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高分考生井噴!滿分580分,570分以上1455人,不是“放水”,有何深意?

7月27日,北京中考成績公佈。成績剛一出爐,就在考生中炸了鍋。北京中考滿分580分,570分及以上的考生就有1455人。

一時間,北京尖子生爆棚的原因衆說紛紜。有人認爲疫情導致今年以來學生居家學習,考試難度和各區判捲尺度有所放寬。也有人說,北京市從2021年將採取新中考政策,因此在舊中考政策實行的最後一年有所放寬。

但如果從深層理解北京中考成績:570分及以上考生人數超千人,意味着中考的選拔性色彩在降低。

實際上,回過頭去看一看北京市和中央政策,早已發出了信號。2020年4月17日北京市教委發佈的《關於做好2020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中,制定意見的宗旨是“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穩步推進高中階段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其中“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被擺在第一位。再往前看,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

中考是義務教育的指揮棒,中考考試、錄取等廣義的教育治理的用意,直接與中小學擇校熱、學生負擔重、應試傾向嚴重等問題有關。那麼,今年的北京中考成績將給北京市高中招生帶來什麼影響,又將如何影響義務教育均衡化的推進?

高分考生噴涌

北京中考570分及以上的考生有1455人,其中城六區有1361人。而在2019年,城六區570分及以上的考生只有27人。

(北京市城六區近兩年高分分佈 來源:北京教育考試院

成績大幅上浮,給今年的中考報志願帶來了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往年的錄取分數線的參考價值大大降低

海淀區教委微信公號7月27日發佈的文章稱:經初步預測,2019年海淀區錄取分數段550分及以上的學校,今年比去年應提高10-15分左右,530-549分的學校,應提高14-20分左右,510-529分的學校,應提高20-25分左右,485-509的學校,應提高25-33分左右,485分以下的學校,應提高20-25分左右(此段不確定性較大)。

入口與出口公平

但更應解讀的是,北京中考成績“放水”,對義務教育的影響。

一般認爲,成績“放水”,意味着對於平時成績優秀的孩子不利,因爲拉不開差距,或者只能拉開很小差距。這對於初中生甚至小學生的指揮棒意義是明顯的:不要沉溺於報課外培訓班輔導刷題,要給學生“減負”,發展五育”並舉的素質教育

中考其實是義務教育的指揮棒,而義務教育需要均衡化發展。回到中央文件來看,《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這是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源頭,即生源均衡化。

而當生源入學時不再“擇校”,不再擠向名校,下一步就需要在中考這個出口給予他們“回報”。因此,上述《意見》還提出,高中階段學校實行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模式,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政策,公辦民辦普通高中按審批機關統一批准的招生計劃範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也就是說,讓學生考入高中名校的機會更公平。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政策”,即校額到校政策。

具體到北京市政策,北京市及各區發佈的2020年義務教育入學政策都包括這樣一句話:讓學生家長了解優先發展初中升入優質高中校額到校政策和升入優質高中預期。

以前的北京中考,要想考入名牌高中,必須取得高分,這就倒逼學生千方百計進入名牌初中,進而再倒逼學生千方百計進入名牌小學,從而造成了不健康的教育生態。

而近幾年實行的以校額到校政策爲代表的中考政策改革,甚至讓有的北京教育業者認爲,北京中考經過幾番大改之後,逐漸降低、大大降低還可能再降低北京中考長期固有的選拔性,這樣的結果將直接導致中考統招階段錄取的作用越來越小,給的統招錄取名額越來越少。

校額到校佔比較高

要理解北京中考改革的影響,需要了解北京高中錄取有哪些渠道。

2020年北京市高中招生錄取分提前招生、校額到校招生、統一招生和補錄四個階段進行。

其中,提前招生是中外合作辦學、職業教育貫通培養項目招生,補錄是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高中再給未被錄取的考生一次機會。因此,校額到校招生和統一招生是北京市高中主要的錄取方式(據報道,也有一些名牌高中在中考前會簽約部分優秀學生)。

所謂校額到校,是優質高中拿出一定招生名額,發放給一般公辦初中,採用校內競爭方式,按考生志願及成績錄取。這樣做的目的,是吸引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時不再擇校,願意進入那些一般學校。

校額到校的招生計劃已佔優質高中的相當比例。比如海淀“六小強”之一的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020年校額到校的招生計劃爲178個,與去年基本持平。目前該校尚未公佈今年整體招生計劃,但去年該校招生計劃總數爲467人,其中校額到校181人,統招普通班256人(其中還包括130個大學子女和集團內升學名額),統招實驗班30人。校額到校佔比38.8%。

根據北京教育考試院數據,今年北京市校額到校招生計劃共18395個。

此外,還有三類市級統籌招生,其中,統籌一是指全市十五所優質高中的跨區招生計劃,共405個;統籌二是指部分優質高中新建(擴建)校區或城鄉一體化學校的招生計劃,比如清華附中、北大附中朝陽區新建的學校,共1506個;統籌三是指部分藝術、體育類高校與普通高中聯合培養的專業招生計劃,共370個。

校額到校和市級統籌招生計劃共20676個,佔2020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總人數的34.46%。

更需要注意的是,填報校額到校和市級統籌需要中考成績要達到500分,而北京市今年500分及以上考生共43517人。也就是說,事實上,符合條件的一般公辦初中考生通過校額到校和市級統籌進入名牌高中的比例高達47.5%。

這樣的數據頗爲驚人,正是義務教育入學階段免試就近入學,中考時均衡輸送到名牌高中,從而在“一頭一尾”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也只有實現了優質高中名額均衡分配,才能降低中考考試難度,弱化選拔性。

當然,校額到校也並非解決義務教育均衡化的“治本之策”。

首先,考入頂尖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向極少數頂尖高中集中,這是當前教育體制教育資源配置背景下難以短時間解決的問題。

其次,即使是校額到校計劃,也是教育資源豐富的西城東城、海淀三個區佔優。北京教育考試院數據顯示,2020年上述三個區的校額到校計劃分別爲1268、706、2874個,高於其他區。並且,各區校額到校的優質高中指標也大多來自本區名校,比如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178個指標全部分配給海淀區初中。而北京市的家長早已是全市範圍內擇校,因此,從小學開始的擇校熱仍不可避免地在西城、東城、海淀升溫,這從三地學區房價格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