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臺灣科技專案勇奪5大獎

▲左起爲金屬中心楊光勳、工研院副組長江佩馨紡織協理宏恩資策執行長卓政宏經濟部次長全能、工研院院長劉文雄、金屬中心執行長林秋豐技術副處長林德生、工研院副所長程瑞曦、資策會所長謝文泰。(圖/工研院提供)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2019年獲獎名單今(1)日出爐,經濟部技術處支持的科技專案大豐收,共有工研院、資策會、金屬中心、紡織所等四個單位,勇奪五項大獎,並與麻省理工學院(MIT)林肯實驗室、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阿岡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等知名機構並列殊榮。

今年獲獎五項科專技術,包括「RAIBA可動態重組與自我調節之電池陣列系統」、「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智慧農業數位分身」、「DIFA高間距噴氣織機」、「協同搬運模組」,已分別與臺大醫院、致茂電子、臺鹽綠能紡織業秀平等機構及業者展開合作,落實科專產業化成果

▲工研院全球首創「RAIBA可動態重組與自我調節之電池陣列系統」。(圖/工研院提供)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指出,「世界經濟論壇」(WEF)將臺灣列爲全球四大「超級創新國」,2018年法人科專促成廠商投資金額新臺幣577億元,平均每投入1元科技專案經費,創造4.39元投資效益,歷年至今科專已累積近3萬筆專利暨可移轉技術資料,補足企業的技術研發需求,成效亮眼

林全能表示,科專成果已經連續12年獲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榮耀細數12年來獲獎的53項技術,超過九成獲獎技術已技轉國際大廠國內廠商,例如儒鴻、中鋼、臺泥有量科技等,也有不少獲獎技術成立新創公司,讓創新真正落地產業化。 今年科專成果共獲五項大獎,工研院全球首創「RAIBA可動態重組與自我調節之電池陣列系統」,透過人工智慧控制電池模組的放電負載,可整合新、舊電池模組的儲能系統,解決未來電動車數量大增,隨之衍生的汰役電池問題,創造資源永續再利用與再生能源商機

▲工研院首創全球唯一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圖/工研院提供)

癌症至今仍是人類大敵,工研院首創全球唯一的「仿生多突狀磁珠製備技術」,經臺大醫院同步測試證實,這項技術可有效活化免疫T細胞,爲「精準醫療」帶來新商機,預計在2020年推出臨牀用GMP等級的產品,成爲癌症治療要角。

▲資策會「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圖/工研院提供) 至於資策會「智慧農業數位分身」技術,則可讓農民可以依據經驗及現場觀察,選擇設備參數的修改,還能進行修改前的模擬預測,做出最佳的判斷。數位分身技術裡,AI也會動態學習農民的經驗、知識,進而達到協同運作、決策優化的效果。

▲紡織所DIFA高間距噴氣織機能織造出高間距、高密度3D立體結構織物。(圖/工研院提供)

還有紡織綜合所獲獎技術爲全球首臺之非等高「DIFA高間距噴氣織機」,突破目前市場等高間距機型的限制,能織造出高間距、高密度3D立體結構織物,用途廣泛,例如救難船、千斤頂及緩衝材等,有助國內業者進軍高附加價值之產業用紡織品市場。

▲金屬中心的「協同搬運模組」,可即時同步操控數臺自動導向車來執行搬運任務。(圖/工研院提供)

以及金屬中心的「協同搬運模組」,仿效螞蟻搬運邏輯,不僅結合動力輪模組、平臺以及智慧化模擬指揮系統之完整解決方案。同時擁有無線智慧、彈性運用、靈活移動三大特點,可即時同步操控數臺自動導向車來執行搬運任務,實現了未來智慧化的搬運模式。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今年由新東家WTWH媒體集團接手舉辦,原R&D Magazine也更名爲R&D World雜誌,該獎項是研發領域極爲推崇的科技研發國際大獎,每年從全球上千件創新技術中,挑選出100項年度具重大創新意義及對人類生活影響深遠的商品化技術,今年已邁入第58屆,成爲市場上鑑定新技術的革命性地位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