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洪武變局】

正當滿朝上下都在爲皇長孫的誕生而歡欣雀躍時,前方又傳來捷報,卻是衛國公鄧愈破了吐蕃,大明又往西開拓了大片版圖,已隱隱有跟李唐盛世一教高下的勢頭。洪武皇帝得了捷報後難得的高興,立刻快馬傳旨加封鄧愈爲右柱國。雙喜臨門,朱元璋難得地召集羣臣在御花園舉行了洪武朝第一次盛大的朝宴。

想來是因朱元璋歷來便不善飲,此番在御花園多飲了幾杯,加之晚間風涼,第二日便病倒了,停朝十日,這在洪武皇帝登基以來可是從來沒有的事。

直到了第十一日,朱元璋重開早朝,身體卻已明顯大不如前。偏這第一日早朝收到一本奏摺,竟是中書省右丞相汪廣洋、御史大夫陳寧聯名彈劾翰林學士宋濂侍寵而驕,且皇帝病時也未有入宮問候,乃是大不敬之罪。

奉天殿內,歷來深沉的朱元璋拿着這本奏摺也不禁犯了躊躇。這御史大夫陳寧向來是與左丞相胡惟庸走得近。胡惟庸又與李善長頗有淵源。而李善長則與宋濂是莫逆之交。如此按常理推斷,這陳寧本不當與宋濂爲難纔是,怎的會忽然彈劾起宋濂來了?更何況是跟胡惟庸曾經的死對頭汪廣洋聯名上奏?

右丞相汪廣洋早年倒有清名,很是正直不阿。只是近年來突然不理朝堂政事,渾渾噩噩以度日。如今他又怎麼會跟陳寧聯合起來了?而且還是去彈劾一個與自己毫無恩怨的有功老臣呢?這太不像汪廣洋那裝瘋賣傻、明哲保身的做派了。

“莫非他們是針對淮西勢力下手了?”朱元璋心中一動,眉棱骨跳了跳。

淮西勢力多是朱元璋早年打天下時留下的功臣舊部,其中文以李善長爲首,武則以徐達爲首,勢力極大,隨時都可以左右朝局。近年來見太子羸弱,爲了扶助太子能順利即位,朱元璋狠下殺手,已經剷除了不少淮西勢力。淮西舊臣們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鄧愈等一些忠勇武臣仍舊在四處征伐,守邊拓土。而朝內勢力則多被胡惟庸所把持,謀權有餘,辦事不足。且如此一支獨大,並非長安之策,更非朝廷之福。

今日這事,怕便是這胡惟庸暗中使的手腳,要將宋濂參倒。只是礙於李善長才讓曾經的死敵汪廣洋出頭,如此胡惟庸則完全可以撇清嫌疑了。

但是隻要知情底的人都知道,汪廣洋與胡惟庸鬥了三年,在兩年前忽然就泄了氣似的,日日裝瘋賣傻起來。人人都揣測着怕是這汪廣洋的什麼把柄落入了胡惟庸的手中。如果真是如此,胡惟庸能支使汪廣洋上一個奏摺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想及此,朱元璋已是有了主意,合上奏摺交給一旁侍立的太監慶童,冷冷一笑道:“拿給翰林學士看看罷”。

宋濂接過奏章一看,頓時氣得血氣上涌、鬚髮亂顫,橫了一眼站在一旁的中書省右丞相汪廣洋和御史大夫陳寧,上前一步跪倒怒道:“請陛下明鑑,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微臣去歲奉命修着《洪武聖政記》,至今初成,然則尚有餘暇有待考證。十日前微臣便已告了一月的假趕赴中都考據。微臣近日並不在京,待在中都得知陛下臥病、龍體欠安後便立即連夜趕回京師請安。微臣如此行爲,難道尚屬大不敬麼?”

“十日前就告假了?朕怎會不知?”朱元璋不禁詫異。

宋濂聽皇帝說不知情,也是一愣,悵然望了望太子。

太子朱標忙上前叩首,冷汗不自覺便往外冒,滿臉緊張:“父皇恕罪,翰林學士十日前確曾......確曾至兒臣處告假,兒臣當時也是準了的。只那些日子呂妃待產,兒子心亂如麻,忘了稟告父皇,還請父皇治罪!”

眼見這事最後竟又牽扯到太子頭上,衆人不禁都是一愣。朱元璋一雙陰鷙的眸子閃了閃,想要發作,卻又是忍了,端起案上的那杯六安瓜片喝了一口,強壓着怒火淡淡道:“太子擔心朕的皇孫,一時亂了分寸,處事稍欠周密,這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情有可原。太子不需自責,你且起來罷。”

眼看蓄謀多時的一本奏摺又要輕飄飄地過去,御史大夫陳寧豈會甘心?想着如若對宋濂這個老臣一擊不倒,那等他回過顏色來,加上太子爲他撐腰,哪裡還會有自己的好果子吃?連忙上前又奏,不依不饒道:“皇上明鑑,大學時所言不禁令微臣疑惑。微臣且請問大學時,爲何陛下偶感小恙,消息便會立刻傳到遠在中都的翰林學士耳中?微臣疑惑......微臣惶恐......莫不成翰林學士在暗中探聽宮闈消息?”

此話一出,朝堂頓時譁然。朱元璋也是心中一動,嘴角不易察覺地抽動一下,卻不說話,只死死盯着宋濂。

宋濂情知不好,暗暗叫苦不迭,又是急又是氣:“陛......陛下......微臣豈敢?微臣豈敢啊?只因微臣次子宋璲位居中書舍人,在朝中得知陛下龍體不適,心中焦急,方快馬報我啊。微臣並無不軌之舉,陛下明鑑.......陛下明鑑啊........”

說話間,歷來以謹慎縝密着稱的一代老臣宋濂竟嚎啕而泣,場面悽惶,滿朝人人心中都覺不忍,暗罵陳寧過於惡毒、無端攀咬。

“既然老學士的次子宋璲知道陛下身體有恙,爲何不見他代父探望?”御史大夫陳寧忽然冷笑起來:“哼哼,就算老學士家教不嚴,宋璲不知禮數。可他既爲中書舍人,朝廷命官,爲何也不見他以臣子之道應有的忠敬之心前來探視?如此......那便是宋璲大不敬了。”

說着陳寧又朝朱元璋重重磕了磕頭:“請皇上治宋璲大不敬之罪!”

宋濂見事情竟又牽連到自己的幼子身上,已是急氣攻心,老淚縱橫,竟忽然有些癲狂地站了起來,指着在一旁幸災樂禍的陳寧,顫聲道:“你......你......”言未及出,已是昏厥了過去,攪鬧得朝堂一片慌亂。

看着一代老臣竟被氣得如此不堪,衆人都暗暗心痛,對陳寧也不禁怨恨。

朱元璋神情間頗爲傷感,一副悵然若失的模樣,沉吟了許久,斷然道:“翰林學士乃是有功之臣,奈何年邁。立即除宋濂翰林學士承旨、太子府贊議大夫等職,貶爲庶民,永不敘用,交其孫宋慎送回金華贍養。每年......每年入宮覲見一次,撫朕思念之情。”

衆人聽了旨意,忙叩首稱是,心中卻都五味雜陳。宋濂作爲開國功臣,卻遭陳寧這等宵小糟踐,本來是一件令人嗟嘆之事。可皇帝如此處置於他,已經是許多功臣夢寐以求的退身之法了,也算得上有一個極好的結果。更何況皇帝每年要他入宮覲見一次,這可是多大的交情纔能有的榮寵?人人都想着若是自己能得到皇帝這般眷顧,那便是死了也是值得的,不禁又豔羨起來。

正當人人以爲早朝便要此事終了而結束時,朱元璋卻閃着眼打量着一直沉默不語的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忽然又復下旨道:“朕已年邁,朝務紛雜,精力不濟矣。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皆是朝廷功臣,素來賢明、人品端方,乃朕之股肱之臣也。自即日起宣李善長、李文忠入朝,但凡軍國重事,與中書省共同協理處置。”

正當朝臣們都在品味這道聖旨的深意時,朱元璋聖旨又下:“燕王修書曹國公李文忠修繕北平燕王府以備來日駐守北平、抗擊北元之用,朕已自曹國公處獲悉。燕王忠誠沉穩,朕心甚慰。望諸王皆能效仿燕王,以爲我大明江山的柱石之臣。即日起加燕王護衛、侍從一千五百人,以示榮寵。”

如此當着滿朝百官被皇帝誇獎恩賞,諸皇子中尚無先例。朱棣頓時激動得滿臉通紅,跪倒叩首,高聲謝道:“謝父皇隆恩!”心中卻不禁對那道衍和尚又添了幾分敬畏,似乎自己每次依他計謀行事便無有不中,每每必得皇帝賞識,也真是奇了,莫不成這道衍真是個能掐會算的神仙?否則他怎能如此洞悉皇帝的思維?

四卷第14章 【燕王從軍】第二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三十九章 【二王就藩】二卷36章 【陰謀算計】三卷51章 【紀張會合】二卷21章 【燕王入城】四卷第2章 【返回北平】三卷4章 【父子重逢】五卷41章 【燕王謁陵】三卷第一章 【暗潮涌動】四卷35章 【暴雨前夕】三卷25章 【功敗垂成】五卷第1章 【費盡心血】三卷8章 【飄雪居內】第九章 【於皇寺內】三卷23章 【口舌之爭】五卷39章 【後起之秀】五卷30章 【殿內諫言】二卷30章 【羣匪奪寶】四卷26章 【爺孫情深】五卷第4章 【潑辣茶主】二卷2章 【王府護衛】三卷20章 【洪澤會合】五卷30章 【殿內諫言】五卷41章 【燕王謁陵】三卷30章 【步步爲營】五卷45章 【許以周公】五卷28章 【入宮請見】三卷41章 【鬥謀用詐】三卷46章 【情愫暗生】二卷21章 【燕王入城】三卷44章 【怪誕私邸】四卷第9章 【翁婿重逢】五卷第6章 【油壺茶香】第二十三章 【離家出走】第十七章 【江湖奇人】二卷7章 【行舟奇人】五卷34章 【二王選一】二卷19章 【天德將臺】四卷第5章 【國丈失禮】四卷第7章 【北征軍至】三卷32章 【大功得成】四卷第10章 【國丈相爭】第二十一章 【東宮論道】三卷第一章 【暗潮涌動】三卷46章 【情愫暗生】二卷17章 【殺官開倉】四卷42章 【猶豫不決】二卷14章 【扶危救困】五卷56章 【燕王大敗】五卷42章 【嫡爲生變】二卷4章 【硬闖行舟】第二十章 【皇帝提親】第三十二章 【天定良緣】第四章 【兄弟相爭】三卷50章 【暗度陳倉】四卷22章 【皇后薨逝】三卷43章 【大雪紛飛】四卷17章 【沐英平南】第五章 【空印案起】四卷13章 【灰白錦囊】三卷42章 【鬼話連篇】二卷44章 【計中有計】二卷44章 【計中有計】二卷12章 【仗義執言】五卷第2章 【太子西巡】四卷18章 【虛虛實實】五卷53章 【謀奪九門】第九章 【於皇寺內】二卷42章 【角山設關】第四十四章 【燕王就藩】五卷18章 【王官待客】四卷26章 【爺孫情深】五卷32章 【宮外雪人】第八章 【中都鳳陽】三卷18章 【監察御史】五卷13章 【臨水樓內】四卷48章 【收攏民心】三卷54章 【秦王背後】二卷4章 【硬闖行舟】第二十七章 【客棧惡鬥】第十三章 【太廟重逢】五卷56章 【燕王大敗】第四十章 【二人鬥法】四卷20章 【大戰前夕】五卷55章 【一舉兩得】四卷34章 【重回北平】四卷43章 【通州尋主】四卷29章 【皇帝情深】五卷47章 【過眼雲煙】五卷17章 【夜宿潼關】三卷8章 【飄雪居內】四卷13章 【灰白錦囊】第二十四章 【智取擂臺】二卷26章 【暗謀乾坤】二卷20章 【老將爭雄】四卷30章 【太廟遴選】五卷40章 【同胞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