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找到引發中風後失智的關鍵生物標記 可用於預測失智風險

國衛院找到引發中風後失智的關鍵生物標記,可用於預測失智風險及治療。(陳人齊攝)

國衛院首度發現由中風引發的失智症生物標記,可望用於未來提前預測腦中風後,引發失智症的機率,以及相關治療藥物的開發,此研究成果已在去年十月刊登於國際神經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研究內容則爲全球首次發表。

參與此研究的林口長庚失智症科醫師陳怡君表示,臨牀經驗中發現有高達三成的中風患者會引發失智症,主要是因腦部受傷後,導致連續性發炎反應,造成D型胺基酸氧化酶(DAO)分泌增加而導致。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玉麗表示,DAO是一種廣泛分佈於於中樞神經系統酵素酶,其中以小腦的分佈最高,這次發現在中風後失智症的患者體內,其DAO的濃度有非常顯著的提高,其中以複發性中風後的失智比例最高,達41.3%,至於首次發生中風的病患,在一年內發生失智症的比例也有7.4%。

劉玉麗分析,推測目前中風導致失智症的機轉爲,在腦神經陸續發生病變的過程中,DAO會開始從腦區釋放,特別是在缺血性中風的、血管阻塞的病患最爲嚴重。

陳怡君指出,DAO可透過抽血的方式檢驗濃度,這項發現有助於將來用於預測患者中風後所引發失智症的機率,達到提前預防、早期治療的目的,另外若未來有相關生物製藥開發,DAO也可作爲標的,爲治療方法帶來貢獻

陳怡君提醒,失智症的病徵不一定都是記憶力衰退,可能造成患者行爲能力下降,開始出現迷路、走失等狀況,或是處理財務會有偏差錯誤判斷,有些患者也會出現精神狀況異常,如起疑心變重等。

未來當中風患者被診斷出將來可能有高機率的失智風險時,陳怡君提醒,可每兩年做一次神經認知功能評估,平常也要注意飲食作息,避免三高,同時也要多運動,促進大腦思考纔是有效率的預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