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4年佈設逾1萬個空品感測器 首波鎖定觀音工業區

觀音三大工業區不停擴廠興建中。(圖/記者楊熾興攝)

記者張暐珩/綜合報導

環保署完成觀音工業區空氣品質感測物聯網設置布建100個感測點,藉由密集感測、數據匯流解析污染熱區標定時點鎖定,啓動智慧稽查。環保署會同桃園市政府環保局稽查6家工廠,查獲告發違規行爲6件次,2家涉及刑責移送法辦。環保署表示,未來將分4年在全國佈設1萬200個感測點,強化環境監測提供污染查處,維護空氣品質。

空氣品質感測物聯網首波先驅測試計劃選定桃園觀音工業區,網格布建具備PM2.5、VOC、溫度溼度項目感測器,可提供高時空解析度空氣品質數據,頻率可至分鐘等級,密度街道等級,透過圖像化各感測點污染物濃度時序變化情形,經融合風速風向數據分析,即可標定污染熱區及排放潛勢區,進一步經時空特徵分析,所得的資訊即可供稽查派遣作業運用,稽查前將排放潛勢熱區內事業原料製程等污染特性交叉勾稽,可讓稽查人員有效率地查處污染。

環保署指出,觀音工業區案例僅是空氣品質物聯網初試啼聲,未來包括工業區、科學園區或加工出口區等工廠密集區域布建監控,並於工業區鄰近社區布點掌握可能受排放影響的特徵;另外於都會區商業區人口活動及交通密集區域設點取得都會交通污染特性,作爲城市智慧治理參考;20公里內無標準測站覆蓋鄉鎮區也將逐步設置輔助感測點。

環保署強調,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布建不會只是蒐集感測數據,整體系統將會匯流融合其他環境資料、同步將氣象資料、陳情資訊及污染源列管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供介接智慧環境執法體系,再配合科學稽查工具使用,有效執行深度稽查,以改善污染,提升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