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下架臺獨課綱 恢復中國史課綱(戚嘉林)

關於「無恥課綱」,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表示,他當選後,將親自主持教育部國是會議,重新檢討108課綱。(黃世麒攝)

近日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炮轟108課綱「去中化」,刪減文言文,尤其是刪除顧炎武的「廉恥」一文,故可說是「無恥課綱」,成爲選戰中的熱門爭議課題。

當事人遭綠營側翼抹紅,質疑區老師參加過對岸的「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有違蔡政府的兩岸交流政策。但是區桂芝的論述,立即獲得海內外廣大回響,也獲得藍營正副參選人侯友宜和趙少康的支持,從而一石激起千層浪。

俗說「文史不分家」,108課綱不僅只是國文刪掉一定比例古文,更重要的是在刪除臺灣史課綱的中國部分,甚至取消「中國史」教學。就整體而言,衆所周知,108課綱豈止是「無恥課綱」,就歷史層面而言,是實質不折不扣的「臺獨課綱」。

歷史是人類生存綿延的記錄,包含人類的道德感情及其衍生的國族認同,故國族意識的凝聚仰賴共同的歷史記憶,這也是爲何歐美日俄各國在其教育體系各階段,反覆深化歷史教育。

1945年日本投降時,「臺獨」意識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然而,因爲特殊的歷史緣由,臺灣社會國族認同異化萌芽,近二三十年來臺灣分離主義者啓動強大的行政資源,人爲建構「臺獨意識」,方式就是虛構「臺獨史觀」,甚至將清朝治理臺灣定性爲殖民統治,完全抹滅臺灣菁英經由科舉考試及迴避本籍的制度,遠赴大陸爲官,參與國家治理的史實。

如此經由污名化定性的論述,順勢將清朝打成「外來政權」,「全負面」定性漢族是邪惡侵凌的不正義,否定閩粵先人移民臺灣的正當性,似令閩粵漢族心生原罪而強化其分離認同,可說是「外來政權說」的2.0升級版。

換言之,臺獨史觀從早期外來殖民論、臺灣主體論,到今天的「原民史觀」。從「去中國化」到「反中國化」,滴水穿石,潛移默化地誤導或迷惑部分臺灣住民的國族認同;在此認知基礎上,分離主義進而形塑島內部分民衆敵視大陸的政治意識。

因此30年來,臺灣社會的國族認同已悄然發生變化,30年前國族認同矛盾僅是體制分歧,仍自認是中國人,本質系屬內部矛盾。惟30年間時移勢轉,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者日衆,島內國族認同異化,其主要原因是歷史記憶改變所致。

因此,關於「無恥課綱」,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表示,他當選後,將親自主持教育部國是會議,重新檢討108課綱。其實,侯當選後,應繼承國民黨上任馬英九的志業,恢復原有家國情懷的正常化課綱,恢復中國史課程。只有深度認識歷史,思索兩岸歷史,以真實歷史反映祖先在兩岸踏過的腳印,才能促使兩岸關係的正常化。

(作者爲世新大學退休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