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種 擲金盃

人一舉心動念,不獨神鬼俱知,即慧明之人,無不悉見。凡做昧心事欲瞞人者,真是掩耳盜鈴也。“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乃實在確語。試看崔公私蓄以及闇昧事,諸人不知,即妻妾子女,亦不盡知。遙遙智朗,千里如鏡,豈非至隱至微之地。固已莫見莫顯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誠哉是言,閱之凜凜。崔公自會朗師之後,昧心事毫不敢爲,雖曰朗師之警悟崔公,而實系成全崔公者大矣。世人俱當以此爲鑑,受益不小。

凡見人危難,即思拯救,此即是活佛菩薩矣。朗師只因目擊小民寒凍,即思不辭辛勤廣募施襖,在禪理深通之人,自然如此。若今之和尚,大半藉募化以肥己,但恐償還不了,安望有成?

功必要德助,若表裡之難缺,只看朗師之言行,可敬可法。紫陽真人云:“黃芽白雪不難尋,達者須憑德行深”,應各省察。

揚州府崔府尊名,字蓮生。坐升兩淮鹽運司,到任三個月,門上接得某部院手書一封,着僧人智朗投進。崔公拆看書,內略雲:“智朗和尚,深通禪理,乃有道高僧。倘過揚州,祈爲推分青盼”云云。崔公平常最不喜僧道,因屈於部院手札,只得勉強隨請相會。

少刻,看見一和尚,光頭布衣,足着朱履,走上內堂,向上同揖。崔公只得請坐待茶,便開口問道:“某院臺極稱朗師佛理弘廣,今請教大師,直指參悟妙法,足見施惠不小。莫謂我俗吏無知,不堪共語也。”朗師道:“人能明通佛法,則能超出生死苦海。但此法難以口說,全在本人立志堅剛,信心誠篤。僧人自幼出家,至今四十餘年,才得明悉。知法則易如反掌,不知法則難若登大。”

崔公道:“法雖難說,畢竟有法。請問大師指示,如何才得法?”朗師道:“世人只因塵事牽纏,才一靜坐,不是散亂,就是昏沉。要知寂寂治散亂,散亂去則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所以指羣生行覺路而得妙境也。不知此法者,則學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發耶?”

崔公聽完,深爲敬服,點頭大喜道:“大師如此開發,院臺的稱讚,果不虛言。”朗師隨又道:“雖說功夫如此,必要德行兼佐。若專功而無德,必致魔多難就。去冬貧僧因過淮上,見許多老少男女,俱赤體寒凍,難以度命,貧僧頓起憐慈,妄立微願,募施棉襖一千件,散給受凍貧民。目今時已六月,欲要前往產棉地方,逐件置造,有費時日,轉盼冬寒,豈不誤事?況且衣工料物,件件缺乏。所以預爲早計,約費銀六百餘兩,已經募化某布政司施濟五百件。今只缺少五百件,望大老爺慨然完此功德,免無限寒苦,皆出大老爺洪恩。”

崔公聽完,即愁眉蹙額道:“積德固是善舉,但須綽有餘貨。本司雖執掌幾十萬鹽課,俱是朝廷正項,誰敢擅自動用?”

朗師又道:“亦有應得本分俸貲,何妨積德?”崔公搖頭道:“俸貲無幾,尚不足以供薪蔬,何有餘潤?”朗師笑道:“大老爺現存蓄三千兩,可以動三百兩積德,不過十分之一。”崔公含糊堅賴道:“何曾有得存餘?”

兩人正在問答不合,忽門吏稟道:“本府知府,因北郊虹橋荷花大放,來日請大老爺,兼請督糧道老爺酒船遊賞。”崔公性喜飲酒,聽見請召,隨應道:“既是糧道領貼,本司豈有不領貼之理?”

朗師在旁,即忙稟道:“大老爺來日赴宴,貧僧齋戒不用葷腥,只飲蔬酒。可吩咐來人另備豆腐一碟,便可奉陪,共席清談,叨沾臺光,得玩賞十里荷花,亦是幸遇。”崔公笑道:“昔日蘇東坡遊玩,常以佛印相伴。此事未常不可。”隨吩咐來役,補請朗師。談畢,僧回法雲寺寓處。

次早,府役奉邀崔公、糧道至北門外酒船,朗師先已在船。那船上張燈結綵,金盃象筋,古董爐瓶,笙歌鼓樂,極其盛設。這糧道因自江寧由揚經過,並不知請僧人何干,乃細詢問。崔公將薦舉根由,細細說明,才同朗師談論。果然語言高妙,衆皆敬服。

船行入虹橋法海寺,一望荷花遍開,清香撲鼻。真個是: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各皆對花暢飲,半醉換席時,朗師忽向三位老爺笑道:“今日叨陪盛宴,可爲大幸。席上無可奉敬,貧僧用一小術以博三位老爺一笑。”衆官點頭,拭目以待。朗師即舉面前金盃,當三位老爺向湖中擲去。衆官驚駭,各皆怒色,急忙呼人下水撈取。

朗師笑嘻嘻,搖手道:“此金盃三位老爺不必着忙,貧僧已經送入崔大老爺銀庫內,安放在三千金俸貲桶上。如若不信,可着人速去取來,才知貧僧說話不虛。”衆皆謂謊,朗師因又道:“崔大老爺腰間現帶鎖匙,何不發與近侍,星馳快馬至運司庫內,將金盃取來,方知不假。”

崔公聞言,即解匙交近侍,飛馬至運司內,同公子開庫,果見金盃放在銀桶上,即取回獻上。三位老爺大驚敬服,至晚各散。

次早,崔公即取銀三百兩,另封程儀,着人送至法雲寺交與朗師,即刻起身。朗師煩來人攜着原銀,即到運司署內,面會崔公。朗師愁眉指銀道:“此銀分釐不敢收領。”

崔公驚問道:“大師前日再四求爲施襖之用,今已照數交銀,忽又推辭,本司不解何意?”朗師道:“此銀是昨晚某鄉紳與某人有仇。送銀千兩,欲誣陷爲私囤,苦打成招。其實某乃良善好人,並非私鹽囤戶。若是貧僧領去此銀,不獨並無功德,且將來變驢變馬,變畜生償還不了,所以分釐不收。若是三千兩桶內動與貧僧,即刻叩領。”

崔公聽完,腹中驚駭,果是某鄉紳送的銀千兩,絲毫欺瞞不得。崔公隨將俸貲動三百兩,另封程儀,設蔬齋送朗師回去。一面將原銀千兩,交還鄉紳,分釐不收,所誣私囤,並不究問。

是年冬,有人從淮上來,果有聖僧裝棉襖千件,稱崔公施濟,才知誠實不虛。崔公自會朗師之後,凡事但有賄賂,俱辭不收,亦不聽情囑。在任五年,兩淮鹽商感激至公,捐造崔公祠在運司前,流芳不朽。

第26種 還玉佩第39種 定死期第39種 定死期第8種 人擡人第25種 擲金盃第16種 關外緣第36種 失春酒第4種 四命冤 (1)第35種 得會銀第25種 擲金盃第4種 四命冤 (2)第4種 四命冤 (1)第18種 真菩薩第7種 自害自第37種 旌烈妻第30種 空爲惡第6種 洲老虎第37種 旌烈妻第6種 洲老虎第32種 一文碑第14種 飛蝴蝶第33種 晦氣船第19種 老作孽第18種 真菩薩第8種 人擡人第2種 鐵菱角第23種 斬刑廳第4種 四命冤 (2)第37種 旌烈妻第22種 寬厚富第7種 自害自第7種 自害自第31種 三錠窟第7種 自害自第7種 自害自第15種 村中俏第4種 四命冤 (1)第20種 少知非第19種 老作孽第36種 失春酒第39種 定死期第18種 真菩薩第4種 四命冤 (2)第20種 少知非第36種 失春酒第38種 剮淫婦第35種 得會銀第21種 刻薄窮第3種 雙鸞配第24種 埋積賊第30種 空爲惡第36種 失春酒第23種 斬刑廳第16種 關外緣第10種 錦堂春第34種 魂靈帶第14種 飛蝴蝶第19種 老作孽第30種 空爲惡第10種 錦堂春第30種 空爲惡第29種 枉貪贓第14種 飛蝴蝶第24種 埋積賊第4種 四命冤 (2)第3種 雙鸞配第19種 老作孽第11種 牛丞相第26種 還玉佩第7種 自害自第8種 人擡人第22種 寬厚富第26種 還玉佩第34種 魂靈帶第22種 寬厚富第18種 真菩薩第30種 空爲惡第4種 四命冤 (1)第26種 還玉佩第22種 寬厚富第19種 老作孽第23種 斬刑廳第22種 寬厚富第12種 狗狀元第22種 寬厚富第28種 亦佛歌第5種 倒肥黿第20種 少知非第30種 空爲惡第1種 今覺樓第11種 牛丞相第8種 人擡人第4種 四命冤 (2)第35種 得會銀第35種 得會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