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生計困難

第254章 生計困難

衆所周知,四天王有五個,這是常識。

因此徐門三傑有四人,也並非難以理解。

能夠一手培育出崔澈、楊玄感、李密、王世充這些大隋股肱之臣。

崔澈回憶起自己的恩師徐文遠,心道:

大隋有你,真好。

就在崔澈感慨師門忠良輩出的時候,貝州東陽(今山東故城)縣人孫安祖卻是一臉愁容。

孫安祖時年二十二歲,祖上世代務農,四年前,在年滿十八後,孫安祖向縣衙申請分田。

按照開皇二年,楊堅所頒佈的均田令,孫安祖本應該分得公田80畝,作爲私田的永業田20畝,合計共100畝。

但真正分發下來,卻只有區區20畝公田,至於永業田,更是一畝都沒有。

當時縣衙的差役讓孫安祖耐心等着,結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但剩餘80畝土地依舊連影子都沒有見着。

本該授予100畝地,卻只得了20畝。

但授田後的租調,也就是每年三石粟米、二丈絹、三兩綿,卻是一分也不能少。

他如今發愁的就是這件事。

在隋朝,十八歲爲丁,可以申請分配田地,但在二十一歲才能算作成丁,要開始繳納賦稅以及服徭役。

也就是說,隋朝百姓在獲得授田後,能有三年的免稅期。

過去三年孫安祖耕耘20畝地,無需繳納賦稅,服徭役,日子也能將就着過下去。

但如今他年滿二十一,到了今年秋稅的時候,他就得依靠着區區20畝地,背上本應該一夫一妻共計140畝土地所承擔的賦稅。

更別提還得抽出時間爲國家服20天的徭役。

不去也行,得交錢,每天交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繳足20天的數額,這叫輸庸代役。

孫安祖估摸着自己忙活一年下來,交了租調,連溫飽都滿足不了,哪還有錢輸庸代役,這20天的徭役肯定是躲不過的。

他是沒指望到時候官府能把自己應得的八十畝地給補齊。

自十六年前北周滅齊,在此期間,河北就發生過一次尉遲迥之亂,僅僅八80天便迅速平息,並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這麼多年休養生息下來,致使包括河北、河南、河東在內的三河地區人口滋生。

由於永業田的存在,以及朝廷時不時爲權貴賞賜公田,例如,此前楊堅就授予崔澈一萬多畝的公田。

越來越少的公田,難以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

貝州原先是冀州清河郡,屬於河北人口密集區域,也就只有清河崔氏的子弟能夠足額授予80畝公田,20畝永業田。

別說是孫安祖這樣的貧困人家,就連一些小士族,也得接受僧多粥少的現實。

孫安祖已經成親,但就連男丁都只能分得20畝,官府哪還有田地分給婦人。

坐在田壟邊,孫安祖爲了秋稅心煩意亂的時候,同縣好友竇建德尋了過來。

“莫要在此長吁短嘆。”

竇建德坐在孫安祖的身旁,親暱的拍着他的肩膀笑道:

“不就是秋稅麼,我來替你納了!”

竇建德與孫安祖都是農家子弟,但二人的家境卻又區別。

孫安祖並非長子,父親過世後,20畝永業田留給了他大哥,孫安祖與妻子就只能靠着20畝公田艱難度日。

而竇建德是家中獨子,不僅如此,他父母都在人世,父親竇青名下有80畝公田,20畝永業田,母親名下也有40畝公田。

竇家父母申請授田的時候,正是兵荒馬亂,自然多得是無主田地,能夠足額授予。

而且竇建德比孫安祖年紀小,如今也才二十歲,還在免稅期內。

因此哪怕竇建德與孫安祖一樣,只分得20畝地,但自己不用承擔賦稅,父母也有140畝田,在繳納了賦稅以後,家中仍有不少盈餘。

然而孫安祖卻不願意接受這份好意。

竇建德豪爽重義,在東陽縣是出了名的。

八歲那年,看見有人喪父之後沒錢安葬,就把自家的牛牽給了對方。

回到家竇建德擔心父親會把牛給要回來,謊稱牛丟了。

其父竇青怒不可遏,便要打他,所幸那人心中不安,又把牛牽來了竇家,向竇青解釋事情原委。

竇青聽說兒子贈牛濟困,對竇建德大加誇讚,也向來人表示,既然是贈出去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能收回來。

有這樣的父親教導,竇建德能養成豪爽重義的脾性也不難理解。

孫安祖拒絕了竇建德的好意,他認真道:

“你能代我繳納今年的秋稅,等到明年又該如何,總不能幫我一世。”

竇建德沉默半晌,這才問道:

“那你打算怎麼辦?”

孫安祖抿着脣,思量許久,終於對竇建德坦誠道:

“我聽說燕國公輕財重士,打算去安平縣碰碰運氣。”

這話要是落在別人耳裡,只怕會譏諷孫安祖:

燕國公重士不假,但你一個泥腿子也配叫士!

這個想法,就算是妻子,孫安祖也沒有提起過。

但竇建德不同,他並沒有嘲笑孫安祖。

別看孫安祖生活貧苦,但他有一身力氣,不敢說打遍十里八鄉,但也確實少有敵手。

要不然竇建德也不會與他結交。

竇建德問道:

“什麼時候走?到時候我去送你。”

問起離開的時間,孫安祖又泄了氣,他看着田裡的粟穗,滿心的無奈,眼瞅着就要到了秋收的時候,自己若是走了,總不能把活留給身懷六甲的妻子吧。

這也是他惆悵的原因,想去安平縣碰運氣,但農忙脫不開身。

竇建德察覺到了孫安祖的爲難,他正色道:

“明天就去吧,田裡的農活交給我。”

孫安祖還想拒絕,卻被竇建德阻止,他笑道:

“燕國公之名,如雷貫耳,我也仰慕得很。

“你是一位壯士,魁梧不凡,多在安平待一段時間,若是找到機會能讓燕國公瞧見,他定然會把你收在府中。

“等你在燕國公的麾下站穩腳跟,我自會來投奔。

“大丈夫不應該埋首田間,當有遠志。

“將來你我一起在燕國公麾下效力,博取功名,得個封妻廕子,豈不快哉!”

也就此時田壟只有他們兩人,否則定然要被旁人譏諷:

兩個妄人!

(本章完)

第199章 武官升遷第593章 襄陽危急第299章 遼東之敗第438章 回師晉陽第265章 別院夜話第228章 進兵吳縣第429章 弒主之人第78章 同姓聯結第443章 三省六部好消息與壞消息第178章 燕公崔澈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319章 祭拜聖山第68章 太原王氏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272章 一場好戲第378章 攻佔魏州第75章 雕版印刷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184章 不知前路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92章 可汗夜遁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20章 抵達長安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441章 重設商稅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486章 程郎求親第338章 陰差陽錯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79章 戰事再起第301章 杖斃名將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179章 雙姝同名第83章 太子設宴第296章 棄疾從軍第227章 自相殘殺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237章 崔澈歸朝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377章 忠義難全第248章 妄人妄語番外發不出來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251章 重義輕財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372章 舉兵南下第601章 揚水運河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25章 竇府家宴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578章 倉促回京第524章 羣衆力量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25章 竇府家宴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482章 寬赦爲民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220章 渡江安排第227章 自相殘殺第365章 夫妻同心第510章 軍民譁變第288章 仙娥河畔第571章 孤城難守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88章 私兵國有第364章 兩封文書第13章 辭親遠行第308章 造訪東宮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134章 高家父子第29章 孝子阿贇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251章 重義輕財第130章 總管外巡第614章 襲佔二郡第217章 矛盾爆發第469章 長遠之計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120章 將士歸心第74章 懲治罪惡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466章 鋪張浪費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116章 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