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嶺頂史前遺址遭破壞 3000年前文物碎落四散

土推裡隨處可見破碎的瓦片,可能都3000年前的古物。(讀者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溪出海口南岸的嶺頂遺址,被隨意拓寬,兩旁裸露的土推裡隨處可見破碎的史前遺址瓦片,讓文史工作者心痛。(讀者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嶺頂史前遺址被開挖,文化局已投入遺物搶救。 (讀者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溪出海口南岸嶺頂段史前遺址,是縣府指定公告縣定遺址,但遭民衆私自開挖拓寬道路,史前遺址「被迫出土」。(讀者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溪出海口南岸嶺頂段史前遺址,2007年縣府指定公告縣定遺址,但最近卻遭民衆私自開挖拓寬道路,導致許多3000年前史前時代陶片外露,包括林班地珍貴林木也遭殃。縣文化局發現後,緊急投入文物搶救,除紀錄收藏還需重新覆蓋植被,並將追究地主觸法行爲。

位於花蓮溪出海口南岸旁的緩坡沙丘地,是距今3500至2000年前的花蓮嶺頂考古遺址,2007年被花蓮縣政府公告列冊「嶺頂遺址」,文化類型屬花岡山文化,遺物類別包括陶器石器。最近卻被民衆擅自拓寬馬路,土推裡隨處可見破碎的瓦片,就連林班地上珍貴林木也遭剷除,開挖者喊冤稱並不清楚這裡是列冊遺址,但行爲顯已觸法。

對於地主聲稱不知道當地是列冊遺址,文化局資產科長黃用斌斥,是地主根本沒有申請經過簡易水保申請就開挖,纔會不知道此處爲敏感地帶,因地處列冊遺址,若要開發涉及文化資產保存法,還必須經由主管單位文化局現勘。目前被開挖範圍寬約3公尺、長有100多公尺,已投入遺物搶救。

黃用斌說,經委員現勘後,發現部分文物露出,也明顯看到文化層情形,已派員記錄並收藏裸露陶片及石器等,爲避免文化層受雨水沖刷流失,委員建議重新覆土植被,現地將拉起封鎖線、設立告示牌,說明遺址內涵,未來朝環境及文化教育着手。

此外,當地也是林務局列管林班地,山坡上不少珍貴林木也因此遭殃,光是七里香黃槿就有70多株,花蓮林區管理處警方將依違反森林法究責,地主未申請簡易水保就大肆開挖,壽豐鄉公所、文化局也會追究相關行爲。

花蓮縣內史前遺址約150多個,其中東海岸重要考古遺址,包括壽豐鄉水璉遺址及芳寮、嶺頂、鹽寮等遺址;豐濱鄉則有靜浦、豐濱、新社、港口靜浦二、貓公、深橋三富橋石梯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