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仲專訪/盼「食農教育」立法 白米背後涉及文化、環境、生態「價值超過2千億」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談食農教育。(圖/記者呂佳賢攝)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食農教育」對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來說,不只是全臺校園應有的教育,更是消費者要了解的。但陳吉仲坦言,食農教育是所有農業政策中最基礎的,但也最常被人遺忘。農委會特別於2018年研擬了《食農教育法草案,並在同年底送入立法院審議,但到底能在哪一次立法院會期中通過?各界都在關注。

出生在屏東農家的陳吉仲對於臺灣農作物可說是相當熟悉,但談到「食農教育」卻有些無奈,他指出,「食農教育」與民衆生活息息相關,但「食農教育」尚未立法,推動很多政策時,就不會把食農教育規劃其中,但如果立法、有新的規定,很多政策也能夠推得更順利,他同時也希望不只政府在推動,也希望能結合民間團體一起努力。

教育部指出,學校將結合在地農會、農委會、機關、團體、大專院校、家庭社區人力資源共同推動食農教育,建立長期合作模式,讓食農教育永續發展。(圖/記者遊芳男攝)

根據農委會資料,107年臺灣白米自給率達到34%,這是創10年新高。陳吉仲指出,糧食自給率是很多農民關心的,這也牽扯到食品安全問題,相關延伸的議題消費者知道嗎?瞭解愈多,就會愈知道如何保護臺灣農業;又或是臺灣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時,消費者買不到想買的食品時可以用哪類食品代替,「這就是爲什麼要推食農教育,食農教育不只對學校,一般消費者都應該要了解。」

陳吉仲進一步舉例,「樹種下去就不能砍嗎?」、「洗水果要不要泡鹽巴水?」到底答案是什麼呢?該怎麼做纔是對的?以上只是很小的例子,但也就能明白爲什麼要推食農教育,消費者關心農產品安全,知道吃下肚的食物來源,也就更懂 得珍惜,所以食育深層的意義其實是一種生命教育的過程。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圖/記者呂佳賢攝)

陳吉仲也說,現在政府每年讓3000多所學校學生學插秧、收割,學生也因此懂得「粒粒皆辛苦」。陳吉仲說,臺灣國產產值350億,但其實對臺灣的環境文化、糧食安全等的價值已超過2000億,消費者吃米,也應知道米的含意,這是消費者權利的重要精神。

陳吉仲也指出,現在有太多不正確的食農資訊,期望下個會期「食農教育草案」能通過,並期盼202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達40%,推動鮮享在地,鼓勵消費國產品,加強飲食教育,來因應全球性糧食供應短缺及價格不穩危機

▲陳吉仲期望下個會期「食農教育草案」能通過,並期盼2020年臺灣糧食自給率達40%,推動鮮享在地。(圖/宜蘭縣政府提供)

關於「食農教育」立法,教育部的角色又應如何配合?教育部迴應,依據學生衛生法規定,各級學校健康相關課程應包括健康飲食教育。健康飲食教育,以建立正確之飲食習慣、養成對生命及自然之尊重,並增進環境保護意識、加深對食材來源之瞭解、理解國家及地區之飲食文化爲目的。在課程落實上,十二年國教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中的「人與食物」單元及「健康消費」單元,皆列有培養學生健康安全消費的能力,對食農及食安的重視,強化學生獲得認識食材的知識。

而在食農教育尚未立法前,未來針對食農教育要如何推動?教育部也說,學校將結合在地農會、農委會、機關、團體、大專院校、家庭與社區之人力等資源共同推動食農教育,建立長期合作模式,讓食農教育永續發展,另外,也鼓勵各地方政府及學校採用在地認證食材,透過學校午餐辦理及食農教育活動,讓學生透過實作課程,實際看到植物栽種餐桌之完整歷程,學習吃在地食當季,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