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登陸 陸媒:能夠走多遠?

臺灣誠品書店要「登陸」了,首站蘇州上海店明年第二季起開始試營運。(資料圖/本報資料照)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誠品書店要「登陸」了,首站蘇州、上海店2015年第二季起開始試營運,預估未來幾年大陸總店數將達6到8家。大陸官媒新華社》刊登專欄作者張鵬評論《誠品在大陸能夠走多遠?》,指出這是大陸愛書人好消息,也讓人不免擔心它在大陸能夠走多遠。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有一句名言,「開書店很簡單,開一家誠品卻很難。」其實,在大陸開書店很難,在大陸開一家誠品的難度更不能低估。近年大陸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在電商、電子閱讀以及高運營成本衝擊下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10年近五成民營書店倒閉。似乎,書店再好的模式和定位似乎都逃不過現實的成本收益邏輯

張鵬表示,記得去年有一本書叫做《中國獨立書店漫遊指南》,作者雅倩走遍中國最有特色的、長久堅持在城市文化陣地上的書店,對中國大陸23個省份的最強大、最有特色的86家書店進行了基礎素描隨書有一張「保衛書店」主題明信片,意味深長。

張鵬表示,個人如何才能保衛這些書店?似乎能夠想到和做到的就是多逛書店,多在心儀的書店買書,但這又能達到多大的效用,會不會給讀者造成額外的負擔呢?

與大陸多數書店相比,誠品書店精細化多元化商業模式,可謂超越了書店的傳統。1989年,吳清友在臺北敦化南路成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當時這家店不僅僅是作爲書店來經營,還包括了畫廊藝文空間咖啡館、品牌傢俱瓷器等複合商品

自成立之日起,誠品就將自身定位爲一個融合了學習、資訊、建築、戲劇舞蹈音樂攝影美術文學設計的多元空間,努力成爲以閱讀爲出發點同時具有在地風格的城市文化綜合體

經營策略來看,誠品的核心策略是對「顧客份額」而非「市場份額」的追求,它是將顧客看作不同的個體,尊重其個性化需求,並從顧客行爲特徵來看問題

「顧客份額」的行銷依據在於:通過對消費者行爲的追蹤,設計滿足其消費行爲的多類商品和服務專案的組合,延長和延伸其停留賣場內的時間、空間,一次性,多消費,從而提升賣場的贏利水準

儘管誠品在臺灣「連鎖而不復制」很成功,但很難講到大陸來一定沒有或者能夠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同樣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由於兩岸的人文商業環境不同,必須跳出商業模式來充分考慮各種運營風險。

以誠品上海店將爲例,它所在的上海中心,這座未來亞洲第二高樓、中國第一高樓租金可能在人民幣12元-15元(約新臺幣59至74元)/平方米/天,上海店預計總面積約6500平方米,僅租金成本每年2847萬-3500萬(約新臺幣1.4至1.7億元)左右。

如果來到專治各種不服的北京,這塊成本會不會更高呢?多長時間能夠覆蓋成本實現盈利是第一大考驗。如果將來有一天大陸誠品也需要被「保衛」的話,那簡直太悲情了。祝願誠品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