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恢復開園:"補鈣"一年 諾日朗瀑布重獲新生

(原標題:九寨溝恢復開園:“補鈣”一年,諾日朗瀑布正重獲新生

九寨溝地震之後,一直以雄偉壯觀而聞名的諾日朗瀑布瞬間萎縮,變成了一道細流,讓無數人惋惜。

九寨溝。澎湃新聞記者 胥輝

9月27日,澎湃新聞在九寨溝看到,地震兩年後,諾日朗瀑布已恢復以前偉岸身姿,“轟轟隆隆”的瀑布聲再次在山谷間響起。

據九寨溝景區管理工作人員介紹:“九寨溝地震後的修復是以自然恢復爲主,人工干預爲輔。” 但經過上萬年鈣侵蝕形成的諾日朗鈣華瀑布,如何在震後兩年就得以重生呢?

澎湃新聞查詢相關資料發現,西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南科大”)環資學院其利用微生物礦化,經仿生技術促進鈣華地質形成助推九寨溝震後恢復。該院環資學院大污染物安全與調控團隊用了一年時間,爲諾日朗瀑布成功“補鈣”,經自然恢復,其恢復到了現在的模樣。

填補近20米長裂縫,仍需自然恢復

9月26日,九寨溝景區恢復開放前夕。澎湃新聞在諾日朗瀑布見到了正在對這裡進行數據採樣的西科污控團隊。據帶隊趙學欽博士介紹,他們是特地趕在景區對遊客開放前進行地表水化學,微生物羣落結構,鈣華沉積等方面數據進行監測。其中包括生物取樣、水樣粉塵取樣等內容。其目的,是通過景區開放前後相關數據的對比,爲景區人流量控制和科學保護提供基礎數據。

作爲修復諾日朗瀑布的專家團隊負責人,他說,這些監測是諾日朗瀑布生態修復的重要內容,並不是恢復到現在這樣就結束了。

趙學欽說,曾被稱爲中國最寬鈣華瀑布的諾日朗,變成了一涓涓細流。他們進行現場勘探,發現上面有一個長19.4m的裂縫,平均寬度15cm,最寬處達80cm。裂縫對整個壩體穩定都構成了威脅。

西科大同九寨溝管理局進行科研合作,通過適當人爲干預,用震掉的鈣華體往上回填,對大體整個諾日朗瀑布進行保育工作。“不然裂縫會越來越大,可能發生崩塌。”趙學欽說。但人爲引導只是讓諾日朗瀑布瀑布完全恢復的第一步。

他表示,實際上,2018年6月,諾日朗瀑布已經恢復成現在這樣了,但要讓它完全恢復,還得依靠大自然。他們現在進行監測,只是爲了掌握相關數據,景區管理部門依據這些數據才能對景區進行更加科學的管理,爲景區自然修復創造更好的條件。這種監測可能會持續5至10年。

據該團隊負責人代羣威博士介紹,他們遵照同質同相,自然增強的科學方法,對諾日朗瀑布震損部分成功進行了修復。現在瀑布壩頂穩定,微生物結構恢復的很好,而少量損毀的植物還需時間。他稱,這是西科大這項專利技術在世界上的首次成功應用。

爲諾日朗瀑布“補鈣”的團隊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九寨溝風景區的諾日朗瀑布受損嚴重,地震導致瀑布鈣華體垮塌長約20米。地震之後,西南科大環資學院代羣威撰寫了《震後九寨溝鈣華景觀探測及修復保護工作建議》。經相關專家一致認可及推薦後,西南科大首批獲准進入九寨溝景區開展先期採樣工作。

據西南科技大學報報道:2017年10月16-21日,西南科大污染物安全與調控團隊一行12人,進入九寨溝景區主要震損區域,開展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等核心遺產點的應急性監測、壩體孔隙探測與風險評估、重點區段鈣華分析與修復配方準備等工作。

報道稱,新生污染物安全與調控團隊以“自然修復爲主,人工干預介入”爲修復工作的核心指導思想,堅持“同質同相”的原則,選擇環境友好的材料進行保育性修復。

在前期的科研工作中,代羣威通過對黃龍地區的鈣華研究發現,鈣化壩體會自修復。每年到了10月份左右的豐水期,黃龍的彩池水體會涵養到部分缺水退化變黑的邊石壩鈣華,新生的鈣華會自然修復,使得石壩景觀恢復原貌。因而得出“水”是維繫鈣華存在的根本。

但是九寨溝鈣華成因不同於黃龍地區,九寨溝鈣華爲土壤成因的表生鈣華。九寨溝水體中重碳酸根離子比黃龍低2~4倍,沉積速率遠不及後者,因此九寨溝鈣華景觀自修復速率遠不及黃龍鈣華景觀,所以當九寨溝鈣華體發生大面積破壞時,僅靠自然修復難以保證修復效果。

針對九寨溝鈣華的特殊現象,代羣威教授提出了新的修復理念:微生物礦化。邊石壩微生物,尤其是藻類對鈣華沉積存在雙向調控作用。

團隊在九寨溝火花海壩體現場勘查過程中,發現少量微生物正在修復邊石壩表面鈣華。絲狀藻、硅藻等對錶面鈣華進行生物修復,形成緻密防護層,這是微生物鈣華共沉積的有利一面。於是通過仿生技術,發明微生物噴塗劑,以促進鈣華地質成形