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姜姓,春秋魯國人(今山東肥城),史家人物。

“狐狸狐狸快出來!”

“叫毛呀叫的!你誰呀!”

“我是周朝的人。跟你商量個事,我這人特喜歡狐皮做的大衣,把你身上的皮毛剝了給我吧。”

“——是你的智商低,還是你認爲我們的智商低!先不說沒皮毛我會不會嗝屁,你有見過光溜溜還滿山跑的狐狸嗎?”

“那不是更涼快嗎?”

“。。。。。。”

(心理活動:難道傳說人族中的呆子,就是這副蠢樣!)

“我只要你的皮,別的什麼都不要。其實,我這人很善良的,我吃齋唸佛(好吧,當時還沒這)不殺生,所以纔來跟你商量的哦。”

“啊,這個,大俠,你仁愛慈悲,心懷天下,太善解人意了。這兩天,我驢肉吃多了,身上有點味。這樣吧,我回去洗乾淨,再來剝給你吧。”

“一言爲定。”

。。。。。。

周人心裡想:怎麼還沒來呢?這草再長兩寸,就要把我給埋了。做人不是要誠信嗎?

選自五胡十六國時前秦苻(今念“伏”)朗的《苻子》。

據說這是左丘明在魯定公要封孔子做大官時,說的一個寓言。意思是說,你封孔子做官,是爲了對付當時掌權的“三桓”,怎麼能再去問他們呢;人家肯定不答應的。

這也是後來成語“與虎謀皮”的來源。其實最早應該是“與狐謀皮”,不過好像說“與虎謀皮”更提神,更讓人醒腦冒汗,於是就被通用了。

左丘明和董狐一樣,也是在史官的家庭中長大的。

他祖上也闊得很,是姜子牙的後代。當時姜太公的第三個兒子呂印,因爲居住在齊國最早國都營丘(後來改遷臨淄)附近,就改爲丘氏。

近一百五十年後,其後裔遷到楚國,擔任楚國左史,於是又改爲左氏(也有說是左丘氏)。三百來年之後,左丘明的父親爲避楚國內亂,又搬到魯國,做了魯國太史,並生下左丘明。

在濃厚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左丘明從小就博覽大量古籍。除了歷史、天文、地理,他還對軍事、文學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他不僅知識淵博,同時文采斐然,文筆極好,這爲後來的寫作奠下基礎。

在左丘明搖頭晃腦念着古文時,孔子正穿着開襠褲(孔子比左丘明小五歲),還和母親被家族趕到郊區的貧民窟去住。

所謂窮人孩子早當家,小孔丘小小年紀就擔起家裡重擔。但他並沒放棄對學問的追求,開始自學成才。

在母親去世後不久,孔子開始擔任一些看倉庫、放牛羊的小官。因爲要學習禮法,他常往圖書館跑。而左丘明因爲父親的職位,也常能到圖書館。兩人可能就此相識,並一來二去,成了好友。

此時魯國是魯昭公(魯定公的哥哥)在位,不過政權早被三桓牢牢掌控,國君的地位早被擱一邊去了。

三桓,是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氏,源自魯國第十五位國君魯桓公(魯昭公是第二十四位);他還是下冊中春秋戰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的正牌老公。

正牌的哦。當然,有正的就有副的,嘿嘿。

這位被戴綠帽子、還被殺死在國外的國君,生了四個兒子,老大做了國君,其他三個分別封爲卿。之後他們三個的後代勢力越來越大,逐漸掌握魯國政權。因爲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子孫,所以史稱“三桓”。

三桓的真正掌權,是從魯昭公曾爺爺開始的。而到了魯昭公時,三桓勢力更是如日中天。在昭公後期,他們還聯合起來,把昭公打跑。昭公後來也像魯桓公一樣,死在別國。

在昭公被趕跑還沒死時,左丘明就因父親去世,子承父業,成了魯國太史。

做爲太史,本來是可以監督大臣的。不過,連國君都被打跑了,還監督個毛呀!各位自便吧。左丘明也躲到圖書館裡,專心做自己的學問。

其實早在剛當上史官時,左丘明就開始構思着編寫魯國的歷史。隨着時間的流逝和知識的累積,他的心更大,決定將整個春秋的事件都寫下來。

這時孔子也在朝中擔任官職。因爲之前兩人的關係,再加上左丘明品行那是槓槓的,所以孔子對他一直是尊敬有加。按他的話說,就是“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很同步。

而在編書上,兩人更是一拍即合。孔子開始編修簡版《春秋》以及《詩》、《書》等,而左丘明則着重編寫詳細的春秋歷史。這書最早就叫《春秋》,後來爲了區別孔子的《春秋》,後人把它改爲《春秋左氏傳》,再到東漢之後,才簡稱《左傳》。

這期間,還發生了開頭所說的孔子封官的事。在左丘明的肯定下,魯國新國君魯定公任命孔子爲大司寇,想與三桓抗衡。

但是三桓的勢力太大了。沒幾年,孔子反而被他們趕走,不得不去周遊列國。而左丘明則繼續編寫他的《春秋》,據說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終於完書。

這二十多年中,孔子不停地周遊着,然後回來,然後去世。而左丘明也八十多歲了,到了天涼好個秋的年紀了。

此時他早年犯下的眼病,已經越來越嚴重。不得已,他只好辭官,回到老家。

沒過多久,他就完全失明瞭。但他並沒氣餒,反而開始編寫《國語》。由他口授,家人記錄,最終完成這另一部史學鉅著。後來,他因病在老家去世。

左丘明寫有《左傳》(共35卷)與《國語》(共21卷)二書。

《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與戰國齊國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戰國魯國穀梁赤的《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它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就是按時間年代來編排史事的書。它全面、系統地記載了春秋時代的大事,是研究先秦時期極其重要的文獻。今天我們看到的春秋許多史事,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它。

除了重要的史學地位,它還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其文字簡潔樸實,描寫細膩生動,內容豐富多彩,人物鮮明豐滿,尤其是對軍事戰爭的描寫,最是澎湃激昂,蔚爲壯觀。

另一本《國語》,又名《左氏外傳》、《春秋外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就是按國家來記載史事的史書。

它記錄了西周第五代君王到三家分晉時,周、魯、齊、晉、鄭、楚、吳、越這八國的歷史事件,和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同爲研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重要文籍。

左丘明的這兩本書,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包括司馬遷等許許多多後代的史學家,都深受它的啓發。左丘明因此在後世的評價非常高,被稱爲“史祖”、“文宗史聖”等。

史家的人物很多很多,畢竟中國歷史那麼長。不過春秋戰國時的史家人物,都很少有文獻記載,一般就只有名字。而且因爲當過史官,常常連全名都給省了,只剩一個字,如史蘇、史皇等,董狐因此也被叫做史狐。有點像醫家人物。

另外,孔子因爲編修過《春秋》《尚書》等,也被認爲是優秀的史家。

史家所編的書,就叫史書。古代的史書,主要來自官府主持的修訂。不過除了官修的史冊,還有許多民間的雜史、野史、家史,以及民族史、地方史等,它們的作者,也都可以稱爲史家人物。

這些非官方的史書,也是我們瞭解古代中國歷史、文化、風情習俗等的重要來源和參考資料,同樣有着巨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