三章 給辛永達唱一出好戲第二三六一章 產業定位不準確第九百六十章 如何服從第一九九三章 塞上,代郡第一百七十六章 潑墨第一三四二章 一大一小沒正形第四百六十二章 假象第二零六六章 秦愛第一三九一章 最大的威脅第兩千零二章 刺史的欣賞第一千六十四章 大朝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六百六十一章 離別第一一二五章 楊堅的應對第七百七十九章 難纏的在後面第八百二十章 小心夜襲第一九零九章 我要當別人家的孩子第一二六七章 李衍的選擇第一一八九章 雷霆手段第二三一三章 下田第一百八十章 軍營第一七七三章 尉遲貞和尉遲霖第一四三四章 特事特辦第三百九十九章 效忠第一千五十章 便宜大舅哥第一六八八章 王軌的去向第一六五二章 城頭戰場第一九五六章 定策,南北夾攻第二二七三章 財政補貼第一四五九章 背叛與信任第二百五十八章 好男兒至此(上)第八百二十四章 黑暗和恐懼第一三六零章 比某還不要臉?第一三八零章 回家第一千一十六章 年輕第一九三零章 陛下對皇后有猜忌?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有此意第一百八十二章 一招第一四七四章 潁川世家的害怕第一三零一章 宇文述的野望第六百五十四章 多多益善第八百一十六章 岳父可能是假的第二一零三章 親守此地共存亡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訪第八百三十一章 結束了第一七一九章 膠着第六百五十二章 家書第八百九十八章 六盤山下第一二九八章 武關道上的流言第六百七十三章 不滿第六十六章 突襲第一一二六章 戰雲催第一八二八章 不消停第一八七零章 我撿便宜了?第四百二十八章 弄潮兒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個聰明人第六十四章 力爭第一一八一章 北人侍衛第一三四七章 陛下偷個懶第二零九四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三百五十二章 敵襲第八百四十九章 懦夫第五百三十六章 鐵騎卷塵來第二百六十四章 撤兵第二一五一章 以後有他們好看第一三七一章 宇文氏的去留第一四九七章 吳郡的人,出列第二二八零章 吐谷渾的價值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第一三六一章 捉楊堅第八百七十二章 來者不善第一二一三章 跬步第一百八十章 軍營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二二二三章 歡迎來到武威第一二五六章 風雨長安第七百章 還不冷血第兩千零四章 一把椅子第四十三章 太多第一九八六章 變陣第一七七一章 尉遲老夫人的信第七百三十章 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