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天下才俊(下)

石越笑道:“良材美質,斷難自棄。司馬公子在兩淮江浙往來一年,不知道有多少人稱讚公子呢。”他故意點到爲止,卻並不說明。

司馬夢求真是吃了一驚,說不出話來。

石越微微笑道:“以司馬公子之能,必能有所教我,還盼不吝賜教。”

司馬夢求倒不想石越如此開門見山,連忙說道:“學生見識愚鈍,只怕讓公子失望。”

石越嘆道:“身在高位者之患,是不知百姓之疾苦。象我們這些人,整日裡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高坐廟堂之上,坐談議論,百姓之疾苦,誰能感同身受?上行下效,便是小縣知縣,真能深入民間者,亦廖廖可數,而敢於據實上報者,更是難有。《汴京新聞》號稱能反映民間疾苦,可實則亦不過限於開封一府罷了。朝廷法令行於四方,縱有良吏執行,各地風俗人情不一,守令爲求考功升遷,無不諱病忌醫,這是人之常情,而最後吃虧的,是百姓與國家。我雖有親近百姓,瞭解法令真正的執行情況之心,但是身在朝廷,往往也脫不開身。司馬公子是有心之人,還望能夠直言無忌。”

他這一番話說得衆人無不動容。司馬夢求起身行了一禮,正色說道:“石大人如此見識,實乃朝廷百姓之福。如此學生便斗膽放肆直言,有不是之處,還請大人見諒。”

石越伸手說道:“但說無妨。”

司馬夢求清清爽子,侃侃說道:“自熙寧二年,陛下召王相公入朝,主持變法,至今已近四年。所謂變法,其要者有六路均輸法、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保馬法、市易法、免行法及置將法等。其他細法,不計其數。而其中青苗法,本是爭議極大,石大人改良之後,又多出三法:青苗法、錢莊法、合作社法。不到四年時間,相繼推出如此之多的法令,一法爭議未定,一法又出,本來就嫌苛急。而地方官吏奉行,多有變樣,更易招致反對。但平心而論,新法亦有可取者。”

“譬如免役法,朝野之中反對一片,但學生這幾年往來南北,終於發現其中之奧妙。原來免役一法,北方人反對得厲害,南方人卻不甚反對。”

石越和李丁文聽到這話,不由愕然,三年以來,還從來沒有人對石越說過有這樣的事情,他想了一回,沒有明白爲什麼南方人反對不厲害,而北方人反對得厲害。當下便問道:“這是爲何?”

司馬夢求嘆道:“因爲南方與北方,情勢不同。大抵南方百姓,較北方百姓要富庶,而南方百姓的徭役,亦比北方要重。實行免役法,一般的南方百姓,多能承受,而因此免掉徭役,只要朝廷不是庸外加庸,百姓反而覺得方便。而北方就不同,百姓窮苦,本來就出不起免役錢,而免役法又分五等戶徵收,原本不要服役的客戶與四、五等戶、單丁戶、女戶,都要交一半的助役錢,和十分之二的免役寬剩錢,使貧者更貧,雪上加霜,而國庫竟因此富裕。所以北方最窮的百姓,是很受免役法之害的。特別是十分之二的免役寬剩錢,說是爲荒年災年備災的,實際上年年徵收,幾乎變成常賦,有些地方甚至增加到十分之四,十分之五。深害百姓,南方還好,北方百姓則實有不堪忍受之苦,而偏偏北方官戶、客戶、四、五等戶特多……”

“另一方面,北方有些百姓卻甚至不願意種桑養牛,因爲家裡有桑樹,有牛,就被視爲富戶,免役錢就要多出,百姓由此更不堪重負。但在北方而論,比貧困之家反對更強烈的,是一等戶和官戶,很多官戶,本來不要出錢的,現在突然要出錢,雖然他們有錢,卻也不願意;而一等戶則是因爲他們出錢最多。朝中大臣以北方人居多,所以這些人的聲音更容易傳到朝中大臣耳中,真要說爲貧困百姓籲請的,倒不見得有幾個。否則也不必全盤攻擊免役法,只需改良助役法就行了。如果平心而論,對於南方人而言,則免役法至少不是什麼壞法,對北方而言,如果能取消或者減少四、五等戶和客戶的助役錢和免役寬剩錢,那麼它縱有弊端,也可以接受。”

石越想到自己之前在心裡一直單純的認爲免役法擾民,甚至想過要聯合舊黨狙擊此法,心裡不由一陣慚愧。長嘆道:“非純父,他人不能告訴爲我言此。”旋又想起蘇軾本來反對免役法,可是到了杭州後就慢慢沒有聽到他反對的聲音了,而韓琦在河北,則對免役法恨之入骨,種種情弊,他終於算是完全明白。

連李丁文聽到這裡,見司馬夢求如此通達上下情弊,也有點自嘆不如。

司馬夢求繼續說道:“又如保甲、保馬二法,推行皆在黃河以北,黃河以南,對此二法聞所未聞,更無害可言。反倒是青苗法推行得當之處,百姓頗得其利。若南方百姓所苦的,反倒是農田水利法。”

這話說出來,衆人皆是大吃一驚。“這怎麼可能?”陳良一句話,問出大家的心聲。

“怎麼不可能?地方官吏爲了邀功,亂開溝渠,胡修亂造,虛報數字。逼迫百姓向朝廷借錢,雖然利息甚低,卻始終是要還的。何況江浙兩淮,要修水利,就應當統一規劃,才能見其利。各縣亂修一氣,又有什麼用處?”

這話問得陳良啞口無言。

石越點了點頭,說道:“這件事朝廷已經知道了,會派專員去兩浙兩淮督修水利。”

司馬夢求又繼續說道:“石公子改良青苗法,雖然是善法,情弊減少許多,但也不是全無弊端可言。一則如非大縣,一縣一般只有一個錢莊,而錢莊春季借出,秋季收回,若非富戶豪室,斷然沒有這麼多的本金。而富戶豪室,卻也有不願意的,他們寧可錢莊開不成,自己偷偷放高利貸。要抑制這種情況,一是靠地方官員的乾材,一面打擊高利貸,一面讓縣中富戶聯合出資辦錢莊;二是由外地請來大商大販興辦錢莊,讓本地的富戶無利可圖。這種事情,在富裕一點的地方則施行良好,在窮困之處,卻全靠地方官的能力。僅僅靠着青苗錢收息那一點微利,如何能打動富商?何況越是窮的地方,借錢出去風險越高。其二則是那些極度貧困的農民,錢莊並不願意借錢,官府亦不能強迫。而合作社的推廣,又並不理想,結果最窮的人,依然還要去借高利貸。所以改良青苗法,如果攤上一個好的地方官,則一切都好,若是地方官平庸無材,那麼這根本也談不上雪中送炭之法。”

石越聽他說來,也的確有可能,當下默然良久,才說道:“南方已是如此,北方只怕更加複雜。”

不料司馬夢求卻笑道:“那卻未必。”

“爲何?北方可是比南方更窮。”

“北方雖然窮,但是北方也有有利之處。一是北方人情淳樸,欠錢不還之事要少,風險自然小得多;二是青苗法利息低,而北方三等戶以下,都願意借,甚至客戶也願意借,借的人比南方要多,利潤反比南方高;三是因爲錢莊收息多少,始終是考覈地方官政績的重要一條,地方官員也很主動的把那些富戶召集起來,合夥開錢莊。而地方官爲了從錢莊中多收息當成自己的政績,又會允許這些錢莊借錢給商人謀利,從中抽取稅金,當做青苗法交納。所以北方實際上並不比南方執行困難。實際上錢莊借錢給商人爲本,然後謀利,這種事情地不分南北,各處都有。依學生看來,是有利有弊,其利則是錢莊利潤變大,商人願意開設;其弊是學生擔心這些錢莊本金有限,最後反而沒有錢借出做青苗錢了——這種事情在某些地方已經發生,地方官員爲了自己的政績,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錢莊則只要有利可圖,青苗法因此名存實亡,生產需要資金的農民還是不得不去借高利借貸,改良青苗法之所以朝野一片平靜,這中間是有玄機的,不過以學生所見,這樣的事情現在還只是少數地方的現象。”

“那麼,純父可有什麼良策?”石越雖然覺得資本追求最大利潤根本是正常現象,但是青苗法積極的一面如果斷送,也未必是什麼好事。讓大多農民破產,而社會工業化程度又無法容耐這麼多勞動力,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引發社會的動亂,從這個意義上講,石越也希望青苗法能夠切切實實解決農民的一些問題。但是讓民間資本有效的流入農業生產當中,這個難題也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

司馬夢求苦笑道:“我又能有什麼良策可言,本來越是窮縣越是需要青苗錢,可在某些地方,結果卻是越是窮縣錢莊越是不願意借青苗錢,反倒是富縣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真要解決,還得靠地方官吏的良心與能力。或者在錢莊法增加一條,農民滿足貸款條件而錢莊不放貸者,可以向官府申訴求助?不過依學生來看,這些都是細節,實則王相公變法的路子,整個就走錯了,這完全是一個死連環。王相公變法便真能成功,財政歲入真能大增,亦不足以解決大宋的問題。”

他這話實在是驚世駭俗之論。就算是石越,也不曾對王安石變法全盤否定。不過石越對於司馬夢求的建議,也不敢斷然下結論是好是壞,金融方面的事情,石越並不是行家裡手,這樣的一條條令加進去,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暫時難以評估。

“那麼純父的高見是?”石越和李丁文對望一眼,並不急着說出自己的看法。

司馬夢求可能是很久沒有機會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略有點激動,“大宋之弊,在於冗官冗兵。要解決二者,首先就要澄清吏治,不澄清吏治,消除冗官,就不足以寬養民力,不能寬養民力,就不能厚培國本,不能厚培國本,就不足以顯耀武功。王相公變法,背道而弛,焉能成其大道?”

這個道理,石越和李丁文,甚至蘇軾、範純仁都曾看到,也不算稀奇。當下石越問道:“我觀王相公變法,雖然重開流不重節流,重法令不重人事,頗有不如人意處,但似乎還不足以言背道而弛?何況王相公執政以來,消除冗兵,禁軍減至五十餘萬,亦不能謂其見不及此。”

司馬夢求淡淡一笑,說道:“我當爲石大人一一言之。”

“王相公削減禁軍,自是事實,然而西北軍費所需,數以億萬計,此處消減所得,彼處十倍花掉,又何足道?而冗官之勢,熙寧五年之間,愈演愈烈。如嘉佑年間,推恩者數十人,治平間三百人,而如今則四、五百人。官員們一個求田問舍,爲子孫謀,誰來謀國?”

“又王相公立置將法,每將下面各有部隊將、訓練官一、二十人,諸州又自有總管、鈐轄、都監、監押,設官重複,平增冗官又是數以百計……”

“又推行新法,諸路增置提舉官凡四十餘人,各設官府,不一而足。又國初供奉三班不過三百人,天禧間增至四千二百多,現在則達一萬一千多。景德年間大夫之官不過三十九人,如今達二百三十,增加七倍,朝奉郎以上景德年間不過一百六十五人,現在是六百九十五,五倍於彼時。承議郎一百二十七人增至三百六十九人,奉議郎一百四十八人增至四百三十一人,冗官之勢,有增無減。而朝廷厚待士大夫,各項賞賜,曾無止盡。便是王相公再能理財,所得亦不足以償所出……”

司馬夢求把這些數字一一說來,如數家珍,顯是平時非常留心。吳從龍等人不知道端詳,倒也罷了,石越和李丁文卻聽來驚心。宋代一個官員能享受什麼樣的待遇,石越是親身體會的。俸銀之外,還有春衣綾、綿、冬絹,還有粟,還有隨身僕人的衣糧,還有薪、嵩、炭、鹽,還有所謂的“增給”、“贍家錢”、“馬錢”、“茶酒廚料”……名目煩多,連石越自己都記不過來。每年郊天、皇帝生日、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生日,更是各有恩賜。國家從百姓那麼剝削來的錢財,就這麼被所謂的“百官”們吸取了很大一部分。當然不能說這些冗官是王安石的過錯,但是王安石變法完全沒有抑制冗官的增長,卻也是事實。

司馬夢求頓了頓,又說道:“本朝苛稅,七倍於唐,百姓之苦,誰人知之?天下之財輸於京師,而地方不能自留錢財,用於建設。朝廷養兵養官之費,佔歲入十分之九。不除冗官冗兵,又談什麼寬養民力,談什麼厚培國本?如今國家之事,亂無頭緒,立即倉促用兵,更是急功近利之極。”

說到這裡,石越算是明白了司馬夢求的大概思路,此人雖然算是才華出衆,對國事有着深刻的見解,但同樣是那個時代的人物,他的見識,不過是以范仲淹的見解爲基礎。他和李丁文對望一眼,就知道對方和自己想的一樣,不由莞爾。除冗官,冗官是那麼好除的嗎?王安石未必是見不及此,很可能是范仲淹的失敗給了他深刻的教訓,他不願意一個人挑戰整個官僚階層罷了。但是話又說回來,真是想要解決大宋的問題,這個頑疾,石越不能不面對!

總有一天,我要面對這個問題的。不過歷史在這個問題上,給石越的經驗卻並不多,因爲石越出生的時代,冗官問題比大宋要嚴重千百倍。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件事情不是現在他要面對的。他笑着中止了司馬夢求的話題,“事有輕、重、緩、急,很多事情,雖然按理要那麼做,可是真正實行起來,卻需要多走一點彎路才能達到最後的目的。你可明白?”

司馬夢求本來正想繼續說着自己對冗官的看法,提出一攬子強硬措施消除冗官,聽到石越不輕不重的這麼一說,不由呆了。他細細的咀嚼着這句話,試圖理解石越的意思。

一直聽着司馬夢求說話的範翔微微笑道:“石大人,您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

石越笑着看了這個青年一眼,“哦?”

“我們要去一個地方,面前有巨石擋道,倉促間不能踢開。這時候花點時間去準備工具,召集人手,一起來搬來巨石,比起用莽夫之勇,一味蠻幹,要有用得多。”範翔打了另一個比喻。

“哈哈……仲麟真是聰明之輩。”石越笑道。

司馬夢求豁然明白,抱拳說道:“學生受教了。”

陳良在旁邊補充道:“如果在準備工具的同時,行有餘力,還可造一架馬車,這樣在搬開巨石之後,可以加快上路,把時間補回來。”

石越微微點頭:“正是如此。”

又對司馬夢求說道:“冗官冗兵,倉促間難以解決。之前多做些有益於國的事情,待到時機成熟,再去動它們不遲。純父多有乾材,須能耐下心來,靜待時機。當今天子聖明,英傑之士,正是大有爲之時。”

司馬夢求點頭稱是。

嚴肅的話題既然說得差不多了,當下衆人就慢慢放開。司馬夢求喜歡說些他遊歷各地時所見的風俗習慣,地方民情,官吏賢愚之類,和李丁文倒是頗有共同話題。而吳從龍等人顯然去過的地方不多,吳從龍對秦漢晉唐以來的官制禮儀,顯見非常熟悉,常能引經據典,說上一番,不過他爲人方正拘禮,和範翔恰好性情相反。範翔思維靈活,什麼事情都是一點就通,上至朝廷官員,下至市井百姓,各種趣聞秩事,他信口拈來,倒如同自己家後院的事情一般清楚。而陳良此人,竟然是精通刑名錢糧諸般庶政,實在出乎石越意料之外。

諸人交談頗爲相得,而吳從龍和範翔又是刻意巴結,賣弄學問,席間氣氛活躍,笑聲不斷,直到天色漸色,這才發現時間流逝之快。石越與宋人交遊,見過的名士才子,不知凡幾,但當時讀書人,無不書生氣甚重,談得幾句話,往往就是往琴棋詩畫引,其中高材之士,也不過談談歷史上的典故經文,以證其博,石越心裡對這些,實在有一種厭煩之心,因此他平時倒更喜歡和沈歸田這樣的小官吏說話。今日碰上司馬夢求幾人,說的當時當世之事,便是說歷史得失,品評也是適可而止,絕不肯誇張虛飾,加上範翔此人實在淡吐風諧,石越本就有招致之意,此時更覺不捨,便吩咐侍劍,讓人點起蠟燭,掛上“氣死風”,做徹夜之談。

衆人從上午至晚上,邊喝邊談,本來各有酒意,石越又說到給侍劍和唐康找個箭術教練,以爲君子當文武全材方爲上品。範翔帶着酒意,指着司馬夢求笑道:“石大人,若論文武全材,司馬純父可是上馬能殺敵,下馬能作賦。其箭法之精妙,亦非開封府一個捕頭可比。”

司馬夢求知道範翔已有幾分醉意,不過他也並不介意讓石越知道自己的本事,當下只是微微笑道:“仲麟不要胡言亂語。”

李丁文卻笑道:“純父何必過謙,仲麟豈是亂說話之人?”

範翔腦子不是太聽使喚了,竟然也說道:“正是,我範仲麟什麼時候會亂說話?純父兄何必謙虛,乾脆表演一下,也給石大人看看你的本領嘛。”

衆人鬨然稱是,侍劍少年心性,正是想看熱鬧,也忍不住露出期盼之色;李丁文卻依然是似笑非笑的說道:“純父兄表演兩手,我們以此下酒,豈不也是雅事一樁?”

司馬夢求是何等人物,早就看出來李丁文實是石越身邊的謀主,對自己的態度相當微妙。他此時對石越頗爲傾服,而石越言語中也已微露招致之意,心想幹脆就一展生平所學,也好給石越一個好印象,同時讓李丁文知道我司馬夢求的本事。當下並不回答,只是遲疑的看了石越一眼。

石越對於所謂武功,心裡本來就很好奇,畢竟他是看着武俠小說長大的一代人。加之大家都在興頭上,當下微微笑道:“純父就露一手給大家開開眼界吧。”

司馬夢求見石越發話,站起身來,抱拳笑道:“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侍劍見他答應,頓時心花怒放,連忙說道:“公子,我去拿弓箭刀劍來給司馬公子。”

石越心思一轉,叫過侍劍,在他耳朵邊輕聲說了幾句,侍劍似乎吃了一驚,略一遲疑方纔答應着,去拿諸般兵器。

不多時,侍劍帶着一個家丁拿了弓箭和一個大盒子過來。

石越先接過弓箭,雙手交到司馬夢求手中。這是一張犀角弓,石越提舉胄案虞部之時,胄案經常會造些好兵器出來送給王公貴族,石越做了那份差使,下面的人要巴結他,自然忘不了給他留一份。當時他按價付錢,還曾讓那些手下大吃一驚,因爲這些事情,在當時根本就不被視爲受賄了,完全是平常事。他這些兵器放在家裡,也沒什麼用處,多半是當擺設用的。

此時司馬夢求接過此弓,不由讚了一聲:“好弓!”

弓是好弓,箭自然不會是壞箭,金箭筒內二十支箭,全是鵰翎箭。

司馬夢求也不說話,走出亭來,就在曲橋之上,搭箭上弦,嗖嗖三箭,只聽弓弦響過,池墉那邊的三枝柳條,掉在水池之中。而箭勢並不稍減,一直釘到花園的圍牆之上。衆人一齊起身,憑欄而立,誇了一聲好,侍劍更是興奮得小臉都紅了。

司馬夢求微微一笑,手中卻不停留,接連二十箭發出,二十枝鵰翎箭在雪白的圍牆上,竟是釘出一個隸書“石”字來。這手箭法,連李丁文也要點頭稱讚。

石越擊掌笑道:“司馬純父,果然神技。”

司馬夢求拱了拱手,謙道:“雕蟲小技,讓石大人見笑了。”說着就要把弓還給石越。

石越擺了擺手,卻不去接,“所謂紅粉送佳人,寶劍贈英雄。這張弓放到我這裡,白白蒙塵,不如就送給純父,明天我再讓人去在箭上刻上純父的名字,純父不要推辭纔好。”

司馬夢求心裡也是很喜歡這張弓,而且他其實也是豪俠之人,當下恭身笑道:“如此學生愧領了。”

石越微微一笑,走到侍劍身邊,接過他手中的檀木盒,再走到司馬夢求前面,笑道:“這裡有件東西,還請純父鑑賞鑑賞。”

衆人見石越如果慎重地拿出一樣東西,知道必非凡品,不由一起圍了上來。司馬夢求卻抽空偷偷瞄了李丁文一眼,見他眼睛眯成一條縫,嘴角微露笑容,顯是早知裡面是什麼東西了。當下接過這個三尺長半尺寬的檀木盒,右手輕輕一扣,把蓋子打開了。

衆人一齊把頭湊過去,只見裡面靜靜地躺着一把古劍,劍鞘和劍柄,皆是黑色,上面刻有簡單的花紋,在劍鞘之上,有一句隸書詩:“肝膽一古劍,波濤兩浮萍”。宋人文章獨推韓愈,司馬夢求等人自然知道這是韓愈的名句,用來形容朋友之間的赤誠相待。石越這時候拿出這麼一把劍來,背後深意,不言可知。

司馬夢求拿起劍來,只覺觸手生寒,便知這把劍的確是一把寶劍。他把盒子交加一個家丁,右手握劍,左手抓鞘,刷的一聲,把劍拔出半截,便見寒光四溢。他觀摩良久,自問見識並不淺薄,卻不知道這把劍的名字。當下便直言道:“學生孤陋寡聞,竟不知此劍來歷。”

李丁文笑道:“這柄寶劍,是有人高價從杭州購得,送與公子。蘇子瞻大人、公子與在下,皆是不識。劍上並無題款,唯鞘上有韓文公詩一句而已。”

範翔伸着脖子看了一回,他本是個儒生,自然是不識的,不過他生性機敏,轉了轉眼珠笑道:“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這柄劍雖由昆吾之鐵煉成,卻必是零落飄淪已久,竟至於沒沒無名,要待石大人方能識它,可見也是機緣巧合。此劍之前輾轉於俗人之手,自然無名,然寶劍入英雄手,日後必當顯名於世。學生以爲不如就由石大人給此劍起個名字,也好別讓它埋沒了。”

他一番話語帶雙關,以寶劍暗喻司馬夢求,還輕輕易易拍了石越的馬屁一下,便連李丁文也暗贊他的機智。果然,石越雖然不喜歡別人拍馬屁,但是如範翔這般恰到好處的,只怕是聖人再世亦不能拒,何況石越一凡人,便聽他笑道:“仲麟說這寶劍蒙塵已久,只怕也是事實,否則以蘇子瞻大人那般高才,豈能有不識出處之理?方纔仲麟用了郭震的詩句,我就從這詩來名之,稱這柄劍爲‘昆吾劍’,如何?”

石越都把名字說了出來,別人又怎麼會說不好?這世間也不會有這般不識趣之人,除非是武狀元康大同的表弟吳安國在此,那必定是鼻子一哼,滿臉不屑。

石越見衆人都說不錯,又笑道:“仲麟方纔說寶劍入英雄手,方能顯名於世。這句話深得我心,在坐並無習武之人,文武全材,當數純父,我就把這昆吾劍贈予純父,料純父定不會讓它埋沒。”

他這話一說出來,除了李丁文,衆人都是吃了一驚。這柄寶劍,雖然無名,卻必是名貴之物,竟然就此相贈。不過衆人都是聰明之人,石越之意,已經非常明顯。

司馬夢求輕撫昆吾劍,慨然說道:“大丈夫在世,能得一知已足矣。學生定然不負大人之望,絕不讓此劍蒙羞。”

說完拔劍出鞘,白衣晃動,劍光閃閃,竟是在曲橋之上舞起劍來。只見他出劍之時,有如雷霆之怒,收劍之時,卻似江海澄光,白衣寒光,滾滾翻動,看得衆人都癡了。舞得興起處,突然將寶劍擲上雲宵,高達數十丈,而司馬夢求手執劍鞘,準確的把電閃一樣的寶劍接入鞘中。

李丁文看着此景,不知怎的,心中忽有慷慨高歌之意,情不自禁的拍欄歌道:“昔聞班家子,筆硯忽然投。一朝撫長劍,萬里入荒陬……”

這本是唐人的一首長詩中的幾句,李丁文心有所感,此時唱來,慷慨豪邁之意,動人心魄,衆人對這首詩都不陌生,此時亦剋制不住心中的情緒,一齊跟着拍子,慨然歌道:“……豈不服艱險,只思清國讎。山川去何歲,霜露幾逢秋。玉塞已遐廓,鐵關方阻修……”

當讀完“卒使功名建,長封萬里侯”之時,便是連似懂非懂的侍劍,也心情澎湃不已。衆人都在想象着自己就如那把昆吾劍,此時雖然默默無名,但日後建功立業,雖有艱難險阻,而必定終於能顯名當世、流芳青史……

也是自此夜之後,司馬夢求與陳良一起進入石越的幕府,而吳從龍與範翔,亦成爲“石黨”的中堅。

在白水潭學院第一屆技藝大賽成功結束後不久,石越成爲禮部試考官之一的任命終於正式下達,忙忙碌碌的日子,再次開始,田烈武雖然是唐康與侍劍的教練,經常出入石越賜邸,也很難見到他幾面。讓他吃驚的是司馬夢求竟然是石越府上的幕僚——這件事他很久很久沒有想通,軍器監案他越來越覺得糊塗,直到他最終決定不去想這件事情。唐康與侍劍都是聰明伶俐,而石府上上下下,完全沒有一點大官家裡人的架子,這一切,讓田烈武感得很舒服,他並不想自尋煩惱。

而且在石府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石府的書很多,無論是李先生,還是司馬先生,或者陳先生,都很願意借書給他看。田烈武粗識文字,他並不是想看那些精深的古文,而是喜歡看兵書。當時石越自己是直秘閣,宮廷藏書他多能見到,而白水潭學院又在進行一個圖書館工程,李丁文經常去白水潭那邊借書,這個又影響到司馬夢求。當時大宋有一套兵書集,叫《武經七書》,田烈武是可以從李丁文或者司馬夢求手中借到,甚至侍劍和唐康也可以幫他,他有不懂的地方,碰上李丁文或司馬夢求閒暇,還會給他講解一二,但是還有一套《武經總要》他卻看不到,甚至不知道有這書的存在——這是大宋的管制書籍,不是當官的,絕對看不到,當然李丁文和司馬夢求是特例。

不過對於田烈武來說,他已經很滿足了,因爲有一次石大人還告訴他,明年六月的武舉,如果他願意參加,石大人可以找個大官一起保薦他——這是田烈武以前不敢想象的夢想,大宋的武舉,需要兩個高官保薦纔能有入試的資格,如田烈武這樣的人,以前哪裡敢奢望?就是爲了武舉,田烈武才決定努力讀兵書,這是考試項目之一。

這一天的下午,田烈武帶着唐康在院子裡練了一會箭術,就見石越鐵着臉穿過院子,走回書房,不久就聽到書房裡傳出瓷器砸壞的聲音——田烈武的聽力,實在是太好了一點。

“公子,怎麼了?”李丁文也從來沒有見過石越這麼生氣過。

“呂惠卿這些人太過份了,這次就算是正面交鋒,我也不會善罷干休!”石越恨恨的說道。

李丁文和司馬夢求、陳良都是滿頭霧水。

侍劍小心的端過一杯茶,石越從離開禮部上馬車開始,就沒有好臉色,還有一個同樣的臉色的,是副宰相馮京。

石越接過來,喝了一口茶,方說道:“成績已經出來,是糊名改的,皇上恩旨,這次進士、明經共取士五百九十六人。本來按議定,擬定的進士及第三人中,省元是白水潭院貢生佘中,而另兩人雖然不是院貢生,但有一個也是白水潭的學生。另外進士出身的白水潭學院學生共六十五名,其中院貢生三十人,同進士出身白水潭學生共四十三名,其中院貢生十二人,另外明經科還有二十一人。白水潭學院的學生這次一共考中進士科的有一百一十名,明經科二十一人,佔了總人數的六分之一還有多。”

“這是喜事呀?”

“的確是喜事,可是糊名一拆下來,立即全變了。佘中本來是定爲省元第一,呂惠卿、常秩黃口白牙硬是從中找毛病,子虛烏有的說其中有文字犯忌,一下子降到一百一十二名,六十五名原本在進士出身名次下的,都被找出毛病來往下面降,有三十人掉到了同出身;同出身的更有二十多人竟然掉出榜外!”

李丁文一下子愣住了,這未免也太過份了吧?揭名之後,名次是不能動的,這是規矩。

石越彷彿知道他在想什麼,激動的說道:“揭名之後,還能調動名次,糊名又有什麼意義?犯忌觸諱之事,行文一不小心,就會碰到,誰也難免,何況欲加之罪,附會牽強的解釋,誰又不會?我和馮相硬是封了原來的判詞與名次。馮相親自用欽差關防封了,明天我們各自拜表向皇上陳說,彈劾呂惠卿、常秩。”

李丁文想了一想,說道:“公子,如果真有犯忌,考官黜落,也是正常的,他們並不虧理。否則呂惠卿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司馬夢求則說道:“大人,不管怎麼樣,這件事沒有坐視不管的道理。御前官司打得贏打不贏,公子都要打。擺明了被黜落的都是白水潭的學生,皇上自有分辯。”

石越苦笑道:“呂惠卿豈是那麼簡單的人,白水潭的學生固然佔多數,不過他同時也動了二十多個考生,掩人耳目。偏偏這件事是朝廷機要,消息一點也不能外泄,否則的話呂惠卿難免千夫所指。”

李丁文聽石越這麼一說,不由苦笑道:“這份奏章,就難寫了。”

石越恨恨的說道:“也沒什麼難寫的,所有被調動學生的名次,理由,被黜落的學生的卷子,取代他們的卷子,我一一記了下來。我討不回這個公道,妄爲白水潭的山長!”

他心裡對呂惠卿恨得咬牙切齒,白水潭學院的學生一步步進入仕途,這本是大勢所趨,而其由逐漸積累而產生的影響,必然慢慢浮現。但這是白水潭學院建校後的第一次大考,就面臨這樣的黑手,石越豈能善罷干休?“呂惠卿,你別落在我手裡,否則……”石越在心裡惡狠狠的說道。

“潛光兄、純父、子柔,準備一下,共同議定一份奏章出來。寫完之後,我要拜訪王安石,我倒要看看,拗相公是什麼說法!”石越嘴角露出一絲冰冷的笑容。

給幾部書做廣告,都是不錯的軍事和架空小說,起點的作品《功成》,還有中華楊的新作《覺醒的脊樑》和綠影藍刀的《帝國的覺醒》,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第12節 再度交鋒(中)第十章第九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11節第3章 上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五)第四章第3節 下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8節 下第三十章15 汴京杭州3第10章 上第8章 中流以北即天涯(二)第3章 上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2章 下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章 上第3節 上第9章 上第一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六章第5節 下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四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十九節第1章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6節 十字(三)第十九節第二十六節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三)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三)第7章 上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2章 上第07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二十四節第14章第一章第8章 上第10章 下第1節 熙寧二年下(01)第7章 上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十八章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2節 上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35章 平昔壯心今在否第九章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2節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二章第9節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五章第二十六節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四)第3節 終南捷徑中(02)第二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上(01)第9章 下第7章 上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11節 天下才俊(下)第二章15 汴京杭州3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二)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十三節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三章第十九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7章 上第3節 終南捷徑(下)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