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

第914章 南洋大開發(九)

兩淮這個從南宋扒黃河便出現的帝國之癌,到現在真的已經是很難在現行體制下解決了。

不只是年年遭災這麼簡單,而是這裡幾乎已經是中世紀農奴化了。

歷史上蒙元忽必烈時候,就有大臣上奏兩淮的問題。當然是站在大儒的角度,指出這裡的地主和佃戶的關係不正常,佃戶要結婚必須要給主戶送禮。不送禮就不準佃戶之間結婚,主要問題還是“不給主家交結婚稅就不能結婚,但人又扛不住慾望,是以男女淫奔,大傷風化”。但以後世的眼光來看,結婚就要給主人送鈔貫布帛,這不就是除夜權稅嗎?

北洋時候,這裡鐵打的老爺直接燒死過縣長;滿清時候,這裡的縣衙立着碑文:佃戶一經業主呈控,即刻追拿,從嚴重辦。哪怕到解放前,土改的幹部看着黃淮蘇北,都要感嘆“從社會形態上來看,蘇北和蘇南差了一個時代”。

這裡面有其和別處完全不一樣的特殊性。和滿清末年黃河決口北上,導致的捻子橫行問題不同。

兩淮地區從南宋開始,出現的問題是社會急速分化。不考慮運河財富、不考慮商業,只說農業。

因爲常年災害,所以,沒有富農、小地主的生存環境。不只是小地主和富裕自耕農因爲天災、稅收制度、漕運、勞役等原因破產這麼簡單。

而是一旦遇到災年,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怎麼辦?

吃大戶,問大戶討當年孔夫子被困陳蔡時候借的米……但是,真正的豪強地主,家裡有打手、官面有關係,除非是大起義,否則吃不動、吃不得。

於是就只能吃富裕農戶的、小地主的。時間一久,這裡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正常農戶、正常地主。

大的不能動,災年越來越大。

窮的依舊窮,災年也就吃口飯。

中間的,徹底被消滅。

被天災消滅。

被豪強吞併。

被底層吃窮。

使得兩淮地區要麼是豪強。

要麼是窮的欠一屁股債的佃農。

而且基本完成了劣紳化,因爲好士紳在這根本混不下去。要麼變劣;要麼階級滑落。

自耕農或許也就20%左右,沒有帝國最穩定的中間階層了,只看黃淮地區的比例,感覺大順好像馬上要完了似的。古典帝國搞到不足40%的自耕農、半自耕農,那就基本上可以宣告週期到了。

因爲天災頻發、因爲明順一脈相承的奇葩稅收“仁政”三十稅一,使得這些佃農只能依附豪強地主生活。

大地主又要防備吃大戶,所以要高牆大院。

佃戶基本上人身依附地主,要不然除了要飯這一條路外,也沒別的出路。

因爲這裡既不能闖關東、也不能墾蒙、還不能趕苗拓業、更不能自發下南洋。

這是華夏的腹心區,周邊除了大海,並無空地。

爲了生存導致的人身依附,這裡的社會關係已然退回到了中世紀。比如煙臺地區的地主,敢說要租地先讓我睡一下你媳婦,當地的佃戶心一橫,心道去你媽的吧,老子渡海闖關東去;比如廣東附近的沿海地區的地主,敢說讓佃戶說話要注意避自己的諱,不小心沒避諱就綁起來打個半死,當地的佃戶多半一刀子捅進去,下南洋闖臺灣去也。

但這裡能去哪呢?

這裡在封建朝廷的中央集權沒崩的時候,還能維繫一個基本的秩序。一旦中央集權崩了,這裡最容易出現兩種模式:宗教組織的反動道門;或者地方豪強大地主帶頭當土匪禍亂一方。

這裡不要說和江南不一樣,就是和此時的河南、關中、京畿等地都不一樣。最起碼,大順當基本盤的幾個地方,自耕農的比例還是有一個封建王朝鼎盛期該有的比例的。

這裡則完全崩了。

黃河南流導致的天災頻發,是這一切的重要誘因。翻開江蘇志,就能發現蘇北地區在封建王朝時候,幾乎是每年都災、三年一蠲、五年一免、七年一賑。

朝廷也根本無力管。哪怕只是單純的天災,如此頻發的程度,也可以想象自耕農和小地主必要階級滑落。

往好了說,這裡的環境,使得這裡的百姓,是下南洋意願最強烈的地方,沒有之一。

給條活路,他們纔不管什麼九死一生。

往壞了說,這裡退回到中世紀一般的人身依附,想要利用這裡的人力,就要花好大的力氣。

暴力手段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但在不造反的前提下,用暴力手段收拾這塊糜爛之地,就需要一些手段。

而且,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即便要收拾這裡的劣紳地主,也需要大順朝廷在淮河治理工程和廢漕改海徹底完成之後。

在此之前,需要詳細的準備工作。

雖然因劉鈺而死的人以十萬計,對移民南洋50%的死亡率都覺得無所謂,但總體上是個比較仁善的人。

所以要麼不解決,看着這裡每年照常魔幻,假裝看不到;要解決,就來波狠的,來波大順開國以來的牽連最廣的大案,殺個萬把人。

該善良的時候,一定不能不善良,下手一定要狠。

他在松江府聽那些人販子說了這邊的情況,心煩意亂之際,已經是動了殺心。如今和顏悅色來求江蘇節度使辦事,江蘇節度使又把地方上的諸多難做的情況說清楚,這殺心便更盛了。

於是臉上更加和悅。

見這件事各方能說的都說了,已然陷入了僵局,堅定了殺心的劉鈺笑道:“徐州黃淮地區,自宋以來就是個難辦事的地方,我也知道。”

“剛纔節度使既說了這裡放貸的問題,我這些年也賺了些錢,便想着做些善事。這就需得諸位大人幫幫忙,看顧一下了。”

“諸位大人覺得,在幾縣,效荊公舊事,搞青苗法行不行呢?當然啊,不是朝廷出錢,也不是地方府庫出錢,我自來解決錢的問題。”

“不說多吧,照看幾個縣應該還是可以辦到的。人手我自招募,不走公賬。日後若是債還不上,就下南洋做事抵債如何?”

“既然下南洋的問題在債,日後廢了漕運也不在役法,無非就是債的問題嘛。與其問別人借九出十三歸的印子錢,不如借年息15%的低息青苗貸。”

江蘇節度使愕然,被這個想法嚇了一跳,一時間不知該怎麼說。

黃淮都督皺眉道:“興公,都知你富,但這裡是個無底洞。便是富足如你,也填不滿啊。”

“放貸給佃戶小農,根本收不回本。一場水災,就一無所有了。就算想還錢,那也還不起。”

“而且,你放15%的低息貸,若不需要太多抵押,諸多窮戶多半立刻要從這裡貸錢去還舊債。”

“去南洋,能不能賺回來這些錢呢?我看是未必的。這裡面的坑,實在是填不滿的。”

劉鈺嘆息道:“我豈不知?只是此事若朝廷辦,肯定不行。朝廷或有更好的辦法,但朝廷不用。這青苗法,更不可能用了。若說爲了賺錢放貸生息,復《周禮》舊制,不好處理;但若爲了救濟百姓,這又治標不治本,實是沒有這麼多錢。”

他說的更好的、朝廷不用的辦法,無非是重走舊路。

要麼均田。

要麼永佃加稅改。

提稅,才能更好地維護小農經濟的穩定性。三十稅一的國稅和隨意的地方攤派政策,只會導致小農破產加速,這一點朝廷不是沒有明白人,很多人看的很明白,但並不敢說的很明白。

有時候,政策導致的後果,往往是違背常理和直覺的。

而青苗法朝廷不能用的主要問題,是因爲歷來小農就是最差的貸款方。即便後世,銀行也更願意和大企業打交道,而不願意和小農打交道,很容易出不良貸款。

朝廷若行青苗法,收不回債咋辦?縣官帶着衙役,去扒房子牽牛?就算扒房子牽牛,也得有牛可牽才行啊。

是以這個辦法朝廷就根本沒法用。

江蘇節度使適才的愕然,也正因如此。

這明顯是個天坑,家財萬貫都要賠個底掉的天坑,節度使從不認爲劉鈺傻,自己都能想明白的事,這位靠貿易工商富有百萬的會不清楚?

要說出於好心、善良、仁義之類的,那就實在不得不叫人震驚愕然了。

真有人信仁義?

還是說這是有錢沒地方花了?

江蘇節度使見黃淮都督也勸了,自己似乎也要適當展示下善意的態度纔是。

“國公,此事雖系善舉,但……窮是救不完的。如今朝廷要棉將近二十個州縣的錢糧,若先在這二十州縣之內試行,自然是利民救民的善舉。只是,蘇北多災,只恐錢都打了水漂,到最後什麼都沒解決。”

“我在這也說句實話,善舉雖好,卻也要量力而行。若國公覺得去南洋真能賺回來,便做;若賺不回來,便不要做了。”

“至於國公若做,我自是支持的。不止我支持,各地地方官也必支持。此等善舉,又能助災民明年墾殖資本,自是好事。”

“年息15%,亦是自古未有的仁義之貸。”

“《周禮》言:遠郊二十而三者,萬泉期出息一千五百。甸稍縣都之民,萬泉期出息二千。如今兩淮乃甸稍縣都之民,竟可得萬錢千五之息,實大仁大義之舉!”

“至於說還不起債就下南洋做工還債,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既不違背《大順律》,亦不違背天地良心。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反正……此事國公自決。只要國公要做,我無二話,絕對支持。甚至可以叫各縣批撥倉廩暫用,做青苗倉亦可,不收一文錢。”

劉鈺忙道:“有這句話我就放心了。但今年的事,還是要從速解決。既然節度使擔心今年強制平債,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出民變。那有這等青苗之貸,明年的事便不用擔心。今年的事,還請特事特辦。”

(本章完)

第729章 最後的平靜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245章 垂釣第765章 荷蘭災難年(五)第273章 巴達維亞的必然(下)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195章 過時了第513章 皇帝的職業病第779章 艱難的第一步(下)第1075章 惡龍殘影(十)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順第1282章 死與復仇(三)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1077章 爭功(二)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431章 主戰者皆國賊也第794章 憧憬(下)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1300章 死與復仇(二一)第1286章 死與復仇(七)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171章 萌芽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1030章 氛圍第194章 卸力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421章 混亂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7章 紛至沓來的麻煩事第1116章 脈絡第266章 開源節流 與民爭利第413章 自我意識(下)第674章 歸國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1469章 最後的鬧劇(十六)第342章 摸不到的理想國是最美的第608章 無恥的小報第1455章 最終的鬧劇(二)第254章 聚成大豬圈方便割肉第197章 活路第20章 會通中西,以求超勝第1088章 工業革命(一)第202章 評書梆子學歷史第25章 前朝舊事今日師第149章 膽子這麼小,還想當軍官?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674章 歸國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1283章 死與復仇(四)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1060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四)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1033章 修補者的絕望(上)第4章 衝突第659章 朋友和敵人第1370章 裡病外治(六)第842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四)第1043章 新危機(上)第604章 互相猜錯的底線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五)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938章 笑話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動物(下)第52章 模棱兩可第22章 被賣了幫着數錢第858章 一錢多花第482章 河豚之喻(下)第1345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五)第1270章 攻防心裡(五)第545章 難題第515章 南進之前定北疆(上)第1169章 備戰(八)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1001章 缺陷第212章 爲什麼要學習第91章 提點第466章 爲何要抑商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045章 平衡第4章 衝突第391章 科學的困境第1027章 割裂(五)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366章 模式選擇第1171章 備戰(十)第1429章 王謝燕,百姓家(中)第962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八)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