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明臺返照正道心(上)

良久,歸無咎緩慢走到洞府大門,一步邁入。

隨手往養氣銅爐中投入一枚“靜魂香”,靜中養元,歸無咎紛紜複雜的心緒漸漸平定下來。

回想這一日發生的種種事態,歸無咎突然意識到,自身的心性修持距離圓滿之境還有差距。

這十二年種種修行經歷也在他心頭流淌而過。

以自己的靈根品質,就算對玄理的領悟沒有絲毫阻滯,修行《九元書》所需要的時間也要比尋常弟子多出四五倍。旁人需要三年六個月,自己就需要將近十八年;而當初那人給自己的時間期限,是二十年。

但是歸無咎未曾有氣餒之意,苦心孤詣、精勤不二,最終僅用十二年,便完成了真氣九重的全部修行,比預想的進度快了足足三分之一。

隨着時間推移,歸無咎修行進度緩慢、似乎靈根品質頗低的情況爲衆人所知。面對同門種種異樣眼色,腹誹狐疑,歸無咎始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過吾守吾常,吾修吾道爾,旁人何足道哉?頗有幾分窮困之中閒庭信步的意味。

再後來,歸無咎道法深湛爲衆人所知,爲文晉元所宣揚,爲周掌閣所推重,幾乎成爲沖霄閣真氣境弟子的半個老師。至少表面上,贏得了大多數人的敬重。境遇變化,倨而後恭,歸無咎的清淨之心也並未因此起了一絲漣漪。

因此,歸無咎一向以爲:自己的心性修持算是極爲不錯的。

但經歷了這一整天的等候,歸無咎才知道大錯特錯。絕不是自己真的修到了一顆百折不回、萬變不窮的堅凝道心,而是那一枚牌符----就像一顆定心丸一樣,讓自己能夠足夠淡泊的面對那些小小榮辱罷了。

至於那修行的勤苦,又算得了什麼呢?昨日那倚仗了十二年的根本之物遽然失效,自己不免起了患得患失之念。

歸無咎突然升起一種明悟:唯有在生死之間、得失之間無所畏懼,纔是真正的道心圓融。

大道之爭,道念之立,絕不是有幾分苦恆之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成就的。否則,凡夫俗子中的農伕力役,十有八九都是吃苦耐勞的。莫非修道之人,心性連此輩也不如麼?

所謂道心,其實就是一種拷問,問你是否敢於賭上全部,去追尋那茫茫中的一絲機緣。

修道之路,決不是等待別人施捨機會,而必須主動去爭取!自己雖然在真氣境滯留了十二年,但是相較於修道界的絕大多數修士,自己的進度依然領先。而十日之後的真傳銓選之會,也同樣是自己奮力一搏的舞臺。

良機過後再難求,大道在前人必爭。

悟通這一層,歸無咎似乎感到掩蔽靈臺的淡淡雲霧逐漸消散了,低頭拾起那碎成兩截的牌符,隨手投入了銅爐中。隨着一道青色火苗竄起,漸漸化爲灰燼。

當務之急,是利用有限的時間,過了“返照”關。未過此關的靈形修士通常難以完全發揮自身潛力,爭奪三甲也就無從談起。

歷來沖霄閣靈形弟子突破此關,採用的是“故境重遊”之法。和真氣境弟子一道,重修《九元書》中自己曾經有所阻滯礙難的輪次。這番舉動等於站在了更高的山峰上回首走過的道路,對其中的曲直、利弊、得失自然能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一旦節節貫通,靈形元光自然臻於馴熟之境。

但是歸無咎卻並不打算採取此法。

歸無咎在洞府正中央的水池邊洗了洗手,然後自一枚碧綠納物戒中取出筆墨紙硯鋪在石桌上。說是“紙”,其實是一道空白的卷軸,高約尺半,完全打開之後長度怕不有數丈,只是卷束大半,只打開三尺長短鋪滿桌面。

服下丹藥,一邊研墨,一邊暗暗調息。

半盞茶的功夫之後,歸無咎心神已至最爲澄澈的狀態,深吸一口氣,提筆蘸墨。

他身軀挺立如蒼松,提筆的右手腕力運轉,一鉤,一撇,銀鉤鐵劃,赫然是一個“九”字。輾轉延續,又是一個“元”字。白卷右側擡頭頓時浮現出兩個大字:----“九元”。

這兩字之後,歸無咎陡然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一行工整的小字隨即如行雲流水般筆直浮現:“九元之道,無相無形,感於自然,而有動靜。”

轉而一提袖,書寫到第二行:“虛生於有,有生於無,無爲之始,有爲之母。”如此每行四句,奮筆疾書。

由於幼年經歷的原因,歸無咎書法甚佳,筆鋒醇和素雅中透出峻拔蒼鬱,超然通脫中溢出昳麗諧美,若在俗世中,單憑這手字,也算是一方名家了,至少衣食無憂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不過奇怪的是,每寫四句,歸無咎便留下大段空白。作爲“留白”也實在太多了些,於書道的謀篇佈局而言,倒是有些不協調。

轉眼間半個時辰過去,黑白交錯的小字佈滿長卷,鋪在地上。看那長卷上最後一個段落,是“總訣”二字。其下文字卻並非四字成句的格式。字跡隨着歸無咎的筆鋒流淌而出:“太和所謂道,中涵沉浮、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是謂修真之基,成丹之祖。”

最後這個“祖”字的一橫落定,歸無咎長舒一口氣,將筆放下。

歸無咎用了半個時辰的功夫,將真氣境修行的功法《九元書》默寫出來。

上下掃視片刻,歸無咎一攬袖,將筆墨俱收了。隨後彷彿變戲法似的,手中換持了一枝筷子粗細的袖珍小筆。石桌上原來的琴紋抄手硯也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小巧樸素的圓三足硯。

硯臺中並非墨汁,而是鮮美刺目的大紅硃砂。

歸無咎沉思片刻,細筆蘸紅。

左手慢慢捲起手中長卷,直至長卷正中“丁火柔中,內性昭融,旺而不烈,衰而不窮”一行。歸無咎於正文右側的大片留白中以蚊蠅小字硃筆手書:“戊子,七月,陰某問:......”

歸無咎自身修行雖緩,但那是卡在靈機運轉的速度上。對於道法領悟一環可謂至臻高妙,旁人萬難企及。這數年來爲同門排疑決難,從來對答如流。但歸無咎並未以此自得,反而心中漸漸產生一個疑慮:他們,爲何有如此疑問?

按照常理來說,真氣境是漫漫修真途中的第一步,道術簡易,不涉玄機。縱觀各家各派的修行之法,無不是循規蹈矩的呼吸吐納、引導存思一流的功夫。對於道法理解上的知見障,至少也是金丹境以後的事情,絕不應該出現在這最基礎的環節中。

第三十一章 命數如何信筆書第五章 半爲同門半爲師第二百三十八章 縝密定策巧相遇第二百五十二章 三戰觀摩 預設佈局第一百二十七章 極境高下 算度之外第十六章 三十六萬成一種第二百八十章 守株待兔 虎口奪食第十章 明虛實定吞天計第九十九章 差別之微 失序妙理第二百三十二章 立契爲證 薪火相承第一百九十五章 何謂功成尚須證第二百六十二章 縱逸玄心 入道之證第九十三章 玄蜂奚鼠 鉤鳴蛇妖第四十二章 以門設禁 斷界絕爭第一百八十一章 破而後立是道基第十九章 故主成賓客 瑞物伴麒麟第五十七章 不偏不倚中道持 天地生我應如是第三十六章 宏觀道理爭勢勝第二百零七章 天外手段 師徒之緣第二百八十二章 江上截擊 廓清圖卷第三章 未知誰是有緣人第一百六十七章 隨緣一卜無着意第二百三十八章 獨行秘境 訪求三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遁去之法 龍潭初會第二百一十八章 虛實無着原難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壇前高論 全壁半壁第三百零二章 五因六塵法 捲上相鄰人第八十一章 闢道得人 重返越衡第七章 重歸舊地影無蹤第一百二十章 四家密會 奇人獻計第一百九十四章 域內幽明出界時第二百零二章 速勝破關 闢法寄名第六十一章 李代桃僵 魚龍混雜第二十五章 九宗雙壁 推鋒絕劍第四十二章 明暗同途 截路邀鬥第一十五章 動盪遊離 一拳之威第一百一十六章 鏡符詮道 孤身迎客第二百一十二章 高下懸隔應有爲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道叢林 身先試之第十章 明虛實定吞天計第二百四十七章 陰陽判域 落定之人第一百三十六章 另闢蹊徑 雙喜臨門第二百八十章 寶靈交戰 營造武域第三十二章 傳報豺狼剪徑 去留明暗交鋒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羅石下耀古今第二十五章 左右二策當決疑第二百八十五章 網開一面 黃雀奪食第十九章 系緣綿長 以待將來第二百九十四章 批亢搗虛連破敵第一百九十八章 如其所願 敢讓一先第三十七章 各自短長 決戰前夜第一百六十五章 授法五徒 待客之道第二百零四章 各自所悟 二轉之文第七十二章 爲友盟諱 當務之急第一百八十七章 固守之界 大事從簡第三百章 連奪二獸 鹿死誰手第八十章 倚靠聽雲鬥四真第三十九章 兩方對峙 初陣已定第二十三章 來人規模 又得奇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內外兩分 故地重遊第四十三章 機緣一至秘境遊第十八章 蠢蠢欲動僵局破第九十九章 天祭器 異蛇卵 魔宗訊第一百二十四章 否極泰來 更進一步第二百五十四章 密乘實相 經驗相連第三十八章 地泉秘境 九竅玄果第八十七章 玉饌珍坊 易心之法第二百一十三章 鄭重禮遇 萬法一線第一百八十四章 應對之策 三才更易第一百六十四章 主客一轉難守密弄錯了東西,思路卡住了第二百三十四章 化身秘術 深密轉借第九十六章 拙中藏巧 詭變殺機第八十四章 陰陽小界 神道傳承第六十四章 外敵摧陣急 入世正當時第十五章 投石問路 通識傳訊第一百一十七章 累積完功終現世第一百四十一章 覓緣之法 紫薇之形第三百零六章 本末相易 逆宇玄石第一百六十三章 超等之由 三劍定局第二百八十七章 借子之手 吞象之謀第二十章 宴上觀人悟得失第五十六章 四境像身 峰迴路轉第二百四十六章 一擊之後有餘力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時一變 重拾本心第一百九十七章 參戰抉擇 一觸即發第八十六章 碑留指南 真傳名分第二十五章 大道在前人必爭(二)第二十八章 荒涼僻地亦啓爭第二百零八章 破境前夕 假因歸歧第二百八十三章 心禪爐 信天游第一百一十七章 料敵之誤 寂滅之威第一百八十二章 轉向難得二全法第一百七十六章 遍觀諸物 目迷五色第一百零三章 妙寶周旋 勇怯抉擇調整細綱中第一百八十九章 潮下潛流 半壁山河第二百六十八章 真寶靈性充足 陽謀攫取成功第九十八章 鴻雁雙飛 似是而非第三百一十六章 精微界限 失而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