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而不實的機械戰神:日本人機甲情結漫談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麥迪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無論是動漫愛好者還是遊戲玩家,都應該對日本根深蒂固的機器人文化印象深刻。在ACG設定下的日本,巨大機器人簡直隨處可見,各種超級機器人研究所、天才機器人工學權威遍佈全土——同時冠以“最強”“無敵”稱號的機器人沒有十個也有八個,針對機器人愛好者甚至還孕育出《超級機器人大戰》這樣的經典系列。不過嚴格來說,這些所謂的機器人其實都應該歸類於“機甲”的武器屬性,而非廣義上的有着AI或自我意識的“機器人”。

日本的“機甲系”其特徵大體有以下幾點:

1、使用兩腳或多腳人立行走(當然也有“腳只是裝飾罷了,上面領導是不會懂的”這種高論);

2、內部有人類駕駛員操作才能發揮作用;

3、外表爲人型(甚至有人臉)或近似人型的作戰用機械

以駕駛機甲爲賣點的代表動畫當屬《機動戰士高達》系列,而遊戲也有《前線任務》、《裝甲核心》等原創大作,隨着電影特效的進步,近年《環太平洋》這種主打巨型機甲的題材也炙手可熱。

《機動戰士高達》主角阿姆羅和他的MS(Mobile Suit)——GUNDAM RX-78

作爲一個機器人迷,身邊應該經常發生有人對高達和變形金剛傻傻分不清楚的鬧劇。這裡要科普一下機器人和機動裝甲的區別,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應該是有自主意識或者AI的人造物或者無機體生物。比如大名鼎鼎的擎天柱大哥,在剛到地球的時候就自我介紹了:“我們是來自塞伯坦星的自主生物機器人”。再如《質量效應》裡的反派桀斯和收割者也屬於機器人,遊戲中可操作的巨人機甲則是典型的機動裝甲。所以內部沒有AI,沒有自主意識的MS、VF等等機械,不管它的外形是不是人形,都只能算是機動裝甲。

變形金剛就是典型的“機器人”而不是“機甲”

日本人的機甲情節

從“鋼之魂”“男人的浪漫”等固有詞彙即不難看出,日本人對機器人,特別是巨大的“超級機器人”有着幾乎偏執的熱愛。從七十年代到新世紀,從《鐵人28》到《EVA》,日本各種大型機器人動畫可說長盛不衰。但是,與其說他們熱愛機器人,不如說他們熱愛“機動裝甲”——日本人一直有種機甲情結,相對於變形金剛那樣的自主AI機器人,他們更喜歡人類親自駕駛巨大機器人蔘加戰鬥,將巨型機體視爲人類自身力量的延伸,“主角必須是人類而不是機器”是日式機器人動畫最執着的一點。

《變形金剛》這一熱門題材在日本衍生出的動畫《隱者戰士》,我們熟悉的擎天柱就變成了人類駕駛模式,基本沒有自身的行動意志

日本崇尚巨大機甲的情結有很大歷史原因:作爲一戰的戰勝國,日本獲得了大量戰爭利益。這種利益的佔有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所以那個時代的日本漫畫作品都帶有明顯的軍國主義色彩,那時期日本的典型思想風格,對武器裝備的迷戀,殖民力量和國家榮譽,都可見一斑。

二戰失敗後,日本的軍國主義狂熱思想受到打壓,國土也被美軍的核彈重創。但是這反而讓天生有強者崇拜心理的日本對先進科技更加的迷戀。同時也引發了對科技利用的新的思考,這也是戰後日本文化中衆多對科學及其長期效應的探討。日本開始從危害和好處兩個方面去觀察科技,而受其影響的科幻題材也大行其道。

古有漢唐,今有美爸,日本人向來崇尚強大對手並善於學習

典型的代表就是哥斯拉這個形象的出現。1954年,美國在馬歇爾羣島進行海上核試驗,一艘叫“福龍丸”的日本漁船因爲風向改變而遭受嚴重核污染。這件事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爲那時距離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放兩枚原子彈還不到十年,整個日本依然籠罩在覈陰影之下,該事件直接催生出了《哥斯拉》這個史上最強特攝片

“人類在太平洋某處的核試驗,喚醒了海底的巨大恐龍,然後它開始攻擊日本。”這就是最開始1954年版哥斯拉設定,影片裡的攻擊場面像極了戰爭。因爲這部片子,讓日本對於核恐懼的情緒有一個宣泄口,哥斯拉隨即爆紅。人氣的高漲也讓哥斯拉從大反派變成日本國寶,在後續多部作品中,當日本遭受其他怪獸攻擊的時候都要召喚哥斯拉來幫忙。迄今爲止,日本已經拍攝超過40部哥斯拉影片,可見日本人對巨大怪獸的迷戀。

哥斯拉是日本核恐懼情緒的一種宣泄

哥斯拉是原子彈記憶的一種具象化表現,把原子彈的破壞象徵性轉嫁到巨大怪獸的身上非常成功。而作爲人類掌握的科技力量的代表,能夠對抗大怪獸的巨型人型機甲的問世也就順理成章了。

1958年問世的《鐵人28號》可以說是巨型機甲的鼻祖。這種山一樣高,由人操控的人型機甲,開闢了阿童木那種自主機器人之外的另一條路。鐵人28的名字由來是二戰美軍的主力轟炸機B29超級空中堡壘,這種轟炸機在戰爭末期幾乎把東京化爲一片焦土,代表了巨大、強力的形象,這也是《鐵人28號》所追求的。這種巨型機器人情結可以說深入日本科幻核心,成爲了日本獨有的代表性科幻文化。

鐵人28號是巨型機甲的鼻祖,今天看來土到掉渣,而且它的操縱方式很特別,基本靠吼

而同一時期的歐美科幻作品中就很少看見巨型機器人題材,包括我們所熟知的《變形金剛》其實也是日本人的創意,之後版權由美國孩之寶購買過去的。因爲美國在911之前就沒有遭受重大災難的記憶,即便是後來的“機甲VS怪獸”的巔峰之作《環太平洋》,從機甲設定到演員,也能看出濃濃的日式特攝片風格,甚至美國人戲稱這是部拍給日本人看的電影。

美國人像日式特設精髓致敬的《環太平洋》

或許是受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影響,除了完全依賴裝備技術本身的日本海軍,日本陸空軍一直都極度強調個人的作戰精神,認爲士兵的戰鬥意志可以彌補裝備上的差距。這種精神具體表現在聯合艦隊被美軍全滅,海軍認清了戰敗事實的情況下。硫磺島和塞班島的守軍士兵揮舞上了刺刀的步槍和武士刀衝向美軍火力網完備的灘頭陣地;空中則是駕駛着性能不及對手的各型老舊戰機的神風敢死隊撞向處於重重保護下的美軍航母。

戰後的日本人依然深受這種精神影響,對AI的不信任感和戰士精神至上的價值觀,體現動漫遊戲作品中就是再強大的機械也需要與駕駛員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威力。從高達到EVA都是如此,只有得到了宿命一般契合的駕駛員,這些機械才能充分發揮戰力。《超級機器人大戰》更是把這種駕駛員與機械的結合論發揮到了極致。

機戰中的機體都配有專屬機師,且機師的存在大於機體

這種精神可能就是日本全民的機甲情懷源頭。日本在二戰之後迅速成爲世界上機器人工業和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機甲類相關作品最豐富的國家。更有趣的是,日本人的機甲情結並不停留於幻想,他們是真心希望造出動畫片裡那種在科學角度看根本脫離現實的產物。

2012年11月28日,一臺價值一百多萬美元的重型機器人Kuratas現身日本國家博物館。該型機器人高4米,重達4噸,可裝備火箭發射器等武器系統,並通過網絡進行遠程控制,或由操作員坐在駕駛艙中控制。

這臺機甲的問世一時之間引發衆人驚呼,不是說機甲沒有實戰性嗎?怎麼日本開始建造機甲了?還有網友議論日本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製造高達了,我們怎麼應對!其實大可不必擔憂,如果日本防衛廳真的腦子進水了要用高達來取代目前的主力戰車,那我們應該偷笑纔是!

出現在現實世界的機動裝甲Kuratas,廣告圖卻是2D美少女

巨型機甲可悲的實戰性

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玩家都明白,機甲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一種YY產物,以現在的技術來說造一臺出來不是問題,但是其毫無實戰性,所以不會有任何一個腦子正常的政府會投入資源來研究製造。

現實中的“機器人大戰”

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說》外傳中有過一段機甲實戰化的描寫:“曾經有一段時期,重機動裝甲服是宇宙時代最先進的兵器之一,不過風光了短暫的時間之後便遭到淘汰的命運。主要是因爲精密誘導兵器的出現,對它造成了致命的威脅。機動裝甲不但體積笨重,接觸地面時會產生極大的接地壓,而且動作遲緩,正好成了RPG最好的箭靶。雖然它配備有彈射火箭,但由於積載的燃料太少,一下子就失去動力,最後還是逃不出RPG的追擊。可是如果加強武裝或是增加燃料的承載量,又會變得更加笨重,反而容易成爲敵人攻擊的目標。再者,就算機動裝甲可以承受一枚廉價火箭的攻擊,但是穿戴者(駕駛員)將因爲劇烈的震動而引起腦震盪,失去操作能力,過去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就這樣,使用機動裝甲服的陣營變得越來越少了。”

此外,理論上全地形適應的兩足步行戰車——這是《前線任務》中的機甲全稱,也是大部分機甲採用兩足步行或者人型的理由。

設計者認爲,只要有腳可以做到“全地形適應”。因爲人類的步兵就是靠兩條腿走路嘛,所以從理論上來看,步兵可以到達的地方機甲也都可以,對地形的適應性輪式和履帶式戰車強多了。

但這只是理想,所謂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機器人使用那些高速酷炫超必殺技的同時,怎樣保證駕駛艙不變成打漿機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以現實戰爭爲背景的《前線任務》中的兩足步行戰車爲例,機甲駕駛艙加上各種操作系統和武器裝備,平均直立高度在3.5米,全重達到幾十噸,跟主戰坦克基本持平。這麼個大傢伙的雙腿踩在泥土地等鬆軟路面中只能是泥足深陷,表現還不如坦克的履帶。如果在城市巷戰環境下,普通步兵可以進入的房間通道等等,坦克進不去,機甲也同樣進不去。

在鋪裝路面上的速度,機甲的設定都很高,比如高達可以達到170公里以上的時速,前線任務中的機甲在腳上裝有伸縮輪,也能達到100多公里的時速。但這些都只是想像,因爲目前還沒有一種發動機的出力能讓一臺幾十噸重,無視空氣動力學和風阻係數的人型機器達到這種速度。

《前線任務》中機甲背後的推進裝置理論上可以讓機甲達到很高的速度

機甲出現的必需條件

大部分設定比較嚴謹的機甲作品裡都有使用或者說機甲實戰化的前提條件。

例如《機動戰士高達》的設定就是米氏粒子(米諾夫斯基粒子)的應用,米氏粒子不光是高達世界觀下各種光束武器的能量來源,同時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散佈在戰場上,使目前人類所有的科技偵查手段無效,包括聲光電各個方面,雷達、激光、聲納在米氏粒子濃度達到限度的戰場內都無效化,以往的人類武器裝備都沒用了,於是纔有了高達的登場。

米氏粒子是高達系列的物理支持基礎

這種條件看似很有道理,但經不起仔細推敲。高達的平均高度都在17、8米,這麼個大傢伙,一戰時期的炮兵靠着目測和彈道計算都能打中,根本不需要什麼高科技的偵測手段。步兵的肩扛式火箭彈對這類目標的威脅更大。

在《機動警察》的故事背景中,是因爲填海工程而開發的大量工程用機甲被用於犯罪,而警察現有的裝備不足以應對該類罪犯,所以才購入了AV98式英格拉姆機動警察,成立特車二科專門應對機甲罪犯。

因爲定位是警察,所以AV98大概是所有機甲中武器裝備最弱的,什麼激光劍粒子炮一概沒有,只有電磁警棍和左輪式手機,備彈也只有可憐的6發,劇情中經常出現打光了子彈而敵人依然生龍活虎的場面,後來加入了防暴霰彈槍纔算是勉強提高了部分戰力。

AV98式的人型外形只能認爲是爲了好看,高挑勻稱。實戰中還不如那些八爪魚般的工程機甲好用,劇情中也出現過被工程機甲扯斷手腳的情節。同理,與其花氣力弄個並不好用的機動警察來對抗工程機甲,不如升級警察現有的火力,比如大量裝備反坦克火箭彈,想要活捉罪犯只要避開駕駛艙,攻擊機甲的手腳關節就足夠了。

定位爲警察的AV98是武器裝備最弱的機甲

人型機甲的戰場適應性

相比起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人類在身體性能上並不佔有優勢。我們沒有尖牙利爪,也沒有四條腿和翅膀,所以人型機械也一樣,除了真空戰場下的宇宙戰還能用“姿勢制御”來自我安慰一下,其他環境下的戰場用人型機甲都沒有任何優勢。

比如空中戰,發動機出力再大的機甲也不可能飛得過專門用來空戰的戰鬥機,所以纔有《超時空要塞》中的三段變形機甲“VF戰機”,在作品中也是以空戰形態的戰鬥機模式爲主打,機器人狀態相當雞肋。水中作戰的話,人型機甲入水後機能都很差,所以MS也有專門的海戰型,這些型號的機甲外形都多少參考了潛艇和戰艦的特徵。地面戰的話,機甲的個頭和相對較弱的機動性都註定了只能淪爲活靶子。

《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第一部中,“蠍子”在沙漠中與基地倖存士兵的戰鬥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士兵用煙霧區別敵我,激光指示目標,引導攻擊機和炮艇機的遠程火力打擊,就算是變形金剛也只能鎩羽而歸。在這種現代化戰爭條件下,機甲的生存能力一樣堪憂。

而且不論什麼戰場環境和型號,人型機甲的最大弱點在於手或腳的關節處,這些脆弱的連接處很容易遭到打擊,就算輕微的損壞也能導致嚴重的後果。比如一條腿受損,連站都站不住,更別提作戰了。

相對於裝甲厚重的身體,機甲的關節處往往相當孱弱,變人棍是理所當然的下場

機甲類作品衆多,對於其實戰性的討論我們只能找一些設定中比較接近現實的機甲作品來進行,其他的只能出現在本身設定好的宇宙、科技、物理背景下才能出現的作品就更沒有討論的必要了。比如《天元突破》中的機甲已經大到用銀河系當手裡劍;《五星物語》中的可以達到光速的劍聖;《EVA》中脫胎於聖經創世神話自帶神格的初號機等等。

矗立於東京臺場的1:1比例RX78-2高達

就算不實用,但我們還是愛人型!

既然人型缺點多多,爲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形機甲活躍在動漫遊戲影視的戰場上呢?

其實就爲了能夠把人類自身和所掌握的科技力量有機結合起來,讓所有的普通人能夠產生代入感!說白了就是爲了讓觀衆覺得好看。

只有人型機甲,才能代表人類與衆多怪獸外星人之類覬覦地球的敵人正面對抗,《環太平洋》中的機甲大戰怪獸就是這種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之所以不造威力更大的機器恐龍而一定要用人型跟怪獸剛正面,因爲造機器恐龍就是怪獸對怪獸了,只有人型才能代表人類!

大部分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機甲夢。所以當飛翼零式在宇宙中展開掉毛的雙翼時;當大曾迦使出斬艦刀將敵人一刀兩斷時;魔神Z發射胸甲火炎將敵人融化時……我們纔會爲之激動!雖然目前人類還沒有能夠讓機甲實戰化的技術,但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出現了某種黑科技,能讓我們的兒時夢想成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