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奏章急報】

卻突然間見到,有一批女子被帶了過來,只見女子們一個個哭哭啼啼的,便知她們也是被抓上山的!

吳俊振有些不忍,便悄悄走過去石牢欖柵前,正巧被一個哭泣的女子看到了,她擦乾眼淚,故意假裝腳扭了要坐着休息,以便揉一會腳,拖拖時間。

但土匪們卻瞪大了眼看着她,聰明伶俐的女子便說道“看什麼看?小心我得寵了,在大當家的面前告爾等輕薄無禮!”

被女子謾罵過後土匪們,只好回過頭去走到一旁守着,女子看着土匪們離自己有二十步遠,才放下心慢慢走過去。

在來到吳俊振面前時,她詢問道“這位軍戶,您是怎麼被關在這裡的?還有裡面一位軍戶!”

吳俊振慚愧的低下頭來,說道“姑娘,先別問那麼多了,要想出去就得聽我的。”

但是女子見他被關着,而且又沒什麼武器,便說道“軍戶就不要說大話了!你都這樣了,還怎麼救我出去啊?”

只見吳俊振舉起短刀,說道“姑娘,只需把那邊的土匪引過來,我自當會解決掉他們。”

此刻女子就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大叫了一聲“來人吶!”

周圍的土匪們聽到聲音後,便跑了過來問道“姑娘,怎麼了?”

女子用手指着石牢那邊,土匪們就順着石牢方向走去,發現裡面的兩個人居然口吐白沫?

其中一個土匪就說“看他倆的樣子,不會是得了什麼病吧?”

女子見狀,就附和着說道“莫非他倆,是得了疫情?那可是會傳染的啊!快、快、快把他們倆擡出去埋了吧!”

於是土匪們就掏出鑰匙打開石牢。

得知土匪們中計的吳俊振立刻睜開雙眼,起身準備動手。

一進來石牢裡面的土匪們,似乎發現了不對勁?繩索明明是綁着的,爲何他們的手腳還能輕輕扭動?

所以土匪們便覺得有詐?可爲時已晚了!

吳俊振快速起身,用手打暈一個土匪,又踢飛另外兩個土匪,並用刀夾在前面的土匪背後,詢問道“你們的大當家在那?快說!”

這位土匪害怕的當場尿了褲子,回答道“在、在、在聚義堂旁邊的偏堂。”

吳俊振聽後回憶了一下,之前剛進來面見土匪大當家時,摘掉布條的吳俊振偶然間好像看到了上面有(聚義堂)三個字?

便重拳打了一下這些土匪們的脖子,馬維立刻走上來,說道“吳兄,幹嘛不殺他們?這些都是禍害百姓之人啊!”

而吳俊振有他的原則,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動手。

隨後吳俊振與馬維就換上了土匪的衣服,還脫下鐵盔笠帽與布面甲,在拿起佩刀扮作土匪模樣,繼續帶着女子去見大當家。

爲了防止被人認出來,他倆還特意割下其中一個土匪的衣服,充當面布戴在頭部擋住臉部。

來到聚義堂的偏堂內,吳俊振見到兩個土匪頭子都在摟着女子喝酒,便走了上去靠近大當家,而守衛急忙來報,喊道“報,大當家的不好了!石牢裡的兩個人打暈弟兄們跑了!”

大當家聽後大怒,他剛一起身,就被吳俊振衝過來拔出刀架在脖子上,而馬維也拿刀在一旁護衛着,身邊的女子便躲在了馬維身後。

其餘女子們紛紛嚇退到一旁,吳俊振對其餘土匪們,喊道“都別動!在動我就殺了他。”

周圍的土匪們都不敢輕舉妄動,而大當家的便服軟道“好漢,饒命啊!你要什麼儘管拿去,可千萬別傷了我啊!”

酒桌旁邊的女子們個個驚慌失措,吳俊振見狀不想傷害別人,就讓大當家帶路離開這裡。

於是大當家便指路朝後山撤去,還告訴了他下山的路該怎麼走?

但一路上土匪們都與吳俊振、馬維以及旁邊的女子們,保持着30步距離。

來到後山懸崖吊橋處時,吳俊振覺得差不多是時候該動手了,便用刀往脖子處慢慢收攏,脖子瞬間就出了一道血痕,讓大當家的有些害怕了,便開口說道“不要殺我,請看在同爲大明官兵的份上,饒我一命吧!”

吳俊振一聽他也是大明官兵?便說道“你瞎說什麼呢?”

而大當家的輕輕側着頭,繼續說道“我沒有騙人!我原本乃是大明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部下的華州營小旗,因柿園之役孫總督在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州郟縣兵敗!被闖軍追殺而逃回陝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所以我才趁機逃了出來,不過我雖落草爲寇,可卻未傷害過百姓一人,這些姑娘們都是禿鷹抓來的,如果饒我一命?我定當改過自新放了這些姑娘們。”

站在一旁的馬維聽到(孫總督)三個字,他很感興趣,便問道“那孫總督現在,身在何處?可在潼關衛?”

大當家的立刻回答道“沒錯,你怎麼知道的?孫總督如今正在潼關衛內徵收士兵,兩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加入。”

這話讓馬維很高興,因爲他早就想一睹孫總督的風采了,便說道“孫總督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早在軍中就聽說了。”

此刻二當家的已悄悄吩咐人,去把火銃隊給調上來準備伏擊,而對面的馬維就勸說吳俊振放了土匪頭目,女子們則覺得不能放人。

但馬維認爲這個大當家的說得有些道理,之前兩人被帶到聚義堂時,他也說過不想招惹朝廷。

因此吳俊振在思考了一下,才慢慢放開手中的刀。

馬維身後的女子們都大驚失色,她們個個心想;完了,這下沒有人質!肯定難逃一死。

卻不想大當家的果然遵守承諾,他在朝土匪們走去的同時,還一邊走一邊喊道“弟兄們不要輕舉妄動!都放下武器,我決定誠心實意放他們走。”

但是二當家的聽後,卻很不甘心!他失望的揮手讓後面鳥銃隊不要射擊。

最後大當家的,還下令釋放寨子裡的那些姑娘們,並站在吊橋旁邊遠遠地看着他倆,帶領那些姑娘們離去的背影…。

此刻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潼關衛方向,策馬行駛出一個傳令兵,他的身後揹着一面(令)字的錦旗,正騎馬快速朝京師官道上趕去,在過了河南府之後又往北過黃河走衛輝府。

一路上傳令兵都似乎表現出很急的樣子,過官道驛館休息時,他也只是吃了兩個饅頭而已。

便又立即更換了馬匹,接連過了彰德府安陽縣、磁州,進入北直隸廣平府邯鄲縣。

時間到了2月16日,在大明帝國中原地區,也相繼大規模的爆發了瘟疫傳染!各地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州、府、縣、都司、行都司、衛、守禦千戶所、守禦百戶所、巡檢司,等地城內的數十萬百姓和部分守軍們紛紛染病身亡!

大疫還先後蔓延到了;北直隸京畿順天府、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衛、昌平州,以及萬全都指揮使司與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山西行都指揮使司,等地情況十分嚴重。

致使百姓們日夜舉辦喪事,爲死去的家人親屬們哭泣哀悼着!幾乎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死者的屍體堆積如山。

以至於有些死者屍體生蛆發臭,都沒人來收屍!導致氣味傳至方圓十里之內。

成千上萬的百姓們苦不堪言!紛紛把疫情之事寫成奏章,交由地方父母官處理。

而大明各州府縣的官員們見狀,有些則直接將奏章上報朝廷,有些則瞞而不報!甚至棄官逃跑的人也不在少數。

因爲害怕被瘟疫傳染難以治療,所以只有少數官員,肯幫助百姓克服疫情同甘患難。

各地州府縣以及都司衛所上報的奏章,在帝都內城〈通政使司衙門〉內被堆積成山,時常困擾着明通政使:黃範生,讓他頭痛不已!

不知該如何上報朝廷?

畢竟疫情規模很大,若想平定那肯定是需要大把的銀兩與郎中、大夫,可眼下大明連年戰事,國庫也不富裕!哪裡還有多餘銀兩治療疫情。

再加上皇帝陛下也被各種國事纏身,常常批閱奏摺到深夜累得半死!才讓明通政使想着把此事先緩一緩,也好替陛下分憂解難,以儘儘臣子的本份。

還自我安慰的想着;也許瘟疫,會被地方官員們給平定了呢?

然而卻不料疫情之事越鬧越大!因此他不得不把此事上奏給朝廷,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故此明通政使只選出了北直隸地區的奏章上報。

在派出了明通政使司知事:莫質樹,讓他帶着奏章進入紫禁城,呈交給陛下觀看。

待明通政使司知事拿着一批奏章,剛走過西江米巷來到大明門時,就遇到了迎面走過來的明戶部尚書:侯恂,此人是個忠臣。

他一見到有通政司衙門官員入皇宮,便知定是有要事?所以明戶部尚書連忙走上前去,詢問道“通政使司知事,這是要去那裡啊?”

明通政使司知事立刻行禮道“下官,拜見戶部尚書大人,回稟戶部尚書大人,下官正有一批奏章要交給陛下觀看。”

明戶部尚書便問道“可否緊急?”

只見明通政使司知事快速點點頭。

見到事態嚴重,明戶部尚書就帶着明通政使司知事一起進承天門,在穿過端門、午門,又往西拐入歸極門纔來到武英門外。

兩人第一時間找到了明司禮監太監:方正化,讓他趕緊去通報皇帝陛下請求召見自己。

而明司禮監太監便讓他們在殿外等候,自己則關上門緩緩走入殿內。

此刻高坐在龍椅上,穿着藍色常服,圖繡五爪龍的大明毅宗信王崇禎烈皇帝:朱由檢,正在低頭認真查看着各地稅賦的奏章,還時不時就很生氣的把奏章扔到地上。

這讓明司禮監太監見到,剛剛而立之年(中年)的陛下,就因身負肩挑振興大明帝國的重任,操勞過度而長出一絲絲的白頭髮!讓他有些不忍在打擾。

但事關緊急也不得不提!

便提起膽子,走過來撿起地上奏摺放到案桌上,說道“陛下,殿外有戶部尚書與通政使司知事兩位大人求見。”

第一百五十五章【獻降宣府】第一百四十九章【引狼入室】第二百零六章【碼頭交易】第一百章【抓獲魅鶯】第二百一十五章【真相大白】第三章【闖軍反擊】第一百二十二章【稷山之勝】第二百三十八章【時局動盪】第八十九章【兩面三刀】第六十三章【平定疫情】第五十七章【查閱賬簿】第二百三十三章【福王監國】第一百零三章【安難樂死】第六十一章【紅顏歸來】第十五章【舉旗造反】第五十九章【尋找神醫】第二百四十六章【永樂大帝】第七十九章【混入族羣】第一百一十章【窮追猛打】第二百四十八章【太平治世】第一百三十章【游塵土梗】第六十八章【大雨綿綿】第五十五章【命懸一線】第七十六章【女真犯邊】第八十九章【奔赴寧夏】第一百二十四章【露樑海戰】第八十三章【圍攻古勒】第一百二十五章【緬王陰謀】第六十七章【席捲南下】第八十七章【四面楚歌】第二十章【流竄山西】第一百八十章【巧獲太子】第一百四十六章【會師大同】第二百一十七章【借兵東虜】第一百八十二章【哀悼先帝】第四十六章【東虜入塞】第八十五章【識破計謀】第一百九十一章【隔岸觀火】第十七章【招降流寇】第一百二十二章【硝雲彈雨】第十一章【狐疑不決】第一百零五章【支援朝鮮】第二百八十六章【商議遷都】第二百零六章【碼頭交易】第二百一十章【調虎離山】第六十章【採集藥材】第七十七章【震懾北蠻】第一百六十五章【鎮江大捷】第一百六十六章【聯蒙抗金】第二十章【流竄山西】第五十章【痛擊建奴】第七十六章【西安被圍】第八十七章【四面楚歌】第一百六十四章【物換星移】第一百五十三章【兵圍葉赫】第四十九章【攻城略地】第九十章【朝不保夕】第一百五十九章【敵軍來襲】第十二章【出兵救援】第一百四十八章【偶變投隙】第十八章【計殺賊首】第九十五章【建州貝勒】第二百七十二章【直擊狼羣】第八十章【劫持酋長】第二百四十四章【燕王靖難】第一百五十八章【凡偶近器】第二百五十七章【燕巢幕上】第二百八十三章【點凡成聖】第六十四章【九泉之下】第四十三章【內鬥陰謀】第一百零六章【援軍到達】第一百二十三章【閨範圖說】第二百六十一章【北狩將歸】第二百九十一章【姜氏叛順】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四十八章【歐陸戰爭】第二百七十八章【埃奇山戰】第三十四章【川地進剿】第一百七十七章【收復遼南】第一百三十一章【密信幕府】第四十九章【攻城略地】第七十章【損兵折將】第一百一十四章【東征之舉】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一百五十章【苞苴竿牘】第二百三十三章【福王監國】第一百七十八章【宮中事務】第七十九章【混入族羣】第一百六十五章【擊退叛軍】第一百六十章【一毛不拔】第一百七十一章【帝師出山】第二百零三章【戰前旗祭】第七十九章【邊關勝況】第二百五十章【仁宣之治】第二百零四章【沾花惹草】第一百一十七章【北虜南犯】第一百三十八章【攻其不備】第一百四十三章【薩爾滸戰】第八十九章【奔赴寧夏】第一百三十二章【做客江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