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別讓澎湖馬糞海膽消失!

▲今年澎湖馬糞海膽提前採,第一天就被捕光。(圖/澎湖縣農漁局提供)

文/杜宇陳李農研究團隊執行長)、郭金泉臺灣國立海洋大學教授

夏天是澎湖觀光旺季,前往澎湖遊客除了觀賞當地特有玄武岩石滬美景外,品嚐在地海鮮更是一大享受,尤其澎湖馬糞海膽被饕客們視爲極品,由於臺灣對於海膽目前尚無法達到商業化養殖,需仰賴天然捕撈或進口,儘管當地政府規定每年5月至9月的短短四月時間開放採捕(其他時間則禁止捕撈),且只准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的海膽,但因爲市場需求大,且沒有總量管制,配合商家需求,一經開放當地漁民爭相下海捕撈,由於執法人力經費有限,無法有效管理,導致當地馬糞海膽資源逐年減少。

資源確實變動情形相關單位並未做長期有系統科學化調查研究,無法做爲資源管理的重要依據,也常常造成漁民、商家、保育團體紛爭,政府機構無法做出令人信服的仲裁,讓爭議持續發生,日前即發生君品酒店原定舉辦澎湖馬糞海膽與生蠔吃到飽活動,因遭到環保團體抗議而取消的事件。

今年澎湖馬糞海膽捕撈數量,據當地商家反映確實較往年來的少,收購價格也較高,以吃到飽方式作爲商業促銷活動雖未觸法,但確實不利資源保育推動,至於民衆觀感好壞,社會自有評價(此部分則需要政府相關單位及海洋保育團體日常宣導教育),而多數消費者除了注重口感外,更在意的是這些標榜吃到飽的馬糞海膽是不是真的全部自澎湖當地?有無廣告不實以及衛生安全上的疑慮?

▲澎湖馬糞海膽濫捕嚴重,體積比往年還小。(圖/翻攝自東森新聞)

爲了維護澎湖當地寶貴的馬糞海膽資源並吸引觀光旅遊業,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儘速請求學者專家協助進行有系統,科學化的資源調查分析,瞭解當地海膽資源及分佈狀況,並透過當地水產試驗研究機構進行馬糞海膽、九孔軟絲等健康種苗生產經中間育成後,進行人工魚苗放流進而推動澎湖在地的栽培漁業,並從法規、制度、教育等方面着手,特別是經由當地社區共同管理,讓澎湖寶貴的魚類資源得以生生不息。目前我國政府對於海洋資源管理方式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限制單一魚種漁獲總量,以及限制漁獲體長或根據魚種的產卵期產卵場來設置禁漁期禁漁區等等,只是隨着捕撈技術的精進與捕撈人數增加,加以執行力不足這些管制並無法達到有效資源保護作用,澎湖海膽危機就是明證。

當前歐美各國及日本對傳統漁場及水產資源管理已經由單一物種之管理方法漸漸轉變爲以整個或部分海洋生態系爲基礎進行資源管理,並已經朝向以漁民自主性管理爲主,加上政府公部門公權力的共同管理模式(Co-management),此種由「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較傳統「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監督成本大爲降低,還可以藉由漁民豐富的經驗來配合漁業專家和管理人員實際覆育技術,讓漁業資源管理利用更具實效性,相當值得臺灣學習。漁業不僅是一種收入來源,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阿拉斯加人民深知,唯有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他們才能永續以漁業爲生,澎湖漁民及商家也應該建立這樣的共識。如何透過日常教育宣導,讓漁民與民衆瞭解漁業資源永續的重要性並實施適當的漁業資源管理制度,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成爲歷史上享用新鮮野生馬糞海膽的最後一個世代!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杜宇,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郭金泉,臺灣國立海洋大學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