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許臺灣美好未來的30張關鍵選票

文/今週刊臺灣,現正處於政府空轉、經濟弱化、世代不正義的歷史轉折點。若無法突破,臺灣的未來令人堪慮。《今週刊》十八週年獻禮,特別自「人權國際接軌」、「尊重巿場機制」、「迎接多元社會」以及「建立效能政府」等四大層面探討,提出30個臺灣社會需要的進步觀念,讓臺灣做出30個改變,不再原地踏步!先進國家觀念,在臺灣意見兩極化!爲了解社會對這些觀念的接受程度,《今週刊》特地委託臺灣指標調查研究公司,針對其中六個觀念進行民調,民調結果顯示用藥紀錄電子化(刷健保卡就看得到)、尊嚴死亡(有條件安樂死),皆分別獲得超過八成和將近八成民衆贊成,顯示社會共識相當高;投票年齡降到十八歲、同性婚姻合法化、保障皆爲單身的同居伴侶權益,也是贊成者居多數,只有通姦除罪化仍有過半數的人反對,仍待社會溝通。人權需要與國際接軌,投票年齡的降低與婚姻平權應受重視!在「投票年齡降至18歲」議題上,日本衆議院於今年五月九日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投票年齡將於四年後,從年滿二十歲下調至「年滿十八歲」。這項決議,讓全世界的民主國家,仍卡在二十歲投票權門檻,只剩臺灣。這十年,有越來越多國家承認同志婚姻,在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同居伴侶權益」議題仍受歧視,婚姻平權法案連在立法院討論的機會都沒有,可見同性婚姻議題在臺灣社會仍充滿爭議市場機制的尊重,要打破臺灣「反漲價」迷思!「自由市場」應該是追求經濟效率的重要基礎。但臺灣從民間企業到公營行庫、從產品定價到營運結構,違背市場機制的現象隨處可見……。如先前鼎泰豐炒飯加醬油、鬍鬚張漲價引起波瀾,有些事用錢買不到、但有些事用錢買是天經地義。但臺灣是不是犯了不分青紅皁白ㄧ昧「反漲價」的集體迷思?「臺灣人總是先看『價格』,而忽略了『價值』。當你眼中只容的下便宜的東西,自然就排除掉了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說:「看東西,除了價格和成本,還要看它品質好不好。但是臺灣社會,顯然欠缺這種能力。」迎接進步的社會,多元觀點與高齡化社會議題不能忽視!隨着老年人口逐漸增加、新移民快速成長,臺灣正逐步邁向前所未見的多元社會,許多過去不曾意識問題正逐漸浮現,等待着我們共同面對。如尊嚴安樂死議題,在臺灣安寧緩和醫療觀念與資源皆逐漸普及之際,或許能參考學習國外製度,讓特殊的個案在自願的情況下,選擇以平靜尊嚴的方式結束生命。另外,高齡者由於在視覺、認知反應功能上的退化,造成行車肇事率的比例高於一般人,相較於歐美各國,多利用換照時,要求高齡駕駛提供相關健康證明,臺灣至今未有任何規範。實際上臺灣其實已經出現高齡駕駛的危險徵兆。在全臺十四萬名有駕照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光是臺北市,○三到一三年的十年間,隨着高齡化人口的增加,高齡駕駛發生事故數量,就從四二五件增加到一三四六件、暴增逾兩倍。對於已經邁向高齡化社會的臺灣,我們必須勇敢面對這個問題。建立效能政府,不要再讓政治綁架全民進步!過去兩年,沈寂已久的臺灣社會運動聲勢再創高峰,意味着民衆對政府失能已經忍無可忍。其實,制度缺陷與選民意識不彰,纔是臺灣政治總是讓人失望的根源。我們認爲建立權責相符憲政體制,啓動憲政改革,讓行政立法關係不失衡,政府纔不會空轉。同時,下修公投門檻去解決爭議政策,結束「雙二分之一門檻」的限制,剛落幕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更是採取簡單多數決,並未設成案門檻,照樣讓近八成五選民投票表態,展現人民集體意志。與先進民主國家相比,臺灣公投高門檻確實存在不合理處,應適度調整。修法填補直接民主這道缺口,纔是臺灣邁向成熟民主國家的最後一哩路。本期相關報導》全球民主國家只剩臺灣20歲才能投票延伸閱讀》我們都是好孩子,沒有相互比較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