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內、河東之間渡口

一個渡口的形成,往往有幾個因素:

其一,當時的地質水文條件。

很好理解,歷朝歷代氣候、水文甚至河道都不一樣,必須依據當時實際情況。

其二,當時的經濟貿易路線。

這個很正常,渡口大部分還是在和平年代使用的,荒山野嶺誰廢那勁去設渡口?

其三,當時的配套公路。

渡河後上岸,你終究要走驛道,必須要有配套的公路。

下面就講講關內道與河東道之間的黃河渡口及配套公路,其實之前有章節提到過了,我自己忘了哪章了,可能有人記得,懶得找了,重新整理一下。

公路歷朝歷代也不太一樣,路線不一。前朝存在的路,在本朝可能完全廢棄了,無法再通行,除非你徵發民夫重新修路。

這裡主要以唐代公路爲主。

唐代渡口基本都是國營的,即天下舟津濟樑都有令,從九品。

渡口設關城及碼頭,配渡船、水手、工匠,都是體制內人員。

從北向南數:

一、榆林關

勝州東三十多裡的黃河西岸,此渡口隋代就有,即榆關總管。

現代位置爲內蒙古托克托縣附近,因唐代黃河河道與現在差別極大,大概瞭解一下在哪就行。

這個渡口有配套驛道,向西三百里至中受降城,安北都護府所在地,中受降城再往西三百五十里至豐州。渡河東北行一百里至振武軍城,東南行三百八十餘里至朔州。

二、河濱關

位於勝州河濱縣城東面一點點。

河濱縣,在今山西偏關縣西、河曲縣東北那一個拐彎的地方,黃河西岸。

貞觀七年置河濱關。

這個渡口歷史很悠久了,北魏時叫君子津,唐代置河濱關。

北宋時廢棄。他們在唐河濱關以南約百里處置河濱堡,設雄勇津。在唐河濱關以北設久浪津,與西夏、遼國互市貿易。

唐代渡口在北宋廢棄的原因不明,大概率是軍事原因,離前線太近了。

渡口向西,進入沙漠、草原,至榆多勒城。

向南、向北接入豐勝驛道、麟勝驛道。

渡河向東,有驛道經朔州通往雲州,東南行,可經草城川進入嵐州地界。

三、合河關

蔚汾河匯入黃河之口南岸。今山西興縣境內,唐代合河縣北。

這個渡口在唐代就比較重要了,是關北、河東間的交通要道之一,居然設了館驛。

碼頭大小、水手規模、船隻數量等都要多出很多。不要覺得是個渡口都一樣,根本不是一回事,碼頭的吞吐量是關鍵。

18、19、20世紀,登陸戰都是一場噩夢。玩過鋼鐵雄心的都知道,對登陸作戰是有巨大的懲罰的,現實中也一樣。亂哄哄的人員,四處堆放的物資,彷徨的心情,永遠不足的運力等等,敵人都不用半渡而擊,放你過河又如何,只要沒整隊完畢,照樣輕鬆打崩。

基本上,只要守渡口的不是智障、弱雞,哪怕守軍兵力遠少於渡河的攻方軍隊,也能輕鬆取勝。

合河關渡河向西,介入麟勝道。合河關向東,經蔚汾關,可至嵐州,總共二百多裡。

四、孟門關

綏州(綏德)東一百三十里、石州(離石)西九十五里的黃河東岸。

東岸置孟門關、孟門鎮,百步之外就是石州定胡縣縣城。

從這個架勢就可以看出,這個渡口十分重要。

確實,此關/津爲開元十三中關之一,有館驛。孟門關有守兵不算,還專門加設一個孟門軍鎮,額外駐兵。東面百步外就是縣城,還有輪戍的土團鄉夫,架勢確實很大。

這個渡口爲什麼規模這麼大,地位這麼重要呢?

因爲他配套的驛道體系不得了。

向西接上了橫山北麓的東西向大驛道,沿途有綏、夏、宥、鹽、靈五州,再接上通往河隴、安西的道路。

向東,經石州、汾州,通往太原。

北宋時此渡口仍在用,曰伏落津,對岸是綏州鐵茄關。

五、永和關

延川縣東四十里、永和縣西六十里的黃河東岸。

開元七下關之一,對岸是延州延水關。

此渡口向西,經橫山入靈夏,東至隰州。

此關在唐代不重要,因爲橫山道路特別難走,也沒有靠譜的驛道,一般是走關北靈夏平坦的大道,那就是走孟門關渡口了。

但北宋不一樣……

他們的主驛道在橫山中的栲栳城(保安軍)一線,且栲栳城也是與西夏互市之所,因此永和關還是蠻重要的,專門設了館驛。

永和關到隰州一百四十里,有驛道。

六、馬鬥關

當蒲水入黃河處。

渡口往東不到七十里至大寧縣,又東北八十多裡至隰州。

渡口往西一百多裡至延州。

小渡口、小透明、沒人疼、沒人愛的地方……

七、烏仁關

丹州汾川縣東七裡、慈州文城縣西南三十六裡處,黃河西岸。

這一段黃河河岸陡然變狹,是著名的孟門石槽。

河岸窄,是不是很好渡河?

呃,如果告訴你這段黃河流速極快,上下落差特別大,懸水奔流如瀑布,魚鱉不能遊,你還這麼覺得嗎?從這裡往南不遠,就是壺口瀑布了。

渡口往東五十多裡可至慈州。繼續向東,橫穿整個慈州山區,沿着山區小驛道,可經昌寧至晉州臨汾,全程三百里。

這個渡口,沒事別走,玩命呢。我多跑兩步,走馬鬥關也好啊。

八、龍門關

同州韓城縣東北五十里,絳州龍門縣西北二十二里,國朝中關之一。

向東可經絳州、晉州北上至太原,向西至長安,兩端都是重要驛道。

九、蒲津關

河中府所轄之河西、河東二縣之間,有關城、有碼頭、有浮橋,三位一體,牛逼普拉斯!

浮橋連鎖蒲津關三城,向東通往太原,向西至長安,交通要道,核心樞紐,爲河東、河北西入關中第一鎖鑰,開元六上關之一。

第九十五章 心有所感第1288章 坐檯理政第四十一章 試探與複雜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二十章 一了百了第三十一章 前出之基第四十三章 收果待繁霜第二十六章 淮蔡路第二十二章 散盡家財第三十六章 鹽州定策(爲昨日菸草淡淡香盟主補更)第五十六章 將才第九十章 洛陽居第六十三章 勵精圖治?第三十四章 進會州第1066章 前程第二十三章 廣成澤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六十六章 進展第二十一章 爭執第十八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三)第八十七章 特來送君一程第1260章 這是爲你好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來了第十九章 碰撞第1262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1337章 各個擊破第七十七章 軍心與消息第七十二章 回援第四十七章 渾水摸魚第八章 荔枝道第六章 州情(三)第五章 地盤與借道第七十六章 搏一搏簡單談談弓箭、鐵甲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四十三章 沒有國書的使團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1074章 正旦朝會第十二章 澠池第十四章 渭水道第十一章 投石問路第1023章 落實第1110章 逃第1261章 詰問第1301章 被日曆控制的男人第十三章 面聖第1335章 古戍無城復無屋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二十九章 退敵(二)第三十二章 第二次第1115章 處置第九章 表演第五十五章 王孫第五章 延、汝(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二十三章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三)第七章 收拾整頓(三)第五十七章 南下第二十八章 不要命!第十一章 聯絡第1054章 武裝行軍第八十五章 真遊牧第993章 一擊而潰第1093章 年號 儀典第一章 關津第六十二章 西域商社第五十一章 恨!第1080章 杯酒釋兵權第四十二章 北巡準備第1105章 定計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七章 麟州行(一)第五章 善後穩定第三十六章 新家第十一章 賞第三十五章 老巢第三十三章 形勢與兵力第四十章 操作第九十三章 一路向北第二章 林場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五十章 肥肉第十八章 入長安(三)高昌回鶻世系第1036章 班底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五十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一)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1261章 詰問第1304章 臘日第1162章 河東道第六十三章 懸崖邊的選擇第1290章 軍不發第十一章 幕後與密使第四十五章 慘第六十六章 快刀斬亂麻第1326章 前置準備第1081章 三件套(月票加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