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星落雲散】

突然間,嗖、嗖、嗖!數百發箭鏃,從周圍樹上飛來,幾乎每一支箭都射中了敵人臉部,有些射偏的箭鏃,要麼插在敵人腿上,要麼插在手臂或者胸前,讓後金弓弩手們倒地叫喊着。

可對方射箭速度非常快,應該是早期參加過李氏朝鮮備邊司,專門鎮壓女真的李氏朝鮮軍隊之一,由此可嚇壞了其餘後金弓弩手們。

在一頓胡亂射擊之後,僅射殺了樹上藏匿着的二十幾個李氏朝鮮槍弩兵後,便後撤回去覆命了。

眼看天色快黑,且李氏朝鮮左營宣川郡守:金應河,也與敵人周旋已久,在打下去恐怕對自己不利,再加上對方已經撤兵,自己目地也以達到,便也撤兵拔營前往中營求助。

天漸漸暗下來之後,後金大貝勒:愛新覺羅:代善,和後金四貝勒:愛新覺羅·紅歹是(皇太極)見剛派出去的人又死了一半,二人氣得沒有辦法,只得放火燒林。

接下來後金軍隊就開始往李氏朝鮮中軍逼近,由後金大貝勒率重兵層層包圍住,目地就是要他們投降,以便請教一下明軍火器使用方法?畢竟後金三等副將:李永芳,以及一些投降的明軍將領,不過都是些低級武將,稍微高級點的火器。

比如;各類戰車、青銅弗朗基流星炮、子母銃、毒火飛炮、百虎齊奔箭、車輪銃、迅雷銃、神火飛鴉,等高級火器,這些低級明軍將領根本就沒有見過,更別說如何操作以及射擊了。

因此後金大貝勒與後金四貝勒經過商議之後,一致決定只要李氏朝鮮中營軍隊投降,就放他們一條生路。

之所以沒有直接開戰,主要是因爲左右兩營李氏朝鮮士兵們抵抗情緒太激烈了,還沒等後金軍隊靠近就開火了。

只有李氏朝鮮中營作爲主帥軍帳,卻始終沒有下令救援,也沒有進攻後金軍隊,才讓兩位貝勒覺得有利可圖。

而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由於剛剛造反需要向朝廷宣戰到底,因此這三路圍攻下來,幾乎沒有接受任何明軍將領投降。

其次哪怕是非常低級的明將投降,也都是一律斬殺的,這就導致了繳獲的明軍火器,讓後金軍隊們不懂如何使用?

這邊李氏朝鮮中軍帳內,李氏朝鮮都元帥兼晉寧大君:姜弘立,正在召集衆將們準備商議如何處理郡王殿下的密旨時,卻突然闖進來一個士兵?

只見他神色緊張的彙報道“朝鮮語:報都元帥,大事不好了!敵、敵人正從四面八方,圍、圍上來了。”

一聽這句話,旁邊的李氏朝鮮副元帥兼平安西道節度使:金景瑞,則挺身而出在衆將面前指出,區區女真韃虜有何畏懼?

我方中營麾下部將有;李氏朝鮮中軍前僉使:吳信男、李氏朝鮮從事官:李民寞、李氏朝鮮軍器副正:鄭景井、李氏朝鮮祥原郡守:李挺南、李氏朝鮮聽用左別將兼肅川府使:李寅卿、李氏朝鮮折衝都尉將軍:李掬、李氏朝鮮右別將兼昌城府使:樸蘭英,總共領有火炮手2百人。

而李氏朝鮮折衝都尉:柳泰瞻,則領有馬軍4百人、李氏朝鮮折街將軍(中士):申弘壽,領京軍火炮手1百與降倭兵3百人、李氏朝鮮向道將:阿耳、李氏朝鮮兵馬萬戶:趙應立,也領有土兵(郡縣地方兵)4百人。

再加上本部標下有;李氏朝鮮水軍虞侯:安汝訥、李氏朝鮮左別將兼折街將軍:金元福,領隨營牌(營兵制下觀察使、兵使的直屬兵)8百人、李氏朝鮮折衝將軍:黃德彰,領別武士(牙兵)、新出身(武進士)8百人、李氏朝鮮弓兵百戶:韓景龍,領弓箭隊160人、李氏朝鮮步軍把總:金洽,領立功自效軍(持盾牌的火銃隊)50人、李氏朝鮮向道左別將:何瑞國,領土兵80人。

又加上備邊司還有援軍;李氏朝鮮連營將兼清城僉使:李積,領馬軍5千人,分列十營列屯一路,由李氏朝鮮平西安道巡察使:樸燁、李氏朝鮮分戶曹判:尹守謙,兩人負責指揮,我軍可謂是兵力不弱。

可儘管如此,還是讓李氏朝鮮都元帥膽戰心驚!

畢竟李氏朝鮮郡王光海大君:李琿,在他入大明遼東都指揮使司參與圍剿女真建奴前,就曾下過命令,要求從徵的李氏朝鮮軍隊包括備邊司後援軍隊,都明確暗示過要見機行事。

也就是投機取巧,保持中立狀態,那方都不能得罪,如果大明贏了,就配合着出兵殺殺女真逃兵,如果女真族贏了,就立即投降,這樣兩邊都不得罪,此乃李氏朝鮮郡王的上策。

如今李氏朝鮮都元帥:姜弘立,把密旨向在座的各位將領觀看,最後又經過衆將們的一致決定,表示投降是條出路,否則女真人兇猛無比,恐怕我軍斷無出路。

於是乎就由李氏朝鮮都元帥爲代表,開始下令正式投降,但好歹作爲一軍統帥,就這樣投降未免也太丟面了!

便假惺惺地傳令帳外各營士兵,堅守崗位不得有誤,自己則繼續與衆將們商議如何投降,既能保住面子不損利益,又不傷國與部落之間的關係。

就這樣悄悄地派出使者傳話。

然而大軍壓境的後金軍隊,在沒收到書信之前,便準備好了數百弓箭手與騎兵、刀牌手、長矛隊、盾牌手,打算向前推進並發動進攻。

在左翼後金四貝勒:愛新覺羅·紅歹是(皇太極)麾下的鑲黃旗弓箭手們,一針箭雨掃射下,李氏朝鮮中營內便立起了白旗,還收到了李氏朝鮮使者的議和書(注意不是投降書)。

這讓後金四貝勒喜出望外,雙方馬上派出使者進行談判,由於女真八部常年與李氏朝鮮人打交道,故此雙方懂些基本語言。

在經過雙方派出代表,一番討價還價的理論後,終於共立了盟誓,以求和好。

後金大貝勒:愛新覺羅·代善,要求李氏朝鮮都元帥帶領全軍,開赴國都赫圖阿拉城,親自面見金國汗王,而李氏朝鮮都元帥則要求事後放他們回國,並且兩國友好互不侵犯。

同時後金方面還要求,要抓捕抵抗的李氏朝鮮左營宣川郡守:金應河,以及逃難到此的明鎮江堡遊擊將軍:喬一琦,並獻上俘虜。

其中李氏朝鮮左營宣川郡守與部下們,不願看着主帥投降,便逃離軍營殺入後金軍營內戰死,而明鎮江堡遊擊將軍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寫下兵敗血書,跳崖自盡了!

3月初6日午時,由李氏朝鮮都元帥兼晉寧大君:姜弘立、李氏朝鮮副元帥兼平安西道節度使:金景瑞,爲首先後帶領餘部四千人馬,到達建奴都城赫圖阿拉城。

在會見汗王時,大堂之上身穿大明建州左衛軍民指揮使布面甲(棉甲),頭戴鉢盂紅纓的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胸背弓箭,腰掛大明龍虎將軍佩劍端坐在炕上。

堂下排列着衆多女真巴圖魯勇士,左右兩邊站着後金四大貝勒和文武衆大臣。

在大堂內的李氏朝鮮都元帥、李氏朝鮮副元帥,兩人見了汗王之後,連忙行楫而拜,這倒是讓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看了之後,是又氣又喜啊?

氣的是,在後金這個以部落聯盟爲主的國家裡,低級將領見了高級官員都要下跪拍袖子行禮,而降卒以及奴隸則要行跪拜禮。

但這兩位李氏朝鮮將領,他們顯然不懂這些規矩,依舊是按照天朝宗主國大明帝國的禮儀,行(作楫禮)既;雙手交叉,半低頭行禮,而且在大明也沒有跪拜禮,哪怕是見到大明天子皇帝陛下,最多也就是跪着行作楫禮罷了!

現如今想改變他們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就只好讓李氏朝鮮兩位元帥,在臺階的東側,以紅氈鋪地設交椅落座,商討如何處理明軍火器之事。

隨後又在接管李氏朝鮮降卒的時候,發現其軍隊中竟然還有倭軍?

這與之前在消滅的東路明軍中,擁有各類軍隊的明軍很相似,所以當即就引起了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的高度關注,他還指出李氏朝鮮軍隊中爲何要用,曾經入侵李氏朝鮮八道國土的倭軍作爲火銃隊?

шшш_ тt kдn_ ¢〇

然而李氏朝鮮都元帥見大汗有意,便趁此機會討好他,獻上3百精銳倭軍,以便讓他高興速速放自己歸國。

但實際上,這些倭軍的目地則是要斬殺後金大汗,因爲出於信仰武士道的精神,再加上他們是不戰而降的,與之前被明軍打怕了有所不同,故此由李氏朝鮮倭軍千總:小野中邦,爲主打算對敵軍首領進行斬首行動。

而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也得知,是因爲倭軍裝備精良、驍勇善戰,且被明軍與李氏朝鮮軍隊合力馴服之後,纔敢納入軍隊使用的。

所以在受降之時,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對這支軍隊是又愛又喜,再加上女真的受降禮是〈牽羊禮〉,這讓崇尚武士道的倭軍們所不能接受的屈辱。

也讓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徹底看出來了,這支倭軍是不可能投降乃至歸順自己的,僅有李氏朝鮮降卒們默不吭聲的接受牽羊禮。

在受降儀式結束後,由於後金內部設宴款待,又逢天色漸晚,並下起了大雨,使得汗庭周圍疏於防範,大家都沉浸在享樂之中,根本不把剩下的明遼東總鎮總兵:李如柏,率領的南路明軍放在眼裡。

畢竟明遼東總鎮總兵的夫人:愛新覺羅·娥恩哲,可是後金覆育英明天命汗的親弟弟(明建州右衛軍民指揮使: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的次女,所以按照關係來排,還得叫後金大汗一聲(大伯父)故此有了這層姻親關係。

再加上李如柏這個遼東總鎮總兵,對遼東都指揮使司而言毫無戰績!還是依靠建州女真八部上貢朝廷,打點朝中上下官員,以及造反之後朝廷爲了震懾自己,才立他爲總鎮總兵官的。

第八章【應徵入伍】第一百九十一章【隔岸觀火】第一百一十八章【東籲之衰】第一百二十一章【敗走漆川】第一百二十一章【壁壘森嚴】第十九章【合力圍剿】第二百九十章【勸說三桂】第五十章【痛擊建奴】第一百三十二章【做客江戶】第一百二十二章【稷山之勝】第一百七十九章【怦然心動】第二百零六章【碼頭交易】第十八章【計殺賊首】第二百九十二章【馬斯頓役】第五十八章【調查往事】第六十四章【九泉之下】第一百九十三章【暗度陳倉】第一百四十一章【調兵遣將】第九十六章【危機四伏】第二百六十八章【宴請縣主】第二百五十三章【少年天子】第二十四章【輾轉輪迴】第五十五章【命懸一線】第三十七章【李闖勢大】第八十六章【復仇之路】第一百三十一章【呂宋都督】第一百五十三章【兵圍葉赫】第九十章【朝不保夕】第二百五十九章【英宗被俘】第一百一十二章【戰局略定】第一百五十七章【移宮案件】第二百七十七章【歐陸戰爭】第二百八十七章【兵臨城下】第二百五十六章【瓦剌興起】第一百二十九章【雜稅嚴苛】第二百二十一章【國本之爭】第一百九十九章【風雲怪誕】第一百零八章【東征李朝】第八十五章【識破計謀】第一百六十五章【擊退叛軍】第一百七十三章【甲申國難】第二百五十七章【燕巢幕上】第二百一十九章【逼近龍門】第九章【軍中訓練】第一百五十三章【詭譎怪誕】第一百六十一章【渾河血戰】第一百二十六章【平播戰役】第二十六章【經筵日講】第十章【檢閱兵馬】第一百零九章【平壤大捷】第九十一章【帝國動盪】第一百三十章【游塵土梗】第三十九章【精銳喪失】第二百一十八章【前軍遭遇】第一百四十九章【引狼入室】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一百三十一章【呂宋都督】第二百五十七章【燕巢幕上】第二百一十八章【前軍遭遇】第一百二十八章【拯救琉球】第三十章【各方督剿】第一百二十七章【文化紀事】第三章【闖軍反擊】第六十八章【大雨綿綿】第七十六章【女真犯邊】第八十四章【紫薇煞星】第一百二十二章【硝雲彈雨】第一百一十六章【山賊伏擊】第一百一十章【春祈秋報】第一百六十六章【聯蒙抗金】第四十二章【衆失之的】第一百四十章【寧武激戰】第一百一十章【春祈秋報】第一百一十八章【望川秋水】第一百六十四章【物換星移】第一百九十四章【北虜入境】第一百一十四章【東征之舉】第二百四十二章【太祖征途】第七十三章【潼關血戰】第一百四十二章【誓師出征】第一百一十章【窮追猛打】第四十六章【東虜入塞】第一百一十八章【東籲之衰】第二百六十六章【韃靼勢強】第七十九章【邊關勝況】第二百三十五章【儲君即位】第二百七十二章【直擊狼羣】第十一章【狐疑不決】第一百九十章【趨之若鶩】第一百六十九章【帝都危矣】第一百二十章【丁酉倭亂】第九十章【古今形勝】第四十一章【合圍流寇】第二百五十六章【瓦剌興起】第一百四十七章【獻出城池】第一百六十八章【哀鴻遍地】第二百二十七章【屈打成招】第二十九章【略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