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無處躲藏】

逼得流寇們不得已退守到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均州,還被流寇降將,明河南府副總兵:劉國能,帶頭前來招安流寇:李萬慶,本部。

他親自率領本部連營百里,奪民麥草以自給。

但明援剿總兵:左良玉,卻不信?他剛要率兵剿滅投降流寇,就被明陝西總鎮巡撫:汪喬年,給攔住還勒令不得斬殺,並接受招降,授封流寇將領:李萬慶,爲「均州守備」。

其餘流寇們渡河,分別東走汝寧府光山縣、商城縣,南走黃州府。

5月18日,由於各路官員不斷上奏彈劾張獻忠有不臣之心,尤其是明谷城縣知縣:阮之細,經常上奏。

這也讓明五司總督:熊文燦,有些害怕了,他想了一個妙計,那就是向張獻忠借兵出剿流寇,以此來分散他的兵力。

也好讓其餘流寇們憎恨張獻忠,迫使他不得不真心歸明,替朝廷賣命。

怎奈張獻忠今日拖明日、明日再拖後日,待到後日又有新的理由了,說什麼自己的兵沒有戰力不堪重負,以及自己並不知道革左五營的下落,如若發現定當上報,並且第一時間出兵剿滅。

就這樣一拖到了6月初9日,關外的東虜建奴韃子基本上已經退出中原了,故此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反賊們了。

於是明兵部尚書:楊嗣昌,下了密令讓明五司總督:熊文燦、明援剿總兵:左良玉、明中軍總兵:羅岱,悄悄幹掉張獻忠。

這讓早就恨不得把老張千刀萬剮了的左總兵,這下終於可以如願以償了。

但是消息卻不幸走漏風聲,讓張獻忠的耳目打聽到了情況,他首先在6月17日,開始反叛,出兵攻佔了谷城縣縣衙,並且打開糧倉、釋放囚犯。

還活捉了明谷城縣知縣:阮之細、明湖廣總鎮巡按:林銘球、明谷城縣監軍:張大經,讓他們上奏朝廷封他爲大官。

可明谷城縣知縣與明湖廣總鎮巡按卻,寧死不從,因爲早就知道他會造反的,故此就一直破口大罵,也因此被張獻忠一刀砍殺!

隨後張獻忠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便在離開谷城縣時,把官府上下的大小官員們,向他勒索的名單和數量以及時間,都詳細地寫在城內外的牆壁上,讓百姓們瞭解大明官員的腐朽和貪污(此事有可能是張獻忠的嫁禍?出自明史)。

分別有;明五司總督:熊文燦,索要馬蹄金一千兩、珍珠串一斗、奇珍異寶一箱,明湖廣總鎮巡按:林銘球,索要白銀五百兩、器械一百捆,明谷城縣監軍:張大經,索要金錠二百兩、玉器一斗,明谷城縣知縣:阮之細,索要糧餉一百石、良田三十畝…唯有明湖廣總鎮分巡襄陽道兵備僉事:王瑞栴,此一人不受賄賂。

很快隔壁湖廣行都指揮使司鄖陽府房縣的羅汝才,在聽說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反了之後,他立刻就號召了九營農民軍們一併響應造反。

7月初1日,兩夥流寇合兵於鄖陽府房縣,而農民軍:老回回(馬守應)也起兵,嚇得明五司總督:熊文燦,連忙讓明援剿總兵與明中軍總兵一起追殺過去。

西營八大王:張獻忠,聽了軍師:潘獨鰲,的計策,將大軍埋伏在鄖陽府房縣以西的羅猴山上張網布陣,並派出一支隊伍佯攻敗退,引誘明軍入山。

在出伏兵圍攻,打得明軍一萬多人全部潰散!

混亂中明中軍總兵:羅岱,被活捉,明援剿總兵:左良玉,則丟盔棄甲,騎馬落荒而逃,就連總兵軍符印信也丟失了。

使得朝廷大怒,下令把明援剿總兵:左良玉,降職,讓他戴罪殺敵。

8月13日,明毅宗:朱由檢,則命明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楊嗣昌,負責督師剿賊,並御賜〈尚方寶劍〉與督師金印,給帑金四萬兩,賞功牌一千五百塊,賜蟒紵緋絹各五百匹。

9月初6日,明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楊嗣昌,就向皇帝陛下辭行。

明毅宗親自設宴於皇城太廟街門的龍德殿內,席間明兵部尚書手持酒爵,賜詩慶祝自己能夠早日凱旋而歸,並在京師祭拜了文廟與武廟,在集合兵力十萬人,殺牛羊祭旗,並攜帶軍餉二百一十萬兩開始南征。

10月初8日,明兵部尚書到達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就命令北鎮撫司錦衣衛緹騎(校尉)直接入罪臣熊文燦軍中,逮捕熊文燦入京處死。

隨後封左良玉爲「平賊將軍」,恰好明平賊將軍:左良玉,本部多爲流寇降將,故此明兵部尚書認爲,可以用來打壓以及勸降流寇。

另一邊的農民軍:老回回(馬守應)、革裡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等南營四股兵馬合兵二萬人,分屯於南直隸廬州府英山縣、霍山縣、安慶府潛山縣、太湖縣,意圖進犯安慶府桐城縣。

明汝寧府副總兵:黃得功、明黃州府左參將:杜先春,兩人屢戰屢克流寇賊兵,迫使流寇軍中死者甚多,不得不從黃州府蘄州尋找或攜帶藥囊蓍蔡爲醫卜,或扮作乞丐、戲子入州府縣內打探虛實。

之後纔敢出兵於黃州府境內劫掠糧草,並藏身在大山之中。

11月12日,南北直隸兩京、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等地相繼出現大旱。

讓地方官府衙門很是頭疼,加之救災錢糧一時間調不過來,導致百姓飢餓,從賊者甚多。

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正月14日,流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因起兵造反,他知道明湖廣總鎮巡撫:方孔照,有所準備,所以不敢南下,只得引兵西進。

但是明湖廣總鎮巡撫卻在承天府荊門州、當陽縣,一帶負責阻擊。

明軍分別在當陽縣來家河堡、神通堡,等地打敗了西營八大王,迫使流寇退兵屯駐荊州府歸州興山縣。

這讓荊州府歸州藩地的明惠安親王:朱常潤,顯得非常不安,他連忙傳令長寧守禦千戶所戒備。

此時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督師:楊嗣昌,傳令湖廣行都指揮使司、湖廣都指揮使司、四川都指揮使司,三路明軍會師夾攻西營八大王,讓他連夜拔營逃走。

但明湖廣總鎮巡撫料他狡詐,特此下令原地駐防不可移動,但已有二位將官迫於明兵部尚書的命令率兵出擊,行至荊州府遠安縣香油坪中計,遭到流寇圍攻潰敗。

由於明兵部尚書在命令軍隊進擊的同時,令明湖廣總鎮巡撫進駐在襄陽府,而襄陽府距離荊州府遠安縣香油坪有800裡。

當聽到軍隊被圍的消息後,明湖廣總鎮巡撫又讓湖廣行都指揮使司、四川都指揮使司兩處衛所軍趕赴救援。

但兩軍又被明兵部尚書調往別處,只得率部1千人兼程前去,在趕至鄖陽府竹山縣時,才得知官軍已在6天前,就被羅汝才部流寇打敗。

由於孤軍深入被流寇圍攻受創,再加上本來明兵部尚書主撫,只有明湖廣總鎮巡撫與其有意見分歧,故此這次戰敗實由明兵部尚書調度失宜所致。

但他卻反藉此機會,上奏彈劾明湖廣總鎮巡撫貽誤軍機,並逮捕其下獄!

改命明鄖陽府巡按:宋一鶴,代替湖廣總鎮巡撫職位,另外讓明永州府推官:萬元吉,爲監軍。

還以兵部的命令發佈了通緝令〈能擒拿張獻忠者,賞白銀五千兩,子孫世襲北鎮撫司錦衣衛指揮使,落款;大明兵部〉

這讓流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得知此事後,也針鋒相對的發佈了通緝令「能擒拿楊嗣昌者,賞銀三錢,落款;你張大爺」

同時明兵部右侍郎兼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繳榜讓返回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途中的明甘肅總鎮總兵:柴時華,南下跟隨自己去剿賊,但他卻不從!

於是明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就傳檄讓明援剿總兵:賀人龍、明陝西總鎮總兵:李國奇,等將領,率領陝西都指揮使司精銳邊軍從西安府出兵。

途中明陝西總鎮總兵的隊伍到達漢中府寧羌州略陽縣時,因士兵們起鬨搶劫了明瑞安親王:朱常浩,的田租。

使得明瑞安親王下令讓瑞親王府儀衛司與瑞親王府護衛指揮使司,傳詔陝西提刑按察使司抓捕明陝西總鎮總兵官,讓李國奇因此事被免去職位。

也害得明陝西三邊總督因管教不利,被貶官一級!

2月10日,明陝西總鎮巡撫:鄭崇檢,率領明援剿總兵:賀人龍、明陝西右參將:李國奇,等部將到達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會同明平賊將軍:左良玉,合兵在夔州府太平縣「瑪瑙山」上。

以流寇降將明河南府副總兵:劉國能,帶領一批明軍,假扮成農民軍運糧隊伍上山,在配合明軍大敗流寇,斬獲一千三百三十三人,收降流寇將領二十五人,得到不計其數的兵器和馬騾。

打得流寇:西營八大王(張獻忠)只剩下十個人落荒而逃。

雖然是明陝西總鎮巡撫親自指揮作戰,而明兵部尚書卻遠在襄陽府,但等到評定功績時,封賞的一半功勞卻歸了明兵部尚書,只讓明陝西總鎮巡撫:鄭崇檢,升官一級,恢復以前所降的那一級罷了!

朝廷則賞明兵部尚書:楊嗣昌,餉銀萬兩黃金、賜「鬥牛服」又賜海騮馬一匹、棗騮馬一匹、金鞍二塊,命他駐守襄陽府調兵會剿,以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興安守禦千戶所一路爲主,斬明漢中府監軍:殷太白。

而農民軍:曹操(羅汝才)趁機掠奪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信陽州、光州。

3月17日,明兵部尚書:楊嗣昌,到達承天府荊門州,設立剿賊大本營,以新募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殺手二千人隸屬,更以各州府縣土司騎兵爲上將營,新招撫降丁皆隸從,以明薊州總鎮中協總兵:猛如虎,爲主將。

4月初4日,罷除明鄖陽府巡撫:王鰲永,官職,以略懂軍事戰機的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繼鹹,代替。

第一百四十章【寧武激戰】第九十二章【禍亂四起】第一百一十八章【東籲之衰】第二百七十八章【埃奇山戰】第一百三十五章【欲蓋彌彰】第一百零八章【順王稱帝】第一百七十四章【四方匯聚】第八十三章【圍攻古勒】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六十章【冒雨進襲】第二十章【流竄山西】第一百零八章【東征李朝】第一百零八章【東征李朝】第一百七十六章【斬殺叛將】第一百零三章【安難樂死】第二百七十五章【劍走偏鋒】第一百四十六章【深入敵境】第二百二十五章【合擊李賊】第一百三十一章【密信幕府】第五十八章【調查往事】第一百八十九章【單挑惡狼】第一百一十三章【龍山協議】第一百五十二章【傳旨李朝】第一百六十九章【帝都危矣】第一百二十三章【獨裁專斷】第八十三章【圍攻古勒】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一百二十一章【壁壘森嚴】第二百七十二章【直擊狼羣】第一百五十二章【傳旨李朝】第一百四十五章【營蠅斐錦】第三章【闖軍反擊】第一百七十三章【叛軍勢威】第八十章【劫持酋長】第一百七十八章【牛閻之捷】第五十七章【營救縣主】第六十九章【糧草被劫】第八十八章【蒙古援軍】第二百五十一章【放棄交趾】第二百六十一章【北狩將歸】第一百一十五章【南遷之意】第二百六十五章【石曹之亂】第五十章【痛擊建奴】第二百二十一章【國本之爭】第二百八十四章【金甌無缺】第二十一章【劫掠藩王】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一百九十一章【隔岸觀火】第五十七章【營救縣主】第八十章【劫持酋長】第九十八章【巧遇高僧】第一百八十二章【哀悼先帝】第二百八十章【盟軍襲寇】第四十六章【東虜入塞】第一百八十一章【子時驚魂】第一百六十二章【追悼大會】第一百一十二章【享廟靈位】第七十章【損兵折將】第十一章【狐疑不決】第一百四十一章【忠臣良將】第二百四十四章【燕王靖難】第二百零七章【遇難死者】第一百五十四章【藩王無情】第一百三十一章【密信幕府】第八十三章【圍攻古勒】第二百章【問心有愧】第二百一十一章【隕雹飛霜】第一百一十六章【封貢幕府】第一百三十八章【反明七恨】第二百三十三章【福王監國】第二百八十一章【大破聯軍】第二百六十九章【旱魃謎魅】第二百五十三章【少年天子】第二百五十六章【瓦剌興起】第一百六十二章【表達心意】第一百七十章【廣寧之敗】第二百七十八章【埃奇山戰】第九十章【古今形勝】第一百五十二章【丟失鐵嶺】第十五章【舉旗造反】第六十六章【混入唐縣】第一百七十二章【拒絕議和】第一百九十一章【隔岸觀火】第八十九章【兩面三刀】第二十二章【剿賊方略】第一百六十三章【救兵前來】第二百七十九章【圍攻重慶】第二百三十八章【時局動盪】第一百九十章【趨之若鶩】第一百四十七章【獻出城池】第七十五章【安分守己】第三十五章【大有收穫】第一百五十九章【敵軍來襲】第一百一十章【窮追猛打】第一百三十八章【反明七恨】第二百三十章【召集百官】第六十四章【姻緣巧遇】第九十九章【親王出巡】第七十一章【魚死網破】第十章【檢閱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