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短途旅次 僅佔票箱收入3成

根據交通部統計,搭乘距離70公里以下的短途旅客佔7成之多,票箱收入卻只佔3成,因此臺鐵若要漲價,可能鎖定短途旅客。圖爲民衆臺北車站自動售票機購票。(黃世麒攝

臺鐵109年度決算數

臺鐵票價超過25年沒有調整,早已無法反映現今成本,臺鐵改革重要一環就是漲票價,但要面對龐大民意壓力歷任政府都不敢輕易動手。交通部於2007年、2016年都曾認真考慮漲價,並鎖定人數多但收益低的短途旅客。

專家學者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板橋-臺北捷運票價25元、臺鐵票價15元;板橋-松山捷運票價40元,臺鐵票價20元。臺鐵提供更快速的服務,票價卻比較便宜,市場定位出了大問題,尤其自1995年9月以來凍漲,臺鐵虧損加劇並不讓人意外。

根據交通部統計,搭乘距離70公里以下的短途旅客佔7成之多,票箱收入卻只佔3成;反而3成的長途旅客,票箱收入佔達7成,因此臺鐵若要漲價,可能鎖定短途旅客。

交通部2007年曾向行政院提報方案區段費率範圍爲70公里,基本里程10公里收費20元后,起碼里程每5公里增加5元,最高爲80元;超過70公里的長途旅次與東部幹線,則沿用現行票價。該方案行政院覈定通過,但隔年遇到金融海嘯擱置。

2016年,前交長賀陳旦也曾以該版本基礎評估區間票價平均漲幅7.5%,城際列車起始里程20公里內收45元,因社會反彈而未進一步實施。

交通部官員指出,調整票價並非易事,現在提臺鐵公司化,已經讓臺鐵內部人心浮動,再談票價調整,把乘客拖下水,恐讓改革之路更不好走。

該名官員也分析,臺鐵必須先完整抓出票箱收支情況,不只單純考慮數字,旅客忠誠度也是影響因素,例如哪些路線被使用得最多、哪些路線面臨其他運輸工具競爭通盤考量之後做決策,這項工作需要長時間分析,眼下不如讓其他改革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