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江南叛亂

第211章 江南叛亂

李德林在朝爲官十四年,最終落寞離開大興,前往懷州任職,無一人相送。

其子李百藥也辭去東宮官職,回去安平縣老家隱居,以避災禍。

隨着李德林被貶,關東士人之望,也不可避免的落在了崔澈頭上。

畢竟崔澈的官職最高,爵位最貴,出身也是一等一的顯赫。

崔澈清楚李德林爲何會受到朝臣們的排擠、打壓。

他們這些人,祖上要麼是跟隨賀拔嶽入關,要麼是輔佐宇文泰對抗高歡,你李德林是何出身,既非關隴勳貴,又不是五姓七族,也配騎在衆人頭上當宰相?

莫非你也娶了公主!

與此同時,趙文派來的信使已經快馬來到燕國府,告知崔澈,宇文芳與穆邪利相繼誕下一女。

得知她們母女平安,崔澈也鬆了口氣,趕忙向祖母、姑母報喜,卻是宣稱穆邪利得了一對雙胞胎。

封老夫人與崔昭容開心是開心,卻也不免有些遺憾,要生的是男嬰雙胞胎,那該有多好。

一來崔季舒這一脈,也確實人丁單薄。

其次,作爲古人,難免會有重男輕女的思想。

楊麗華對此倒是不怎麼在意,無論是男是女,都威脅不到她的親兒子,她也樂於展現嫡母的大度。

想當初,她甚至還把周靜帝宇文闡真的看做了自己兒子,多番維護,不惜與父親鬧翻。

也許楊堅夫婦就是愛她的質樸純真。

崔澈沒有急着給兩個女兒起名,將來侍妾與外室們來了大興,等見到女兒再來想名字,也不遲。

趙文、李青牢記崔澈的叮囑,先讓宇文芳、穆邪利坐了月子再啓程。

五月初九,楊堅有感於將士們居無定所,於是下詔,自今以後,凡是軍人,都隸屬各州縣,墾田種地,戶籍及賦稅管理與普通百姓完全相同。

同時廢除崤山以東、黃河以南等地新建立的軍府。

六月初五,又下詔,年滿五十以上者,免除徭役,改爲收庸代役,也就是收取實物,代替服役。

而隨着李德林被貶,朝廷又有重大的人事變更,主持門下省才一年的納言楊素進位內史令。

由於虞慶則已經改任右武侯大將軍,三省之一的內史省,也就是後世的中書省,由楊素獨掌。

當天,一衆朝官來到楊素府上祝賀,崔澈也在其中。

滿朝文武都知道崔澈與楊素關係好,但也沒人知曉二人早已結下暗盟,守望相助,約定共同輔佐楊廣爭奪儲位。

畢竟崔澈、楊素二人都是出了名的好人緣,崔澈與蘇威同樣是密友,與吏部尚書牛弘也常有往來。

楊素就更不用說了,當初李百藥與其妾偷情,楊素都能贈錢數十萬,成全二人的好事,更向朝廷舉薦李百藥爲官。

這份氣度,就連崔澈也是服氣的,誰又不想與楊素交上朋友。

楊堅連發兩道詔令,寬撫軍民,自以爲江山穩固,而南方舊陳之地,卻是暗流洶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江南便有一則離譜的流言,在各地傳揚,聲稱朝廷要將江南之民,遷入關中。

也不怪民衆多想,當初楊堅在平定尉遲迥後,還曾經打算遷徙部分關東之人,充實北疆,要不是楊勇、楊廣兄弟二人難得的齊心勸阻,說不定還真就成行了。

這條流言的源頭已經難以分辨,但它的擴散與傳播,少不了野心勃勃之人的推波助瀾。

一時間,江南輿論譁然,士民們對隋朝的憎惡更上一層。

此時的南陳舊地,就好像坐在一個火藥桶上,就等着有人點起第一顆火星。

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楊堅在南郊祭祀,向天地祈福。

這場祭祀很快就有了反饋,當月,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蘇州沈玄𢙓等人相繼舉兵,自稱天子,署置百官。

樂安蔡道人、蔣山人李忮、饒州吳世華、溫州沈孝徹、泉州王國慶、杭州楊寶英、交州李春等人也自號大都督。

他們攻陷州縣,殺戮官吏,江南百姓雲集響應,一時間南陳舊地,盡皆反叛,義軍多則數萬人,少則數千人,互相聲援。

但凡是被俘獲的隋朝官員,或被當衆剖腹抽腸,或被民衆分食其肉,江南並無饑荒,民衆卻食人肉,一如當年禍亂江南之地的侯景昔日慘狀。

憤怒的百姓們總會在官員們臨死前,厲聲咒罵:

“看你還能怎麼逼迫我們背誦《五教》!”

受任揚州總管,都督四十四州的秦王楊俊眼見江南皆反,也不敢向朝廷隱瞞,趕忙派遣使者往大興求援。

雖說這場叛亂的根源在於朝廷施政不當,強制灌輸《五教》,以實現思想統一,最終引起衆怒。

但楊俊作爲揚州總管,顯然難辭其咎,至少一個失察的罪責是免不了的。

派走了使者,楊俊坐在總管府中長吁短嘆,這揚州,只怕是待不久了。

使者快馬加鞭趕到大興,已經是年底,正值百官在準備將要到來的元會。

得知消息,楊堅大驚失色,使者一句江南皆反,着實讓他不能等閒視之。

楊堅趕忙喚來一衆親信,有左右僕射高熲、蘇威,內史令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兵部尚書崔澈等人。

衆人聽說消息,無不驚愕,就連崔澈,也不例外,他演得惟妙惟肖,旁人根本看不出他對江南的叛亂早有預料。

楊堅問計於衆人,崔澈最先出列道:

“江南局勢嚴峻,秦王處置失當,臣以爲可使晉王移鎮揚州,爲行軍元帥。”

對於崇尚佛法,不願殺生的秦王楊俊,崔澈算是怕了他。

真要讓楊俊領軍平叛,只怕有生之年,都不能渡過長江。

楊堅聞言頷首,楊俊在平陳時的作爲,楊堅也有所耳聞,起初以爲他是謙虛,後來聽說了大臣奏報,才知道楊俊竟然是懼戰,屬實是過於離譜。

羣臣也紛紛附和崔澈的提議,就連高熲也不曾反對。

太子楊勇身爲儲君,自然是不方便出鎮揚州,晉王楊廣賢名遠播,親王之中,沒有比他更適合的人選。

高熲這人,在關乎社稷安危的大事上,從來都是秉持着一顆公心,沒有門戶之見。

(本章完)

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538章 恢復漕運第111章 離開前夕第259章 打聽消息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118章 選拔鹽兵第324章 書信往來第441章 重設商稅請假第38章 大戰將起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264章 尚月尼庵今晚沒有,大家不要等第38章 大戰將起第590章 襲取武當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254章 生計困難第571章 孤城難守第416章 關隴危機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321章 契丹親衛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53章 記事參軍第471章 援弱抗強第372章 舉兵南下第444章 王府相婿第325章 欲求連任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399章 孰輕孰重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345章 以誠相待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10章 少年出遊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138章 回鄉省親第199章 武官升遷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364章 兩封文書第98章 新婦奉茶第463章 重定租調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35章 避難關東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156章 重整旗鼓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288章 仙娥河畔第56章 太后楊氏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563章 大燕開國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53章 記事參軍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19章 感傷離別(4000)第543章 鳳縣生變第308章 造訪東宮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296章 棄疾從軍第198章 計劃出巡(第六更)第13章 辭親遠行第514章 接見二郎第466章 鋪張浪費第128章 南北之事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293章 時機已現第12章 少年詠鵝第292章 破敵之計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253章 徐門新人第24章 爲報君恩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243章 入宮哭訴第488章 展現財富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167章 唐公李淵第214章 天子之怒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351章 漢王來使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220章 渡江安排第452章 長孫無忌第78章 同姓聯結第2章 時來運轉第355章 朝廷忌憚第53章 記事參軍第293章 時機已現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300章 四貴不存第437章 天子崩殂第261章 秀外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