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大學臺文系畢業專題《流浪者》 開啓文學與社會新對話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第十二屆畢業專題成果展學生以「流浪者」爲主題,從不同角度切入社會議題,提出新世代的觀點,開啓文學與社會新對話。(陳世宗攝)

學生以德國小說《流浪者之歌》的「流浪者」爲發想,呈現在追逐與尋找過程中,所見聞的一切。(陳世宗攝)

每一場桌遊,都是智慧人生體驗!(陳世宗攝)

學生親自手繪圖片搭配手工模型利用微觀世界史,創造末世預言的情節,藉此傳達環保意識及友善土地教育意義。(陳世宗攝)

從文字走入羣衆,讓文學成爲社會精神!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第十二屆畢業專題成果展,50位學生以「流浪者」爲主題,透過論文文傳創作等多元形式,從不同角度切入社會議題,提出新世代的觀點,開啓文學與社會新對話。

臺灣文學系主任賴鬆輝表示,學生以德國小說《流浪者之歌》的「流浪者」爲發想,呈現在追逐與尋找過程中,所見聞的一切。今年專題成果展分爲「論文組」、「文傳組」與「創作組」,除以書籍、繪本等形式呈現,還有以手工皁、桌遊呈現的創意作品

賴鬆輝說,「論文組」的作品,包括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所影響的婚姻觀念與女性觀點、作家翁鬧的作品及所呈現的文學特色,還有臺灣科幻文學反映的時代議題與末世氛圍

「創作組」的題材,串聯3個女孩的生活所彙集的散文創作、23歲迷茫學子的青春書寫記錄3年登山省思創作、透過遊學與實習經歷,介紹泰國人文及社會環境的作品,以樹木視角刻劃生活的抉擇難題的繪本、還有集結3個男大生的生命書寫等創作。

「文傳組」的多元作品,有走訪臺灣觀光工廠的旅遊文學、採訪刺青者之心路歷程的攝影故事集、記錄臺灣四個「慢城」文化的報導文學、重新設計結合現代美學實用性的「農民曆」、具活潑及冒險故事的空污議題繪本、結合熟悉的家鄉菜與家人回憶的飲食文學、傳遞苑裡文化及傳統作物「藺草」的手工皁、以半架空的島嶼,探討地球暖化所造成的後續問題、設計日治時期離島爲背景的輕度策略桌遊。

創作《刺躶》刺青攝影故事集的臺文系鄭絜予指出,她以「刺青」爲主題,透過網路尋找到臺北高雄臺東等地受訪者,藉由他們的故事,傳達親情、同志、種族及夢想等議題。對她而言,這不僅是畢業專題,並希望提醒大家,在社會各角落,仍有需要被關心的族羣

每一場桌遊,都是智慧與人生體驗!臺文系朱文君、賴玉晴以日治時期文化元素設計《浮島殘生》桌遊作品,兩人從腳本創作、遊戲設計到桌遊道具製作的過程,學習如何將文化元素,轉變成玩家在互動過程中感受及聯結的歷史氛圍。

臺文系劉祐愷與史裕鴻以民間傳說「沉島傳說」做爲發想,呈現《碎島物語》故事圖文書。他們親自手繪圖片,搭配手工模型,利用微觀世界史,創造末世預言的情節,藉此傳達環保意識及友善土地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