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 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座標

編者的話:“每一個民族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著名建築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句話。最近,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爲“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伴隨兩處新“世界遺產”的誕生,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首次位居世界第一,與意大利並列榜首。《環球時報》邀請多位專家,對新入選的“世界遺產”的價值挖掘及保護之策各抒己見。專家提醒,申遺不是目的,以申遺促保護纔是初衷。

良渚遺址,五千年文明歷史座標

“某種程度上,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改變了我們對歷史的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我國獲評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部分是歷史時期的遺址,如秦始皇陵等。而良渚古城是史前時期的遺址。“良渚古城成功申遺的意義不僅體現在自身的獨一無二,更體現在它爲中華5000年文明史打下了紮實的歷史座標。”

據陳星燦介紹,良渚文化的獨特之處體現在,它是建立在水稻農業基礎上的古代文明,跟我國北方地區龍山紅山仰韶等依靠小米種植的文明不一樣。另外,良渚有着龐大的防禦體系——城牆,有着發達的城市水利體系,還可能有比較普遍的宗教信仰。陳星燦特別強調了良渚古城水壩體系的意義。良渚古城的水壩既是防禦體系,也有灌溉功能,這在早期文明中顯得很獨特。“沒有灌溉,埃及文明就不復存在。大禹治水不過是4000年前的事,如果良渚古城就有治水功能,而且水壩的痕跡也保留下來了,則說明它的治水體系早在夏禹之前的1000年就存在了!”

由於種種原因國際社會不時出現一些雜音,認爲中華文明應從發現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說能實證的只有3500年左右。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代表中國政府發言時稱,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20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是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陳星燦對這一點做了進一步闡釋。“我國有文字的歷史只能追溯到殷墟中出土的甲骨文,如果按照文字的歷史,我們沒有5000年。而良渚古城的年代距離現在5300年到4300年,它確實證明了在當時的長江下游地區,已經產生了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中國5000年文明並非虛言。”

陳星燦同時提醒,並非只有良渚古城才證明了中國的5000年文明史。其實在與良渚文化同時期,中國不止一個地區產生了史前重大遺址,包括:黃河中游地區,以仰韶文化爲代表;黃河下游地區,以大汶口文化爲代表;遼河上游地區,以紅山文化爲代表;長江中游地區,以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爲代表。而且它們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的,它們互動的速度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快,幅度也越來越大。

“良渚文化在消失之後,它的很多文明因素仍在到處擴散,擴散到了嶺南中原地區,”陳星燦說,“它的文化基因其實是進入到中原體系內了,被我們後來稱之爲中國或者中國文化的概念繼承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