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作品之“火”燃起青年拼搏之志

【深度擷英】

作者:孟獻麗 範堯林(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寧波大學基地、馬克思主義學院)

紅色影視作品是對紅色精神的當代賡續。《理想照耀中國》《覺醒年代》《革命者》《我們的新時代》等紅色影視作品以真情實感浸入廣大青年的心靈,引發廣大青年的同頻共振,燃起了青年一代的理想擔當。

獨具匠心,使紅色影視作品“火起來”

真情實感引發了廣大青年的情感共鳴。文藝作品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紅色影視作品則更需尊重歷史,因爲只有真實才能打動人心。它不只反映歷史事實,更在真情流露中詮釋主流價值思想,給予當代年輕人以價值引領。系列紅色影視作品不僅着眼於重要歷史人物,還反映出其作爲普通人的思想情感,與廣大青年形成情感共鳴。《覺醒年代》中李大釗和妻子趙紉蘭的生活細節與情感展現,《我們的新時代》中基層青年黨員對廣大人民羣衆的熱愛,以及《理想照耀中國》中於永勝爲了救治孩子的舐犢之情,都能深深地打動廣大青年。

獨到的細節處理塑造出歷史人物的性格特質。系列紅色影視作品以其細節化處理真實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歷史人物、景觀以及生活氣息。從人物選擇的角度看,對大多數演員進行了年輕化處理,以年輕化表達呈現出青春氣息。事實上,《覺醒年代》和《革命者》中的歷史人物在那個時代正處於青年時期,《我們的新時代》中青年基層黨員也是正值青年,儘管時代不同,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廣大青年共同追尋的價值目標。從選景角度來看,從大上海的街巷、碼頭,到北大的紅樓、嘉興的紅船,甚至是魯迅“後園裡的兩棵棗樹”,都高度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系列景象,具有深刻的歷史代入感。從生活細節來看,《覺醒年代》中人們見面時的鞠躬、冬天拼鍋吃涮羊肉、嗑瓜子、吃餃子等生活化表達和煙火氣息將羣衆拉回了那個時代,這些都共同塑造着那個時代人物的性格特質。

多樣的敘事手法創新了紅色影視作品的表達形式。傳統的紅色經典表達主要以宏大敘事爲主,突出英雄人物的事蹟和特點,新的紅色影視作品則更加註重宏觀微觀的結合。《理想照耀中國》《覺醒年代》《革命者》《我們的新時代》等作品書寫了重要歷史人物,同時也反映出許多普通百姓的生活事蹟,將微觀細節融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程之中,切實做到了宏觀與微觀不同敘事角度在革命建設改革主題主線中的串聯和轉換。這些紅色影視作品更加註重“春風化雨”的無聲浸潤,展現出人民羣衆的家國情懷集體主義情感,青年主創者用嫺熟的拍攝技巧、優美的畫面再現不同時代的歷史故事,整體提升了紅色經典的質感和可視感,創新了紅色故事的表達形式。

啓迪深遠,讓青年一代“燃起來”

作品以精神力量感召廣大青年的家國情懷。這些紅色影視作品的背後,蘊含着豐厚的精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在人物刻畫中生動流露,一個世紀的非凡歷程、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奮鬥在故事講述中具體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要愛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而紅色影視作品,正以青年一代樂於接受的方式,引導廣大青年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努力實幹、不斷創造。

作品詮釋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擔當。在紅色影視作品中,無論是《覺醒年代》《革命者》還是《我們的新時代》中的青年一代,都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使命擔當的一批風華正茂的時代青年。那個時代的青年以探尋救國救民之道路、拯救斯民於水火爲己任,從成爲一個共產黨員時,時時刻刻將振興中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作爲終生的奮鬥目標,爲此拋頭顱灑熱血;新時代的青年隨着改革開放的浪潮而不斷成長,在開闊眼界和放飛夢想的過程中與民族、國家融爲一體,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的發展告訴我們,任何青年一代都不會是所謂垮掉的一代,他們同時代同頻共振,與國家和人民偕行。

作品深刻展現青年共產黨人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這些紅色影視作品中,廣大青年人多爲共產黨員或在後來成了共產黨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正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歲月的真實寫照,也反映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斷向前、奮力拼搏,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人故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作品的故事生動展現着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時期以革命手段建立起一個新中國;在建設時期不斷調整生產關係鞏固了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引領人們進行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大踏步邁進了新時代,譜寫新的時代華章

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羣衆的活動,隨着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羣衆隊伍的擴大。紅色影視作品《理想照耀中國》《我們的新時代》等影視作品注重平民化表達,凸顯出“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的深刻內涵,也只有這樣,才能拉近歷史人物同廣大青年的距離,真切感受平凡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偉大貢獻。希望更多的紅色影視作品創作跳出過去塑造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更多着眼於書寫平凡人的貢獻,因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千千萬萬平凡人的奉獻。未來可期,願紅色故事在中國大地上永遠地講述下去。

(本期內容支持:牛夢笛 採編團隊:彭景暉龔亮、李丹陽、安勝藍、李睿宸、楊桐彤)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0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