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八章 官家的道

後世對王安石有個提法,叫拗相公。

可在這個庭辯的過程中,趙曦才發現司馬光的拗比王安石少不了一點。

王安石的理論是以變來立論,這樣就有了很大的優勢。

不說滄海桑田,就說歷朝歷代大儒對經史子集的註釋,也有大把的例子現成放着。

儒生重傳承,大宋的文華也是繼承了歷朝歷代先賢之著作,這就讓王安石的辯經有取之不盡的說辭。

人們還不好辯,最起碼不好去斥責先賢的不是。

可司馬光不同,他的立論太單純了。想要把一個誠字敞開了說,肚裡再有貨,能說三天已經是司馬光的極限了。

邵雍似乎剛剛有了一個思想體系的想法,或者說他真正研究的重點並不在此。

當他提及卦象爻辭跟天人合一關聯時,就被整個大慶殿所有人駁斥了。

趙曦很懷疑,是不是因爲這種觀點不被官方認同,邵雍才放之民間去傳承了。

還別說,要說傳承,除了理學,就數人家邵雍的象數學流傳的久了,受衆甚至不少於理學……這是趙曦心裡嘀咕。

“官家,庭辯就三日爲期吧。”

韓琦估計也煩了。第一天,各自陳述觀點時,對他韓琦還有些新奇感,有聽下去的意思。

第二天,當各家辯駁多於理論闡述時,韓琦已經沒興趣聽了。

到了第三天,就連司馬君實都有些胡攪蠻纏了。那怕是官家還有意聽下去,他韓琦也得叫停了。

總不能庭辯的結果是洛陽程家的倆小子贏下吧?

就好像是說國朝的政事堂不如小吏和鄉野一般。這種事,作爲宰相的韓琦,決不允許發生。

“那就三日吧。”

午飯時韓琦召集政事堂相公們到延福宮,趙曦就知道該結束了。

挺好,最起碼政事堂不是一羣書呆子。

別看這是庭辯,那怕是一個個口若懸河,趙曦也沒覺得都是棟樑之材。

有些事需要做,因爲有自己的目的。

……

“三天庭辯,彰顯了我大宋之文華昌盛,確實可以用受益匪淺來表達感受。”

這是庭辯,總結性陳詞是留給趙曦的。

“三日來,我聽諸位大家之辯,也有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啊?都愣了。政事堂相公們就更愣了。

官家這是要幹嘛?都是大家,官家在這時候針對庭辯總結,最正確的是浮皮潦草的說幾句,只針對庭辯而言,而不涉及輸贏或者學派觀點。

因爲,朝廷這時候最不適合有態度。

整個國朝,都知道庭辯是因爲科考而引起的,這時候官家發言就代表着科考的方向。

可能打斷官家發言嗎?不能,誰也不能。

韓琦着急,韓絳、呂公弼更急。他倆對官家的瞭解,要比韓琦深很多。

不管是呂公著還是韓縝,在兄弟們的書信往來中,談及官家的時候很多,從來沒說過官家有這方面的表現。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着急是擔心官家否定他們的觀點…~

“先說道是什麼,我認爲,道是規則,是規矩。可以是本源,也可以是變通。”

“以炊餅和蛋糕爲例……可能沒各位那樣深奧,但應該可以說明問題。”

“炊餅和蛋糕,本源都是小麥或者麪粉,添加不同的佐料,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最後成了不同的吃食。”

“麪粉,就是本源之道,猶如張子厚所言太虛與氣。若把麪粉的顆粒當作氣,那氣就是炊餅和蛋糕的本源。可麪粉的顆粒還能往更細微處探究嗎?或許究竟到無窮小,那就是子厚定義的氣了,因氣化才成了麪粉的顆粒。”

扯吧,趙曦也知道自己是在扯,是不是立的住足,最後能不能圓回來?扯着看吧。

“接下來再說麪粉如何成爲蛋糕和炊餅,肯定是經過製作了,而這個製作又必須按照一定的方式來。”

“炊餅用蒸,蛋糕用烤,同時各自添加的佐料也不同。這就是規則,這就是規矩,這也就是邵堯夫所言之道形。”

“麪粉不能直接食用,所以,我們要用蒸或者烤的方法,來變成炊餅和蛋糕。這就是介甫相公所言的道爲變,爲經世致用。”

真不容易,就一個炊餅和蛋糕的例子,硬是讓趙曦把三家學派的立論特徵融進去了。

還得繼續白呼,不能厚此薄彼呀。

“有人吃炊餅吃到了沙子,那是因爲麪粉沒收拾乾淨,或者在碾小麥時就沒收拾乾淨。”

“又有吃蛋糕吃出了異味,甚至還見過蛋糕里拉絲一樣的粘物。這些是說明炊餅和蛋糕不好,或者不宜食用。”

“這就是司馬君實所言的誠道,人之誠,物之誠,變化之誠,本源之誠,甚至商賈之誠。”

趙曦越說越佩服自己,這都什麼跟什麼呀?他就是拉一起了。

其實,萬物同理,這在後世是真理。

有了後世廣博的見識,還有那潛移默化的邏輯學,只要想扯,總是能扯在一起的。

“再回到炊餅和蛋糕。它們的本源相同,或者借用大家所說的道,他們的本源道相同,經過不同的道形和道變,就有了不同的食用之受衆和口感。”

“也因此,賦予了炊餅和蛋糕不同的名稱和定位。這就是周茂叔所言本體和心性之論。”

“同樣,炊餅和蛋糕用料不同,就造成了它們的價格不同,被黎民百姓看待也不同。這就是伯淳、正叔所言之天理。”

“儘管原料相同,也可以說是本源道同,但添加佐料和製作方式不同,也可以說是規則和變道不同,就造成了他們被認知的不同。這就是天理道。”

“其實,從整個庭辯來看,我不認爲那一家之言爲正統,反倒是大家都只是以偏概全了。”

“張子厚的本源,以周茂叔和司馬君實的誠爲基礎,在邵堯夫的規則下,經過王介甫的變,最終達到伯淳、正叔所說的天理之境。”

“本源、變化、結果,都是道,或者說將所有結合起來纔是真正的道!”

趙曦說的可能也有些牽強,相對於他們的辯經,趙曦自認爲他闡述的道最符合邏輯。

至於別人是不是信服……這個還真不確定。

啥時候辯論能改變他人觀點了?

對於韓琦、韓絳、呂公弼以及歐陽修來說,只要官家不明顯的支持哪家學派,就足夠了。

官家的這一番話,可以當成很有道理,更可以看成對各家學派之爭模棱兩可的定論。

不過,這纔是官家該有的道。

第六二八章 初步成型的模式第八一一章 新舊內閣第二五六章 變天了第一四七章 歸仁鋪第六二四章 完美的作秀第四九一章 各懷心事第五百章 面授機宜第五二零章 監察第七八七章 微服私訪(一)第四九三章 又砸腳了第八四九章 石油引發的第八九九章 回撤第九四六章 話已至此第九二一章 輿情第四七零章 東平王 可滿意第七四八章 小事件之外的指向(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一更)第八六二章 立場和態度第五四六章 開始了第六七二章 王韶的決定第二三九章 殺無赦第六六七章第七二七章 不予增援第六四六章 揪心呀第一四二章 吾乃趙曦第六六四章 泄洪口的選擇第六四六章 揪心呀第七四六章 區別對待(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三更)第五四一章 不該狂喜第六四二章 佔地增稅第五二三章 折服第六七章 君子六藝第三五九章 捷報的本質是宣傳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三六一章 爹是兒子背後的山第八二八章 治河之議第六九零章 很正確的決斷第二二四章 爛人的未來第八二二章第九零六章 邊境亂事第五七三章 比鬥第六八零章 終於等來危險了第一四四章 很爛的計謀第一二五章 第一晚第五五章 做該做的事兒第四八二章 老王 你得多招人恨呀第五七章 趙曦你幹嘛第六一三章 徹查第七八六章第八八七章 扼殺第三零三章 驚馬第八五七章 戰爭要素第二五零章 都是糧食鬧的第三四零章 相公的憂和帝王的喜第九五七章 大勢已成第二九章 點心有毒第四一四章 投其所好第九六章 橫生枝節第五四六章 開始了第六八三章 朕的意思第九五七章 三日第一九八章 搞了個毛線(第二更)第三五七章 遍地狼煙第八五零章第五零五章 故意折騰第十七章 劉成朔風烈第五零三章 拋出一塊骨頭第九三七章 舊事第九六章 橫生枝節第四二五章 爭吵 多吵吵第六九零章 很正確的決斷第六八六章 誰也沒料到第八零六章 工農優先的問題第六二四章 完美的作秀第九五章 練兵之法第三零七章 等着西夏寇邊第五零九章 官家的市易法第五六一章 往好處想 往壞處準備第六三五章第九五九章 大清剿第四九四章 猝不及防第六一六章 權利架構第四六九章 槍頭趙允弼第六二三章 熟悉又陌生的氛圍第七八七章 微服私訪(一)第七四章 混亂元夜第五六五章 強弩之末第六九章 千匹戰馬的賭注第四八七章第七零一章 官家的風傳第六一八章 第一次議事第五七八章 狠辣第六九八章 官家的推斷第三零一章 帝王和相公的挫敗感第二零五章 謀劃深遠(第四更)第八六九章 逃民的大匠第九四八章 評估第四八零章 可以殺第一一三章 太子隱疾第六一二章第二六七章 想撇開單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